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谷成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濟和油菜產業經濟研究。李谷成從小在農村長大,第一次進城是到縣城參加高考。當時的城鄉差距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帶著改變農村面貌的愿望,李谷成如愿考進華中農業大學。
研究生期間,李谷成的一篇論文被《農業現代化研究》期刊采用。這給了李谷成極大的信心,也使他確定了以后要走學術研究的道路。
以全面促進農民增收為研究基點
關于農業效率與農戶規模存在負向關系的假說的研究一直是農業經濟學的熱點。但李谷成發現,已有文獻較少存在中國案例的實證研究。同時,已有研究在探討農戶規模與農業效率的負向關系時,農業效率往往都是由土地“單產”或“單產價值”,即土地生產率來衡量的。
“土地單產是一個單要素生產率指標,不能全面綜合地反映整個農業生產過程。”李谷成表示,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依賴于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此單純從土地生產率角度來探討農戶規模與農業效率之間的關系可能會有失偏頗,不適合新形勢下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
如何全面地、綜合性地考察農業效率與農戶規模之間的關系呢?“除了繼續考察土地生產率與農戶規模的關系外,還要重點考察農戶勞動生產率、成本利潤率、全要素生產率及技術效率與農戶規模的關系。”李谷成說。于是,他以1999—2003年湖北農戶數據為依據,從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成本利潤率、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效率等角度,多維度檢視了農業效率與農戶規模的關系。
“在非農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增長主要來源的時代背景下,將農戶收入及相應政策目標單純限定于農業收入,同樣會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李谷成說,除了農戶規模以外,還存在著其他會對農戶效率產生影響的農戶特征變量,必須加以分類控制。于是,他又將這些因素總結為農戶家庭稟賦,包括教育、技術培訓及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本等。作為補充,他又進一步考察了包括非農收入在內的農戶總收入效率指標與其耕地規模及家庭稟賦的關系。
正是基于這些研究,生產率走入了李谷成的視野,他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圍繞農業生產率問題展開的。
動態研究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
李谷成表示,現在農村青壯勞動力稀缺,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這些因素都會對農業產生深刻的影響。為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挑戰,農業發展需要轉型,要節約勞動力,大力推廣機械化、輕簡化農業技術,以提高競爭力。比如,作物的輕簡化栽培技術快速發展就是這一趨勢的體現。
“理論上講,農業與工業不同,很難實現精細分工。”李谷成說,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新型機械的采用,細致的農業分工形式開始在我國出現。“播種、灌溉、打農藥、收割都可以購買專門的服務。”李谷成表示,現在很多農業生產環節的服務都可以“外包”,提高了生產效率。
李谷成發現,我國農業機械化過程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大部分自購自用及日本、韓國等通過合作社實現機械化不同,我國的機械利用率高,閑置少,從年頭至年尾很少有空置的時候。”
為什么我國的機械化過程中,農民大多會選擇外包形式?這是否與我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民外出務工從事非農就業活動有關?自購自用與“外包”形式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均衡?形成均衡的條件又是什么?李谷成目前正在思考如何把相關的因素考慮進去,建立一個綜合模型,以動態地考察勞動力成本上升對農業生產以及農戶選擇等產生的影響。
目前,在模型構建方面,一些理論性問題還有待解決,實證數據也仍然需要進一步采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3-25(記者明海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