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住建部縣鎮建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資深的小城鎮建設專家,專注于村鎮建設已有20余年。自2012年起,隨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上升成為國家行動,方明開始兼任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組組長,見證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每一步進展,對整個工作的性質、目標、方法、途徑等有著系統而深入的認識。
2012年春,根據國務院的批示,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共同發起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傳統村落調查與認定工作,至2014年冬,隨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又加入了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游局。無論在政府層面,還是學術界、設計界等各個領域,社會各界對傳統村落保護的熱忱空前高漲,研究和實踐也越來越多,過去被忽視已久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近年來已有越來越“火”的勢頭。
“如你觀察,傳統村落現已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情參與,但這僅僅還只是個開始。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保護發展傳統村落、搶救中華農耕文明遺產的確迫在眉睫,分秒必爭。但是,我們也必須充分認識到,這個工作絕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科學的“保護發展”,給傳統村落帶來的破壞往往比自然損壞、建設性破壞更大。”4月9日,方明接受中國建設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一再強調。
“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源泉”
中國建設報: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已開展了3年多,且已經認定并公布了255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我們該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村落之于當下及未來中國的價值?
方明:正確認知傳統村落的價值,在目前的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我個人認為必須把傳統村落放在兩個大背景下來看待:首先是中華文明。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中華文明的核心部分是農耕文明,而真正承載、體現和反映中華農耕文明精髓和內涵的,就是現在還依然幸存的那些傳統村落。其次是城鎮化。從世界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歷程來看,城鎮化過程中崛起的城市文明,不可避免地會不停地與原有傳統文化發生碰撞。而我們中國區別于世界發達國家的特點在于,我們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從農業文明過渡到工業文明,在文明的傳承上出現了巨大的斷層,眼下大家都在談論的“奇奇怪怪的建筑”的出現正是表象之一,原因在于我們已經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東西,卻還沒有找到新的方向。在這種情勢下,我們的文化該何去何從,就成為事關民族文化存亡的大事,迫切需要我們向蘊藏著我們民族文化基因的傳統村落尋根,站在之前的起點上重新審視我們的城鎮化發展路徑。
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很多人認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重要性和保護級別都應高于傳統村落,對此我并不贊同。就風貌特征而言,傳統村落最為原真、完整,最能集中反映我國燦爛悠久的農耕文明;從全世界角度而言,中國傳統村落的內涵和種類最為豐富多彩;從全國角度而言,相比數量有限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街區,傳統村落是規模最大且在活態傳承著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如果說歐洲的文藝復興當年是取經于希臘雅典衛城、奧林匹亞、古羅馬的話,那么未來中華文明及建筑文化的復興應該去傳統村落里取經,因為那里有中華文明及文化的DNA。所以,傳統村落將會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源泉,應該把保護發展傳統村落作為解決“千城一面”等常見城鎮化弊病的突破口。非但如此,從更宏觀和長遠的角度來看,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還將是我們保存民族優秀基因,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重塑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決定性途徑。只有能理解這一點,那么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才能獲得深層次的進展。
“不一定非得在傳統村落里享受現代化生活”
中國建設報:有人認為保護傳統村落應該像保護文物一樣不能動,也有人認為它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你怎么看?
方明: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已發展到一定階段,跟直面城鎮化浪潮一樣,接受現代化洗禮是誰都無法逃避的,生活在傳統村落中的村民當然擁有享受現代化成果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的確應該得到尊重。但是,從更宏觀和長遠的視野,以及把它放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來考慮,我們可以得出更加清晰的認識,這就是:并不一定非得要在傳統村落里享受現代化的成果。
經過前一輪城鎮化的發展,目前我國的城鄉格局整體上基本趨于穩定。在全國現有的約260萬個自然村落中,目前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僅有2555個,基本是千分之一的比例。這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不同的專家意見不一,但我認為對歷史那么悠久、積淀那么深厚的中國農業文明的保護和傳承來說,這個數量顯然是不夠多的。盡管隨著調查和推薦工作的持續進行,國家級的傳統村落數量還會增加,但已經不大可能出現成倍或大批的增長。有鑒于此,從全國的角度來看,傳統村落仍然是稀缺而且公共價值極大的資源。因此,我認為傳統村落應該盡可能地保持原有的形態。如果非要追求“現代化”的生活,那么在種種惠民政策支持下,有這種需求的村民民可以在附近的鎮上或城里來實現這一理想。
“急需推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中長期綱要”
中國建設報: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組近年來做了很多具體的工作,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方明:首先是加大宣傳力度。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工作而言,資金的問題其實并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因為一旦社會各界真正認識到了傳統村落之于當下乃至未來中國的價值,技術、人力、資金自然會朝這個領域傾斜和匯集。
其次是加快對中國傳統村落進行分類建檔。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方的傳統村落代表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經濟、社會狀況,是一部“活”著的大百科全書,所以必須要有類有別,如湘西派、皖南派、鄂西派等,甚至可以分的更細一些。
再其次是加緊培養一批專業化且有責任心的專家型人才。目前,國家層面已選定了幾十位專家,未來更多需要地方專家的加入,最終還需借助并充分發揮民間工匠、文人的力量,因為很多傳統村落之前都是由這種類型的人來逐步修建形成的,最終還是需要“激活”這些人來振興我們的傳統村落。
最后是加速進行系統的頂層設計。近年傳統村落“火”起來是好事,但越是這樣越不能急于求成、大干快上,必須有科學完善的頂層設計來指導保護發展工作。在未來到底該怎么保護,如何使用好中央財政補貼資金,該采取那些保障機制等,都急切需要有專門針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中長期規劃綱要出臺,目前我們正全身心投入做這項工作,相信不會太久就會有成果跟大家見面。
【采訪手記】質量比速度更重要
中國建設報記者 肖正華/文
徽派建筑好看嗎?若是第一次看,肯定好看。但如果您在全國各地都看到了徽派建筑,它還有那么好看嗎……甚至,不僅僅是好看不好看的問題。
在之前的一些基層調研中,一些基層干部群眾將一些獨具特色的傳統村落與落后、貧窮、“土氣”畫等號,甚至認為這些珍貴的遺產是建設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的包袱,因此大舉進行拆舊建新消滅了一個又一個的村落;或者盲目跟風“打造”所謂的“傳統村落”,結果張冠李戴,讓很多珍貴的地域特色文化遺產、景觀被“千村一面”代替。
對此,方明接受中國建設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一再強調,傳統村落之于當代城鄉建設的最大價值在于非標準化、多樣性,徽派建筑符號四處泛濫的典型案例表明,保護發展傳統村落,質量遠比速度重要得多。
許多事例表明,一些干部、一些地方對傳統村落保護不得要領,熱衷于對傳統村落“涂脂抹粉”,隨意硬化、綠化、白化、亮化……比如拿到財政支持資金后,有些村子馬上把古樸的青石板、石砌路鏟掉,鋪裝上水泥路;把飽經滄桑的夯土墻石墻磚墻統一刷得白亮光潔;把生機盎然的植被鏟除種上整整齊齊的草坪……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村落整潔了、漂亮了,實際上卻嚴重破壞了傳統村落所承載的歷史價值和情感記憶,造成傳統村落價值的巨大損失。
還有不少傳統村落在保護發展過程中,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具體指導,修復傳統民居時往往出現加裝白色鋁合金窗、隨意搭建水泥牌坊等情況,其結果是破壞了“真古董”,留下了“四不像”。
應該說,這些情況還是相當普遍的。方明強調,要想有質量地保護發展傳統村落,還得先想辦法找回村民們的文化自信。他以生動的比方來說明:“現在大家去農村都爭著吃土菜,說明農村餐飲業找到了自信,傳統村落也應盡早找到文化自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建設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