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三農”問題核心是農民問題,在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確立路徑、設計模式、制定政策,都必須緊緊圍繞農民主體特別是維護農民權益、促進農民增收、農村全面小康這個核心來思考、來展開。這當中有三個問題尤其需要把握:一是現代農業發展路徑應該是在家庭經營基礎上以農民為主體推進,二是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實現路徑應該是“大基地、小業主”,三是財政性投入方式方法要有所創新,在補貼對象上主要支持農民、專合組織以及發揮帶動作用明星的企業,在支持方式上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在資產權屬上要構建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管理運行機制。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路徑;農民主體;方式創新
1現代農業發展路徑問題: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以農民為主體推進,還是引入城市工商資本以企業(業主)為主體推進?
近些年,隨著現代農業、畜牧業快速發展,部分農畜產品效益明顯提升,相應地,城市工商資本進入蔬菜、水果、生豬等種養殖領域的數量逐漸增多、規模逐步擴大。一方面,這有力促進了現代農業(畜牧)產業基地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城市工商資本憑借自身資金、技術和規模等優勢,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某種意義上沒有起到帶動農民發展產業和持續增收的作用,而是對農民家庭經營形成競爭,將農民擠出傳統的、效益日益提高的增收致富產業,產生“擠出效應”。如果這種“擠出效應”逐步擴大,將對農業持續發展、農民穩定增收、農村全面小康產生重大影響。以四川為例,到2015年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48%后還有4600多萬農村人口;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城鎮化水平達到51%,仍然還有4400多萬農村人口。這4000多萬農村人口除一部分通過勞務輸出轉移就業以外,仍有不少繼續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需要通過現代農業發展增收致富。鑒于此,在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的選擇上,必須從這一實際出發,在繼續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基礎上,通過創新農業生產組織方式,以農民為主體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使組織起來的農民真正成為建設主體和受益主體,使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過程。
堅持農民主體,并不是說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不需要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相反,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業主的帶動作用。但這當中要始終把握的原則是,引進企業(業主)關鍵是要“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而不是“代替”農民發展現代農業;要對農民形成帶動效應,而不是形成擠出效應。因此,大力引進從事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的龍頭企業從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不容置疑的,主要是在引進直接從事種養殖生產和經營的企業(業主)中,要注重引進社會資本進入現代農業建設中農戶家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干不了的關鍵環節和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包括引進從事農產品市場營銷的企業(業主),引進種養殖中從事良種培育繁殖的企業(業主),引進通過建核心示范區、示范養殖場等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從事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企業(業主),從而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總體上,不應提倡引進租賃土地從事種養殖生產、僅雇請農民打工而無輻射帶動作用的企業(業主),不支持引進對農民形成競爭的“農業工廠”、“萬頭豬場”,特別不應以財政資金、優惠政策去引進對農民只有競爭沒有帶動的企業(業主),確保以農民為主體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2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實現途徑問題:是“大園區、大業主”,還是“大基地、小業主”
發展現代農業,有規模化才有標準化和商品化。現代農業必須實現規模化,但這種規模化主要是宏觀區域布局上優勢主導產業的規模化,而不是微觀組織上戶均種植規模或單位種植規模。事實上,并不是只有大業主集中搞幾千畝、上萬畝的園區或萬頭豬場(也即“大園區、大業主”模式)才能實現規模化標準化。以農民為主體的“大基地、小業主”模式,完全可以通過兩個層面的組織化來實現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一是在產業布局層面,著力推進區域布局的規模化,發展特色優勢主導產業。根據資源氣候條件、產業基礎和市場前景,完善現代農業發展區域規劃,建設一批區域特色鮮明、市場競爭力強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基地縣制定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規劃,打破土地的村、組、戶界限,集中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實現集中連片發展,形成若干規模化的產業集中發展區。二是在生產組織層面,著力完善以專合組織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為紐帶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機制,把農民組織起來按照標準化要求進行家庭適度規模種養殖,從而實現基地的規模化產業化。從我國農村實際出發,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大力發展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專合組織的聯結、組織和服務功能,把分散的農戶組織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從而促進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水平。具體講,就是在家庭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上,按照統一的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專合組織實行諸如“六統一分”(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投入品配送、統一疫病防控、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市場營銷,分戶適度規模種植養殖),把分散的種養殖農戶組織起來,進行標準化生產,實現規模化經營。
為此,在發展現代農業實際工作中應注意把握,凡是規劃發展的主導產業都要有農民為主體的專合組織;凡是統一規劃的產業基地主要探索“大基地、小業主”的模式。實現規模化標準化,不簡單化地采取“大園區、大業主”模式,不強求戶均種植規模,更不通過優惠業主堆大戶、行政推進土地流轉來實現。
與之相適應,必須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使之既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要求,又符合新形勢下農村生產關系的要求和組織農民進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要求。特別要看到,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增收致富的重要生產資料和保障,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不僅要重視土地適度經營規模,同時更要重視流轉中的助農增收機制和農民權益維護。必要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當主要在村集體經濟組織內農戶間進行,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自發地形成一些“種養大戶”或“小農場主”,而不是行政推動大規模流轉土地給城市工商資本形成規模化“農業業主”,進而實現所謂的現代農業“工廠化”生產經營。家庭經營現在是、將來也是農業最基本的經營形式,讓企業成為農業經營主體、把農民變成農業工人不是農業經營體制改革的方向。因此,不能片面提倡和鼓勵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大面積、長時間直接租種農戶的土地。
3財政性投入方式方法創新問題:是補助給業主,還是補助給農民和農民專合組織?
現代農業發展以農民為主體推進的路徑和實現規模化標準化以“大基地、小業主”為途徑,需要相應的機制、政策予以保障。為此,必須堅持正確的財政政策導向,創新財政性資金、項目投入的方式方法,確保財政性資金績效落實到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和持續穩定增收的實際效果上。
在補貼對象上,要圍繞確保農民受益,堅持農業財政性資金主要支持農民、專合組織以及發揮“兩個帶動”作用明顯的企業(業主),對于帶動作用不明顯或沒有帶動作用的業主不作為支持重點。特別要注意防止財政性資金、項目直接安排給流轉土地后的業主項目(其產生的新增效益由業主獨享而流轉出土地的農戶不能分享),防止用財政性資金扶持對農民沒有帶動作用的業主進而與鄰近同產業的農民競爭。
在支持方式上,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組織農民參與建設和管理,實行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推行民辦公助,調動農民積極性,引導農民增加生產投入。特別要把專合組織作為財政支農的重要載體和平臺,財政支農項目能讓專合組織實施的應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專合組織實施。
在資產權屬上,要構建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管理運行機制,積極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轉化為專合組織資產、成為農民生產經營資本的多種途徑,增強專合組織和農民參與市場經濟、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
總之,在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始終牢固樹立一個基本思想: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民是主體,既是參與者,更必須是受益者。要注意從制度設計和政策導向上加強引導和保障,防止因政策引導、工作引導不當而出現現代農業發展起來了而農民卻被動地被“擠”出去了、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了而農民卻被動地被“化”出去了,努力保障農民在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中的主體地位和長遠利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經濟問題》2012年第8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