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的國情和農情來看,今后和未來一段時間,小農戶依然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要力量,推動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建立包容小農戶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當前農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推動小農戶的農業現代化,必須充分考慮我國的農業經營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立了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其中村社集體是“統”的主體。村社集體在土地調整、農業設施建設、村莊治理等方面作用明顯,提高了土地的經營效率,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確保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而新時期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的現代化,也需要充分發揮村社集體的作用,推動農民的組織化和農業生產的合作化,發展村社集體主導的合作社、農業企業等集體經濟。通過村社集體組織小農戶,引導農民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更好地建立起小農戶與集體經濟的利益聯結機制,共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組織基礎。
一、村社集體發展合作社的基礎
村社集體是在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是村民集體組織起來的公共組織,具有較強的公共性和權威性,在村莊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突出。一是具有土地調整的功能。為解決耕地不均、土地拋荒等問題,村社集體定期對土地進行調整,以解決耕地不均、土地拋荒、設施不全等問題。土地調整分為大調整和小調整,大調整就是所有土地重新打亂,按照人口進行在分配;小調整就是不動地塊,按照人口增加調整土地面積。村社集體通過土地調整,可以解決家庭因為人口增減帶來的耕地不均問題,確保家庭的基本生存安全,也防止了土地利益的固化。村社集體的這種功能,賦予其較強的權威性和公共性,由此能夠通過土地調整引導細碎化地塊的集中,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二是生產服務能力突出。村社集體作為村莊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不僅負責村莊建設和管理,在農業生產服務方面的作用也較為明顯。如在農田水利的建設上,建國以來都由村社集體統籌建設和維護。村社集體非常注重水資源的集約利用,精修灌溉渠道,選擇最佳的位置打井,對耕地進行統一灌溉、統一排水,按時維護和修建水利設施,這提高了水資源的使用效率,也滿足了農業生產的需求。此外,村社集體還積極推廣農業技術,引導發展農業機械化生產,積極解決土地糾紛等,這都為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支撐。三是小農戶組織化的載體。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銜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首先要把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而村社集體作為村莊的管理者,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在基層黨建工作持續加強和村民自治不斷規范的趨勢下,農村的兩委干部素質不斷提升,村兩委干部多是農村的中堅力量,在村中的威望高、人際關系好,有些本身就是種養殖的能手,在日常的村莊治理實踐中,贏得了村民的認可和支持?;鶎咏M織的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組織文化日益形成,可以把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帶動小農戶發展集體經濟。
二、村社集體發展合作社的價值
村社集體是村民集體的組織,具有推動村莊經濟發展的責任和義務。而當前國家高度重視鄉村組織建設,并把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放在了重要位置,并成為社會共識。從實踐來看,依托村社集體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在維護小農戶利益、促進農業轉型、推動公共事業發展等方面價值明顯。一是以產業轉型帶動農民增收。鄭州市泰山村通過村兩委注資、村民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村集體合作社,托管了全村的土地,發展采摘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在合作社成熟的基礎上,引導現代農業向文旅產業轉型,建立起了集旅游、培訓和養老一體化的產業綜合體,村集體每年收入近千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元。村社集體通過合作經營,實現了資源的統籌運用,帶動了產業的轉型升級,讓泰山村從傳統的農業貧困村變為現代產業經營的富裕村。咸陽市袁家村通過村支部帶動、村民合作等形式,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通過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業、培育創業綜合體、建立內置金融等,構筑起集體經濟發展的整體架構,實現了傳統產業的全面轉型,村集體年收入超過8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萬余元,發展成為全國小康示范村。二是土地托管服務促進經營模式創新。鄧州市稂東村的兩委干部通過動員和宣傳,成立了果蔬種植合作社,村集體托管了1600畝土地。合作社采取股份制運營形式,村社集體占25%股份,農戶占股75%。合作社購置了40多臺大型農用機械,建立了20多個溫室大棚,對土地進行統一經營,農資統一采購,產品統一銷售,并與縣市大型超市、農貿市場等簽訂供貨合同,進行訂單式生產。稂東村的土地托管模式確保了土地的連片經營,降低了分散小農戶的經營成本,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開封市杞縣糧滿倉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后,托管了6000余畝土地,又通過反租倒包、代耕代種等形式,讓小農戶負責農業部分環節的經營,推動農民參與到合作社運營中。合作社為小農戶提供種植、收儲、銷售、農機植保等方面的服務,小農戶負責生產環節的日常管理。目前,合作社的社員從26戶發展到500多戶,托管面積達到1.5萬畝,輻射帶動了周邊20多個行政村的4000多戶村民。三是推動村莊公共事業的發展。村社集體組建合作社、農業企業后,非常注重村集體的資本積累,社員分紅后,把部分資金用于合作社的運營、村莊基礎設施完善、社會福利發展、文化活動開展等方面,促進了村莊公共事業的發展。泰山村、袁家村等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建立起了村里的幼兒園、小學、養老院等,改善了村莊道路、村民住房、活動場所等,生產生活的設施非常健全。鄧稂東村等村集體不僅注重經濟的發展、設施的完善,而且通過技能、知識培訓,提高了村民素質;通過村規民約的制定、公共文化的培養、老年協會的建設等,改善了鄉風、民風,構建起了良好的村莊秩序。
三、村社集體發展合作社的建議
村社集體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符合我國的農情和國情,其在保護小農戶家庭利益的基礎上,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提升了基層治理能力、改善了村容村貌,贏得了村民的支持,具有較強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可結合地區實際和農業特點,因地制宜引導村社集體發展合作社。一是構建合理的運行體系。推動村社集體發展合作社,并不能一擁而上,一定要結合實際,對于具備條件的村莊進行引導性發展。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給予扶持項目、引導資金,但是要加強集體經濟的監管,確保集體資產的合理合法使用。組建主體上,要確保村社集體主導、小農戶主體,尤其是要引導村莊中的中農群體、種養殖能手、科技人才等加入其中,成為合作社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些農民群體關心農業政策和技術革新,利益關系和社會關系在鄉村,是農業現代化的推動者和支持者,需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帶動和引導作用。在管理上,要建立專業的運營體系,通過專業的培訓、科學的分工和規范的制度,提升合作社的運營效率;在利益分配上,要堅持利益歸農,把農業經營的收益用在農民、農村,促進農民增收,促進村莊發展,實現小農戶與村社集體的共贏。二是要創新集體經營的模式。推動村社集體發展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改變發展現代農業就是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認識,探索土地托管等新型農業服務模式,采取代耕代種、連耕聯種、反租倒包等形式,讓小農戶融入到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發揮小農戶精耕細作的功能,持續創新農業經營的方式。三是推動合作社的專業化發展。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就需要推動農業從土地生產向外部延伸,推動農業的專業化和品牌化發展,從而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產經營效率。整合農村的農業資源、人文風俗和文化遺產等,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休閑旅游業等,促進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拓寬農業的市場增值空間,實現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協同并進。引導合作社進行標準化生產,科學用藥、施肥,進行統防統治,促進農產品的提質增效。推動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就地轉化增值。加大集體經濟及產品的推介力度,通過新媒體、電商平臺對農產品進行宣傳銷售,實現農業產、供、銷的一體化。
(作者系鄭州市社會科學院社會文化所所長、副研究員 原載:《中國農民合作社》2010年9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