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孫旭:農村金融供給組織體系發展概況

[ 作者:孫旭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01 錄入:12 ]

文章節選自孫旭碩士畢業論文《中國農村金融的供給需求分析》。從2004年的《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到2015年的《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中央始終把農業和農村問題作為中央第一號文件下發,且反復強調要按照有利于增加農戶和企業貸款、有利于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本文主要講述的是農村金融供給組織體系發展的基本情況,敬請閱讀。

農業問題一直關系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便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而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農村金融——一直為我國政府關注重點。為了使得農村金融更好的服務于“三農”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便一直致力于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2014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還特別提出“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目前,我國農村金融供給體系改革已經初具成效:供給主體方面形成了包括商業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合作性金融機構、新型金融機構在內的多層次供給體系。

一.農村正規金融組織

本文中,農村正規金融組織主要包括農村信用社、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及郵政儲蓄銀行。

(一)農村信用社

農信社經過了數次改革后,資本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不良貸款率從2006年的27.9%下降到2014年底的4.5%;盈利能力也有所加強,截至2014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的資產理論率從2007年的0.45%提高至0.95%;對于農村經濟的服務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縣(市)農信社已經改制為統一法人,多數省份也成立了省聯社,其商業化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了顯著增強。截至2014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網點達到4.2萬個,彌補了約76%的金融機構空白鄉。信貸投放方面,農村信用社涉農貸款余額達到3.45萬億,同比增長2.2%。

雖然經過多次改革,但農信社治理仍然不夠完善,管理體制沒有理順。微觀層面上,產權改革不夠徹底,內控制度薄弱,內部人控制傾向明顯。名義上,農信社為入股社員所有,但由于社員股金數額較小,占資本總額比重很低,很難體現社員對于農信的所有權;同時在省級政府需承擔風險處置責任背景下,導致了省聯社以控制風險為名,對農信社的人事任命、業務經營實施全面干預;此外,改革后農信社資金向上集中,有效激勵約束機制缺失導致支農業務創新動力不足,涉農信貸服務依然薄弱,在“三農”市場上發揮的作用沒有改善。

(二)中國農業銀行

近幾年,農業銀行面向“三農”的金融服務業務不斷深化,圍繞“三農”重點領域,在服務模式創新和資源投入保障方面都獲得一定成效,基本形成了有特色、有影響力的“三農”金融服務品牌。具體來說,農業銀行目前開展的支農金融業務主要包括縣域個人金融業務及縣域公司金融業務兩大類。

縣域個人金融業務主要包括以惠農信用卡、金穗農等在內的信用卡業務;農戶小額貸款、農村個人生產經營貸款等在內的個人信貸業務等。截至2013年末,農業銀行惠農卡發卡總量已經達到1.4億張,代理新農保項目1146個,新農合項目782個,縣域個人存款余額達33386.32億元,縣域個人貸款余額7670.47億元。縣域公司金融業務方面,農行的資金投放重心在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縣域中小企業、農村商貿流通、縣域旅游業、縣域民生事業等領域,截至2013年末,農行縣域公司存款余額達14760.39億元,貸款余額為15586.44億元,對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服務覆蓋率達81.4%和57.6%。

同時,農業銀行為了降低農村金融服務成本、提升農村金融覆蓋面,在服務方式方面也有許多突破,例如,農業銀行積極開展Pos機、轉賬電話等高科技服務手段,對于農村金融的支付環境進行了有效改善,截至2013年末,農行的電子機具行政村覆蓋率達到了68.3%。

三農金融事業部,是農行對三農金融業務實施專業化經營和管理的重點部門,實施總裁負責制,并下設包括農村產業金融部、農戶金融部等多個專業部門,負責全行業務的政策制定、產品研發、信貸管理等工作。而三農金融業務的基本經營單元的管理機構則設立在農行的一、二級分行。縣域地區的縣級支行以及二級分行的營業部則主要負責三農金融業務的具體工作。

雖然農行設立了三農金融事業部,同時也努力擴大了縣域事業部的信貸審批權限等,但總體來說三農工作的管理機構與真正的業務機構仍然有較遠的距離,對于涉農產品的管理與開發的靈活性仍然不高。同時,三農金融事業部的可持續發展還要依靠其自身利潤水平,只有擺脫“僅僅為推動涉農發展業務中心”的外殼,成為真正的利潤中心,才能持續長久的存在下去。

(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2002年以來,作為中國農村地區唯一的一家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在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陸續開辦了多種新型支農業務,基本形成了多方位、寬領域的支農格局。在信貸業務發展方面,農業發展銀行不斷開拓針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業務范圍,除了主營的針對農業經濟的各類貸款外,還積極開發投資業務及中間業務,力圖從多方位為我國農村社會經濟建設提供支持。目前,其面向農村金融服務的信貸業務已經達到20余種。截至2013年底,農發行共支持收購糧食0.42萬億斤,占全社會糧食收購的61.5%;同時收儲棉花1.29億擔,收購油料158.4億斤,共累計發放糧棉油收儲貸款0.67萬億元。

同時,農業發展銀行對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支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截至2013年底,農發行累計為企業、農村流通體系建設、農業科技發放貸款2291.1億元;為農村基建及農業開發發放貸款2674.9億元,支持項目1780個,增加、改善灌溉面積268.4萬畝,惠及農戶達到19.3萬。

農業發展銀行的改革仍未到位,公司治理、商業性和政策性業務混合等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截至2013年底,農發行共擁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分行31個,地(市)分行303個,縣(市)支行1669個,但這些機構大都處于發達地區,相對而言在500多個貧困縣卻并未覆蓋。同時,雖然近幾年農發行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但種類仍然較為單一,主要業務仍然僅圍繞糧棉油收購資金的發放和管理,而其他諸如支持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性業務的發展還不夠充分,如圖2013年中,農發行僅糧棉油一項發放的貸款占全行各項貸款的一半以上。另外,在貸款期限方面,農發行短期貸款比例仍然較高。綜上所述,農發行目前對于農業產業結構天正以及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的幫助還較為欠缺。

孫旭:農村金融供給組織體系發展概況(圖1)

圖4.1農業發展銀行2013年主要貸款業務構成

數據來源:《中國農業發展銀行2013年年度報表》

(四)郵政儲蓄銀行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依托郵政網絡經營,按照商業銀行管理要求,實行市場化的經營管理,同時通過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渠道間接實現了資金返還農村:郵儲銀行的小額貸款業務于2007年在7省(市)展開試點,并于2008年擴展至全國;同時,其推出的農戶聯保貸款、商戶聯保貸款等多種創新服務業良好的改善了農村市場主體抵押物資源缺乏的現狀。郵政儲蓄銀行還積極的開展電話銀行、電視銀行等新型的服務方式,依托網絡優勢和信息技術,有效的擴展了農村金融的覆蓋面積,郵儲以往的“農村資金倒抽”的扭曲現象也得到了一等程度上的改善。目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是我國網點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擁有客戶最多的金融服務機構。截至2012年底,郵儲銀行共有營業網點超過3.9萬個,ATM機4萬多臺,成為“延伸城鄉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機構。

雖然,近些年郵政儲蓄銀行業務已經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發展完善,但與其他大型商業銀行類似,其治理結構仍然有待改善:其自身的激勵約束機制仍然沒有建成,內部控制相較于其他商業銀行業較為薄弱;同時,由于郵政儲蓄銀行的前身為郵政儲蓄系統,相較于其他銀行,內部人員的專業素質水平較低,無法良好的滿足現代商業銀行的業務要求,因此業務發展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及約束

二.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

農村地區由于自然條件及社會條件的限制,正規金融資源相對于城市地區較為匱乏,同時由于四大銀行對于農村金融業務的消極態度,導致我國農村金融資源供給明顯不足,這種供需不平衡,便催生了民間金融。中央銀行認為,相對于國家依法批準設立的金融機構而言,民間金融泛指非金融機構的自然人、企業以及其他經濟主體之間以貨幣資金為標的的價值轉移及本息支付,而中國的非正規金融是相對于官方正規金融而言自發形成的民間信用。目前我國的非正規金融組織形態主要包括:民間借貸、私人錢莊、農村合作基金會、民間集資等。

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的主要特點:1)規模龐大。近些年來,由于我國政策性銀行功能的弱化,以及商業性銀行大幅度地撤出農村金融市場,導致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無法從正規金融機構中得到滿足,這就使得非正規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空間。郭沛在2004年曾經對于我國非正規金融規模進行的估算,就寬口徑而言,2002年我國非正規農村金融規模達到2750億元,約占農村信用社農村貸款的30%。可以說,非正規的金融機構為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2)非正規金融活動發生率較高。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不同,其主要通過地緣、血緣、業緣等獲取農戶信息。借貸雙方之間一般都較為熟悉,因此就面臨著較低的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從而使農戶能夠更為容易獲得所需資金。根據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FAD)的研究,目前中國由正規金融提供的資金只是非正規金融融資規模的1/4。對大部分的農戶來說,其資金的重要來源仍然是非正規金融組織。3)非正規金融的利率差異較大。由于非正規金融的展開主要是以私人信用作為保證,一般不會有抵押物,因此放貸者會根據風險的不同針對貸款者制定不同的利率,且利率跨度較大。雖然,非正規金融有效填補了我國農村金融領域的空缺,但是其發展同樣面臨巨大風險。一方面,非正規金融的發展并沒有得到國家的保證,我國的《商業銀行法》中就明確規定“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品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吸收公眾存款”。同時,由于非正規金融主要憑借私人信用展開,并不具備一般正規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系統,因此將會面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一旦出現農戶違約,很可能就會面臨資金鏈斷裂,甚至引發金融風險。

三.農村新型金融組織

2003年后,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穩步開放,政府放低了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條件,包括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以及小額貸款公司等在內的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在我國農村地區逐步興起,有效改善了我國過去農信社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成為我國多層次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的重要補充。

(一)村鎮銀行

我國首家村鎮銀行成立于2007年,在隨后的幾年中,已有多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以及外資銀行設立或計劃設立了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中,匯豐銀行于2007年12月在湖北隨州曾都區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村鎮銀行,隨后花旗、渣打等外資銀行巨頭也加入行列;我國的商業銀行中,以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為代表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也都已成立組建了自己的村鎮銀行。同時,各地區也都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法規,引導擴大村鎮銀行的試點規模。村鎮銀行無論是機構數量還是資產規模都呈現出迅猛發展態勢。

截至2014年末,全國共有村鎮銀行1153家,本外幣存款余額3025億元,其中,個人存款及單位存款余額比例大約各占一半。全年涉農貸款余額3974億元,同比增長35.9%,占農村類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的1.7%,總量占比雖然不高,但份額有所提高。從期限結構看,村鎮銀行以短期貸款為主,其余額占到貸款余額總數的84.8%;貸款投放行業主要為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農林牧漁業,占貸款余額總量的77.7%。總體來看,村鎮銀行的“三農貸款”增長速度遠高于目前農村金融市場中的主要金融機構,呈現出蓬勃發展之態。

雖然近幾年中,村鎮銀行無論是從機構數目還是貸款增長來看,都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但是其存在的潛在風險仍然不可忽視。由于縣域及農村經濟的薄弱基礎,村鎮銀行的盈利能力受到較大阻礙。目前,由于機構網點較少、社會認可程度較低等問題,村鎮銀行在吸收居民存款和定期存款等方面存在較大困難,其存款主要是以企事業單位存款為主,且活期存款份額較大,因此,村鎮銀行必然面對資金來源不夠穩定的問題,存在潛在的流動性風險。

同時,在“三農業務”發展方面,村鎮銀行仍然處于發展初級階段,部分村鎮銀行服務“三農”效應不夠顯著。一方面,部分村鎮銀行網點大部分設立在縣城,對農村的輻射還不夠,服務效果也有所不足。另一方面,部分村鎮銀行將其實際業務的重心和目標客戶全主要集中在縣域,并沒有切實為農戶提供有效的貸款供給,其服務“三農”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充分。

(二)農村資金互助社

2007年1月22日,《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正式由銀監會頒布,其中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定義、特征及業務經營等內容進行了界定。《規定》提出,農村資金互助社是指經過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注,由鄉、行政村農民和農村小企業自愿入股組成,為社員提供存款、貸款以及結算等業務的社區互助性銀行業金融機構。實行社員民主管理,以服務社員為宗旨,謀求社員共同利益。

隨著經營得到國家的合法化,近些年農村資金互助社也迎來了較快的發展。截至2014年末,全國共有農村資金互助社49家。下面就以益民資金互助社為例分析一下目前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現狀。

四川省蒼溪縣益民農村資金互助社成立于2007年7月8日,共有1767名社員。截至2012年底,互助社成員已覆蓋岳東鎮文林社區85%的家庭,單戶最高入股4萬元,社員存款達到1257萬元,累計為社員發放貸款3368萬元。目前益民互助社可提供兩種貸款服務,即按月還本付息和按季結息、到期還本。其中第二種貸款方式占所有貸款總量的70%左右。所有貸款均為信用貸款,無需抵押物,但金額較大者需要有擔保人。農戶及個體戶是益民互助社的主要貸款對象,貸款用途主要是教育、疾病治療、房產建設、種植及養殖等。

從建立以來,益民農村資金互助社得到了社員的大力肯定,劉錫良、劉海二(2013)曾對四川蒼溪縣岳東鎮文林場進行了問卷調研,調研結果顯示95.83%的受訪社員表示從資金互助組織中得到了幫助,93.57%的受訪社員提出在加入資金互助組織后收入有所增加。益民資金互助社的成立不僅滿足了農戶的融資需求,同時對于當地的企業發展也提供了有力幫助,截至2012年,當地包括興華豬業合作社、太和磚廠在內的6家民營企業得到了互助社的資金幫助。總體說來,農民資金互助社不僅可以填補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服務空白,同時各地方的資金互助社還可根據自己的地域特點,量體裁衣為當地的農民企業提供更加方便高效的金融服務,對于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三)農村小額貸款公司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面臨農戶及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為此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于2005年12月共同牽頭啟動了“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并于2008年聯合頒布了《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其中對小貸公司的性質、設立條件、資金來源、資金運用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全國地區正式開展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截至2012年末,共有6080家小額貸款公司在我國成立,貸款余額達到5921億元。

小額貸款公司的運營管理模式較為特殊,其主要是以股東資本從事小額放貸活動,不可吸收存款,業務主要服務對象為低收入群體及微型企業,具體包括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種植養殖戶等。從貸款信用形式來看,小額貸款公司主要提供保證貸款、信用貸款、抵質押貸款及質押貸款四類,其中保證貸款份額最大,占全部貸款的61.8%。

伴隨著小額貸款公司的快速發展,實際運營中的一些問題也隨之顯現。第一,小貸公司的資金來源較為有限,小額貸款公司的外援融資不得超過50%,同時不得向兩家以上的銀行融入資金用于發放貸款。而且小貸公司不可吸收存款,這些規定也造成了小額貸款公司經營中的最大瓶頸。第二,針對小額貸款公司收取的稅負過重。小額貸款公司稅收按照一般工商企業標準繳納,但是小額貸款公司的獲利渠道僅為資本金運作,普通的稅收水平成為了小額貸款公司較重的負擔,嚴重削弱了其發展的可持續性。再次,小額貸款公司具有較大的經營風險。由于小額貸款公司主要針對低收入人群及小微企業展開業務活動,同時公司規模小、資金實力較弱,使得小額貸款公司必須面對較大的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險。最后,小額貸款公司得到的國家財政支持力度不足。近年來,我國已經出臺了多項支農財稅優惠政策,但都將小額貸款公司排除在外,小額貸款公司從事的是金融業務,但卻被作為企業對待,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小額貸款公司的業務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孫旭碩士畢業論文《中國農村金融的供給需求分析》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乱子伦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日本韩国不卡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初高中生女AV | 日韩经典欧美高清一区二区UU | 中文字幕日韩国产 | 亚洲v日韩v欧美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