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國內經濟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如火如荼。當前,我們發展農業的任務和背景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順應新形勢,農業發展要穩步推進集約化和規模化。
湖北黃梅縣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全縣100多萬人口,近七成是農業人口。在這幾年的農業發展中,我們體會到,農業發展必須以科技、管理、生態為核心,以完善的產業鏈作保證。互聯網思維正在滲透到產業發展的各個方面。農業發展也要有互聯網思維,有跨界融合發展意識。具體到實踐層面,農業發展要努力向規模型、融合型、品牌型轉變。
(一)發展規模型農業。現代農業的基礎在規模,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發展規模型農業,要著力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把土地集中起來。農民要富起來,一方面要通過新型城鎮化減少農民,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力發展規模化經營和綜合種養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當前,要加快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探索土地入股、托管等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實現形式。要以農業產業示范區為載體,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構筑規模型農業示范基地。2015年,黃梅縣土地流轉備案面積25萬畝,季節性流轉面積10萬畝,創建糧食高產省部級示范片10萬畝,建成“稻蝦共作”萬畝示范區。二是把農民組織起來。今后主要靠誰來種地?不再是傳統的個體農民,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職業農民。我們要積極鼓勵種糧大戶和緊密型農業合作組織發展,依靠和發動市場主體,探索農業立體化、綜合化、高效化種養模式。黃梅縣近幾年注重培養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經營主體職業化。截至2015年年底,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548家,家庭農場260家,種養銷大戶3852戶,每年培訓和認定職業農民500余人。除了農業大戶,我們還吸引很多大學生農民返鄉種田,成長為大戶,為組織農民、提升農業發揮了重要作用。謙益農業創始人李明攀就是黃梅眾多大學生創業中的一個代表,6年內發展生態農業基地6000余畝,其企業生產的放心大米、雜糧行銷全國。三是大力發展機械化。沒有機械化的大發展,就沒有規模化的大生產。2015年,黃梅縣濯港鎮通過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雙季稻面積達到13萬畝,農戶僅通過全程機械化生產畝均增收200元。“十三五”期間,我們要深化“農機化示范縣”建設,重點推廣機種機收、機耕機播等全程機械化服務模式;協調推進農業產業各環節機械化,力爭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保持秸稈機械化還田和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二)發展融合型農業。跨界融合是現代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而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也在融合,要通過農業“接二連三”,延伸鏈條,拓展空間,提升附加值。有學者提出了“第六產業”的概念。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不僅種植農作物(第一產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第二產業)、銷售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第三產業),以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農、林、水產業屬于第一產業,加工制造業則是第二產業,銷售、服務等為第三產業。“1+2+3”等于6,“1×2×3”也等于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內涵。長期以來,我們的農業只停留在農產品生產環節,其實農業在生產過程中有多重功能和價值,比如植物開花期間可以觀賞,結果期間可以采摘,初級農產品加工后可以走向更大市場。發展“第六產業”的根本目的是振興傳統的農業、農村,改變農村發展前景;堅持以農業為主體,通過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提升農業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讓第二、第三產業附著其上,逐步使原本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變身為綜合產業。“第六產業”實質是強調基于產業鏈延伸和產業范圍拓展的產業融合,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是新常態下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
發展融合型農業,重點要推進三個融合:一是推進農工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行“農戶+基地+合作社+龍頭企業+電商物流”模式,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新型農業產業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目前,黃梅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86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農副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20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8∶1。通過現代商業資本運作,引入工商資本建設兩湖農業產業示范區、康宏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乳業生態產業園、油茶藍莓產業園、綠色蔬菜產業園和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等“一區五園”。其中康宏糧油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總投資10億元,新建日產300噸綜合型油廠;日產600噸現代化大型米廠;10萬噸糧食期貨交割庫;還包括大型農用產品物流專業交易市場和萬畝生態農業示范基地。二是推進農商融合。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探索“互聯網+農業”新模式,搭建農產品內展外銷平臺,加強農超對接,構建冷鏈物流體系。小池濱江新區建成國際農產品物流港和農產品電商產業園,每天農產品交易量超過1000噸。發展農村電商服務網點164家,暢通農用物資下鄉通道,去年365個農產品實現網上直銷,銷售額達到5000萬元。三是推進農旅融合。積極培育生產、生活和生態相結合的主題農場、特色農莊、觀光農業等新業態,提升農業的生態、休閑和文化價值。涌現出了消夏避暑、漁樂體驗、旅游觀光等不同類型旅游型村莊23個。如黃梅縣柳林鄉引進湖北瑞坤公司開發玫瑰谷漂流和生態觀光,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400多個,土地年租金達100多萬元,實現了農業和旅游業的雙贏。
(三)發展品牌型農業。現代農業的競爭力在于品牌。要推進農業種植、加工等環節標準化生產,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挖掘農產品的文化、生態、健康等元素,引導企業由賣產品向經營品牌轉變。品牌農業是一個綜合概念,既有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也有對農業經營方式的變革。品牌農業是提升農業發展水平、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抓手。目前,黃梅縣創建省部級示范養殖場22個,成功申報有機綠色食品19個,無公害食品17個,認定國家地標產品6個,擁有農產品品牌38個。農業創品牌,帶來的是高效益。黃梅縣紅馬集團生產的紅馬生態米,在上海、南京、杭州、武漢、南昌、九江等十多個大中城市設立營銷網點,每斤售價高達16元,是普通大米6倍左右。“十三五”時期,我們把創建品牌農業當作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致力于打好“資源整合牌”“文化特色牌”“產品展銷牌”,狠抓特色品牌創建工作,力爭全縣農產品商標品牌發展到100個,培育省級名牌產品10個,爭創國家級名牌產品2個以上,不斷提高農業品牌的市場覆蓋面和競爭力。
(作者系湖北黃梅縣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經濟日報 2016-05-1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