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如何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振興是平穩過渡的關鍵環節之一。在五年的過渡期里,是否能發展好農村的產業,將影響到鄉村振興的進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程郁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認為,中國的農業農村已邁入新的發展階段,要推動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需從被動注入轉為主動發展,發揮好農村集體經濟的作用,吸引對接生產要素,創新生產組織方式、更大效力整合資源,形成產業體系的自身要素循環。
中國經濟時報: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的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依然存在明顯短板,生產要素配置不足,應當如何吸引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
程郁: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中國的農業農村將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但與城市相比,農村基礎薄弱、公共服務發展不充分、資源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依然突出,在新發展階段,農業農村的發展需要大力投入和引進資源,推進高水平的基礎設施、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高效率的生產組織方式建設,補齊制約發展的短板,推動形成各要素之間協同互促的內生發展機制。特別是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五年過渡期里,考慮到發展所需資源要素的配套性、發展階段的延續性,還需要支持推動互補性資源要素的配套發展、打通延伸的產業鏈條、培育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想方設法促進鄉村資源要素能夠自我循環滾動發展。
同時,中國的農業農村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一些地區的農業農村快速崛起,鄉村投資活躍,農業增加值較高,鄉村產業振興的基礎較好,但還有不少地區相對落后。對于落后地區,更加需要找好切入點,以關鍵性投入挖掘特色資源優勢,帶動區域性整體開發,通過發展形成人才、資本、技術的引流效應,促進資源向鄉村集聚。
中國經濟時報: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產業發展的重點有哪些不同?
程郁: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農村產業發展的重點將有明顯的不同。在脫貧攻堅階段,對貧困地區的定點幫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農村產業的發展更多是被動的注入,進入到鄉村振興階段后,要從被動注入轉為主動發展,推動形成內生發展動力。
脫貧攻堅時期形成的一些扶貧產業,發展上靠外部注入、市場上靠消費扶貧比較多,未來必須要轉變之前的發展模式,著力于提升產品品質和效益,真正在市場上形成扶貧產品的競爭力。為此,在脫貧攻堅階段形成的產業基礎上,應不斷完善配置產業體系需要的相關生產要素,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比如,通過引進好的品種、推廣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打造品牌、開拓和深挖市場等,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時報:農村集體經濟應當如何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
程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應當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和抓手,讓集體經濟成為鄉村資源整合開發的平臺,利用集體成員共有的資源資產,對接好產業和企業家資源,帶動村民共同富裕。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更高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鄉村振興需要利用好產業資本,建立起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的機制,一方面帶動小農戶實現產業化發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農戶和企業家各自優勢,實現管理組織效率的最大化。農業生產不同于工業生產,不是標準化的生產線,傳統的雇工經營方式面臨監督管理困難、生產效率難以提升的問題,只有充分調動農戶參與和投入的積極性,才能更大釋放生產效率。應積極利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整合協調優勢,搭建企業和農戶合作的平臺,建立起利益分享機制,搭建起企業負責技術投入與市場運營、農戶負責生產的互補合作分工方式,促進農業農村的發展。
優秀企業進入農村后,已帶來了一些積極的變化。我們在地方調研中發現,一些農村吸引企業進入,高標準地投資建設大棚等基礎設施,企業再將大棚返包給農戶經營,在農戶和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產生的效益比企業自己雇工經營高。而且一些地區還采取了土地經營權入股、政府投資項目資金入股等方式,農戶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分享資產收益,獲得了“反包經營”+股份分紅的多重收益,實現了企業、集體與農戶的共贏發展。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智庫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