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開始,貴陽市政府為他們提供“愛心寄宿點”。但幾年下來,卻一邊是寄宿點床位空置,一邊是背篼農民工露宿街頭。
數九寒天部分背篼工露宿街頭
地處黔中腹地的貴陽市,四面環山、坡坎較多。一群為貴陽市民提供背貨物服務從而收取一定報酬的背篼農民工群體應運而生。
31歲的背篼工宋興華,來自距貴陽市30多公里的龍里縣。去年1到10月份,他把省吃儉用攢下來的2500元錢寄給了父母。
寒夜里,衣衫單薄的宋興華坐在威清路的一棟大樓階梯上,眼巴巴地盼著生意的到來。
“我今天一單生意都沒攬到,兩頓飯錢還花費了20元。”宋興華說。
他說,背篼生意不穩定,晚上住哪里取決于當天的收入情況和天氣狀況。
像宋興華這樣因沒錢或因攬活需要露宿街頭的背篼工,在貴陽市并不少見。特別是夏季之時,不少背篼工席地睡于銀行門口、ATM取款機旁等公共場所。
地點偏僻、知曉率低等致寄宿點門庭冷落
為解決困難農民工住宿問題,2009年開始,貴陽市把原市衛生局的辦公大樓改建為可容納200多個床位的農民工寄宿點,免費為困難農民工提供住宿。
記者在貴陽市農民工寄宿點看到,寄宿點提供了免費床被、洗衣機、熱水器等生活設施,沒有固定住所的農民工只需身份證登記即可免費入住。
“幾年下來,每晚到這里住宿的農民工只有一二十人。”貴陽市救助站副站長羅福勇說。
宋興華說,寄宿點位置偏遠、不好接活,寧愿睡在街上,也不愿去寄宿點。
記者隨機采訪眾多背篼工發現,對于政府通過新聞媒體告知的寄宿點信息,許多人并不知情,這也是導致農民工寄宿點門庭冷落的原因。背篼工周大貴說,來貴陽3年了,也不知道貴惠路有個農民工寄宿點。
羅福勇說,寄宿點目前沒有女性農民工群體居住的條件,這也限制了寄宿點救助的功能和人數。
期待政府更多暖心救助舉措
專家認為,幫助背篼工等部分困難農民工群體解決住宿、就業等問題,需要政府更多暖心政策的支持。
貴州大學社會學教授劉郁建議,可以在農民工便于找工作的地方設置寄宿安置點,或者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讓民間機構來管理運營寄宿點,農民工繳納較少費用即可入住寄宿點。“這樣,既可以減少救助對象的抵觸情緒和不適感,也能讓其有尊嚴地接受救助。”
“對于女性困難農民工群體,政府也應納入寄宿點救助體系之中,并通過發放傳單、邀請部分農民工到寄宿點參觀等方式,提高寄宿點的知曉率,消除農民工入住疑慮。”貴州慧歆律師事務所律師彭華鋒說。
西南政法大學程德安教授表示,與貴陽“背篼”一樣,重慶“棒棒”早期也面臨相同問題。重慶市政府在提供廉價便捷的“棒棒公寓”、“陽光公寓”的同時,也為困難農民工提供用人招工、技能培訓等諸多人性化服務,并購買社會保險、探索醫療救助等,取得了較好效果,經驗可供借鑒。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