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家建筑垃圾處理企業,10年來,消化了5000多萬噸建筑垃圾,把那些廢磚頭、水泥塊變成了可利用的建材骨料。它所在的許昌市,建筑垃圾資源化率達到95%,遠超全國平均水平。為此,不少地方和企業紛紛效仿,上馬自動化設備。可惜,大多效果不佳。(人民日報4月12日)
在中國,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有這樣的風氣:有一個成功的案例珠玉在前必然就有更多的“磚”拋過來,妄圖把“玉”引過去,這就是所謂的“拋磚引玉”。但是從根本上說這樣的行為是盲目的,特別是政府一看到“有利可圖”時“一窩蜂”的大干快上,一遇到“攔路虎”時熱情便“一陣風”似的來得快去的更快,究其原因,還是出在領導干部片面的政績觀上。一些領導干部看到一地因一本“好經”而脫胎換骨、政績輝煌時總想著自己是不是可以復制這樣一個“奇跡”,然后升職加薪、主政一方、走上人生巔峰。然而這本“經”是不是適合自己這個地方就不是自己考慮的了,如果“存活”了那可是實打實的政績,就算不行可以說是“交學費”,這不就是一個絕好的“擋箭牌”。“取經”路上“交學費”真的是“取經人”的“必經之痛”嗎?
一種模式的成功總是不會缺少“追求者”的,但是大多數“追求者”都是盲目的,他們只是希望把這只會下“金蛋”的“母雞”追回去,卻沒有想過怎么才能讓它在自己的治下安家落戶、落地生根,在去“追求”之前更沒有對自己的“家底”有個清晰的認識,這樣的態度去做事又怎么能夠奢望不“交學費”呢,這個所謂的必經之痛也就順理成章了。那么領導干部的“取經之路”怎么才能讓“交學費”不再是“必經之痛”呢?
事前調查是“取經”成功的必要條件。這本“經書”到底適不適合本地“和尚”唱是領導干部去“取經”前必須要考慮和調查的,分析優劣勢、剖析“經書”內容更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因地制宜的“拋磚引玉”才能提高企業引進的成功率、成活率,“一招治百病“本身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惟有經過科學合理的調查分析才是”引玉“成功的基礎。
事中扶持是“取經”落地開花結果的保證。既然調查后決定“引進來”,那么事中對企業的各項政策扶持就必不可少,河南這家建筑垃圾處理企業能“吃”垃圾“吐”金子,背后的關鍵就是當地政府對建筑垃圾實行了“政府主導、特許經營”的管控,沒有政府的全力扶持又如何能有這只“下金蛋”的母雞呢。而很多地方政府只看到企業斥資引技術,卻沒發現自己政策的缺位和滯后,最后只能落得個“東施效顰”一地雞毛。
事后服務是企業持續“走高”的有力支撐。取到真經回來更要“唱好經”,經書需要常念,梵唱才能時時振奮人心。做好事后服務不僅可以讓企業無后顧之憂的甩開膀子全力“沖刺”,還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體現當地政府在轉變職能方式的道路上先人一步,那么企業發展也必然快人一拍,盈利能力自然也就高人一籌了,“走高”豈不順理成章。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沒有,但干了更要找對方法,盲目大干快上除非“瞎貓碰上死耗子”很難有所作為,反而會消耗干事創業的激情和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心,可謂是得不償失。因此惟有理性看待方能在別人的做法中找到“關鍵點”,瞄準要害一擊成功取回“真經”,而“交學費”再也不必成為“擋箭牌”了,因為有此方法還何來“交學費”一說呢,所謂的“必經之痛”也就無從談起了。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白米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