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農村金融改革是農村改革的重要部分。農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農村融資媒介的創新和發展,為農村產業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特別是今年以來,隨著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政策細則出臺,如何既激活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又保障農民和金融機構的權利,試點地區和金融機構在實踐操作中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和探索。從本期開始,我們開設“農村金融”欄目,聚焦農村金融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共同推動農村金融創新,助力農村改革與發展。
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方式
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目前,我國每年還要進口2000多億斤的小麥、水稻、玉米等大宗農產品,農業勞動生產率只有世界平均值的47%,競爭力嚴重不足。通過供給側改革,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第一產業為基礎延伸產業鏈條,可以拓展到二三產業,打通一二三產業界限,發展新興業態,以提高效率,讓農民分享到更多技術進步和產業融合的紅利。
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型(向后融合)
依托各地農業資源的優勢,從農業生產逐步向農產品加工、銷售和休閑農業拓展。通過產業鏈的延伸,讓農民獲得產業的增值收益。延伸的形式可以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產品地產地銷、農家樂;也可以是以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合作社辦加工模式、農超對接模式、農社對接模式等等。
政策:目前我國正通過大力推行一村一品示范村、鄉村旅游示范縣等方式,充分利用資源和區位優勢,深入挖掘農業的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功能,打造特色優勢品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農業部已認定5批、1606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達483個,三星級以上休閑企業731個。
案例1:合肥大圩鎮
合肥大圩鎮農業資源豐富,是安徽省14家農家樂旅游示范點之一。境內擁有多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名勝古跡。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整合資源,先后投資開發了“合肥市義務植樹基地”、“萬畝蔬菜大棚”等農家樂旅游項目,加上完善的住宿娛樂設施以及積極推動的旅游文化活動,成了合肥新農村一日游的主景區。截至2010年,累積接待的中外游客就已達到500萬人次,休閑農業發展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1.5萬元。
案例2:贛州市農產品“地產地銷”
贛州市優農農業專業合作社牽頭組織當地農產品的“地產地銷”活動,合作社與社區蔬果超市對接,將當地農產品直接“搬”進了社區蔬果超市,實現本地農產品本地銷售,讓居民吃上新鮮菜、平價菜的同時,也讓從事蔬果生產的農民得以及時掌握市場信息,降低市場風險。
龍頭企業整合型(向前整合)
龍頭企業通常以農產品加工或流通為主,通過向前延伸產業鏈條,帶動農戶進入市場,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與農民建立利益共享,形成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政策:《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龍頭企業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引領示范作用,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并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準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目前,我國有國家級龍頭企業1245家、近1萬家省級龍頭企業。
案例:魔芋精粉加工廠
重慶市城口縣明中鄉地處大巴山南麓,土壤肥沃,十分適宜魔芋生長,是城口縣產魔芋的重點區域之一。在2005年以前,明中鄉有大小魔芋加工廠十幾家,卻沒有一家初具規模的企業,魔芋產業年產值更是微乎其微。自2010年以來,明中鄉政府高度重視魔芋這一資源優勢,培植龍頭企業。金池村村民龍世全搶抓機遇,率先整合了鄉內幾家規模很小的魔芋加工廠,注冊成立了魔芋精粉加工廠,每年的收購季節都會把收購價在市場均價的線上提高,并且主動上門收購,保證鄉親們的利益。目前,企業在市場占有率達到70%,創造出年產值在幾年間翻兩番的奇跡。
“互聯網+”型
“互聯網+”已成為目前各行各業發展的推動力,它對農業的幫助也滲透到從生產到銷售的方方面面。其一,通過互聯網傳播,可以提高農產品品牌效益,增加盈利。其二,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應用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其三,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可以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其四,開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幫助農業實現產業升級。
政策: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案例:褚橙
2002年,74歲的褚時健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哀牢山接手一個國營農場,生產橙子。2012年10月27日,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褚橙,隨著《經濟觀察報》一篇《褚橙進京》報道的發布和王石的轉發,褚橙的品質故事和勵志意義得以廣泛傳播,迅速引爆品牌影響力。2012年11月5日網絡首發后,5分鐘賣出800箱,20噸在3天半售罄,最終賣了200噸。網上熱賣引起社會更大關注,促進線下傳統渠道進一步增長,該年褚橙總產量為9000噸。
互聯網金融如何助力一二三產業融合
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2016年中央發布“一號文件”重點提出要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金融加上互聯網的支持,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拓寬了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化發展。
從農戶到消費者
1.電商 我國農產品市場具有典型的“小生產、大市場”特征,導致利益分配不均,農產品從農戶到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零售商、最后到達消費者手中,經歷了層層環節,收益多留在中間環節。此外,由于農產品經過流通環節的多次轉手,產生了大量的加價,多的可高達20倍。農戶及消費者兩頭利益受損。
而電商平臺的出現縮短了農戶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實現雙贏。阿里、京東、順豐優選等互聯網電商企業紛紛加入了農產品電商市場,農行的“E農管家”、建行“善融商務”等銀行系電商平臺也開展了涉農電商業務。電商通過互聯網連接農民和農藥、化肥、種子等相關企業,一方面,農民可以通過電商平臺采購,同時獲得技術方面的指導;另一方面,農民還可以直接在該平臺進行農副產品的銷售。
案例:阿里
阿里上市后即推出了以“千縣萬村”計劃為主體的農村戰略,淘寶村是其中的一個項目。以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為例,曹縣當地人在淘寶的開店數量超過2萬個,今年上半年,電商企業達到300家,電商大型個體加工戶800多家,從事網店銷售的家庭有4500戶,僅這一個縣就有7個淘寶村。阿里提供的一份報告顯示,2014年納入統計的淘寶村的數量已突破200個,并出現了19個淘寶鎮。
2.眾籌 除去電商模式,目前還興起了眾籌模式,淘寶、京東、蘇寧紛紛推出眾籌頻道。眾籌是由眾多消費者聯合在電商網站上提前預購農產品,待農產品成熟后再寄給消費者。眾籌模式把電子商務和市場配置耕地資源結合起來,有利于獲得訂單、快速回收資金、提高用戶的信任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產品的倉儲和物流成本。根據“眾籌家眾籌數據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眾籌行業報告—2015(上)》,目前各行業中綠色農產品、綠色農場及生態農業受到較多的關注,項目成功率達到93%,遠高于其他眾籌項目。
案例:聚土地
2014年,淘寶聚劃算推出了定制私家農場的眾籌項目,將土地用眾籌方式流轉給投資者。安徽績溪縣提供1000畝5A級良田,分為一分、半畝、一畝良田三種套餐,認購價格分別為580元、2400元、4800元,種植植物有固定的配比限制,80%種糧油、10%種蔬菜、10%種蔬菜或水果,具體的種植品類可由用戶自行選擇。用戶進行認購后,由專業農戶幫助種植、看護,每半個月將有保底產出快遞給用戶,投資者可獲得私人農場的專供產品,同時可享受優惠的鄉村旅游服務等。活動推出后,當天就有超過2500人預約,極大帶動了當地旅游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從電商平臺到大數據運用
今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將數據定義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同時強調了要大力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農業電商平臺作為農產品流通環節的重要一環,掌握了大量數據,運用這些數據,分析出農產品的供需信息、農商戶的信用信息,反過來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進一步的支持。
1.供需信息 農業電商平臺通過對農產品銷售信息整理、歸類后,能夠將市場需求信息及時反饋到生產線,包括市場需求的品種、數量、地域、時間趨勢等,減少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滯銷或是瘋漲風險,形成農民和消費者雙贏的局面。
案例:京東送種子下鄉
2015年至今,京東在全國500個縣開設了服務中心,在1000個縣成立京東幫和服務店,招募了1.8萬個鄉村推廣員,覆蓋了18萬個村。同時成立農資電商部和農村項目部,上線農資頻道,農藥、化肥、種子等企業陸續入駐,各類產品也將由生產企業直接供貨。通過平臺的搭建,京東將獲得大量商品銷售數據,分析找到市場需求后,又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京東送種子下鄉”活動,由京東提供農產品優質種子在農村培育種植,農民收獲后通過京東平臺銷售,形成“產—供—銷”的高效模式。
2.信用信息 電商平臺上產生的交易數據也能對農產品生產者和相關供應商的經營狀況和信用狀況進行實時及全面評估,為農業融資提供依據。
案例:云農寶
云農寶是云農場旗下的便民支付工具。云農場集農資電商、農產品定制與交易、農村物流、農技服務及農村金融等領域為一體,運用互聯網的手段,為農業全產業鏈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整體解決方案。云農寶利用云農場平臺大數據的優勢,客觀地記錄下了農業全方位的金融數據,與農業銀行、華夏銀行、山東農村信用聯社等多家金融機構展開合作,為銀行授信提供考察依據,為農業種植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包括:為農民購買農資,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供低息貸款;定制個性的保險服務,解決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等。這種方式解決了銀行對農放貸信用數據缺乏難題,深受銀行業務機構歡迎。
從大數據運用到互聯網金融平臺生態圈
近年來,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在1%左右,而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不良率則高達2.4%。涉農金融機構風控水平不足是一個原因,這種不足源于金融機構與農商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無法對其信用做正確的評估。
電商平臺建立后,農業生產、農資交易產生的信用評估體系為農業信貸的開展提供了基礎和依據,加上延伸出的農業理財服務,涉農P2P平臺的涌現,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生態圈,幫助農商戶實現了“借款—生產—交易—理財”的一條龍服務,為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后盾。
案例1:大北農
以大北農為例,其通過豬管網平臺幫助養殖戶提高效率,在豬聯網現有管理生豬1500萬頭的基礎上,掌控養殖業大數據。通過搭建涉農電商平臺——農信商城,發展農資交易及生豬電子商務;在對養殖戶經營情況實時掌控和經銷商的長期了解的基礎上,搭建農信網作為大北農的資信管理平臺,并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涉農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農信網先后嫁接了農富貸、農銀貸、農富寶、扶持金四個服務板塊,滿足農業產業鏈上的融資和投資理財等多元金融需求,農信貸渠道放貸額從每月幾百萬提升至6000~8000萬的規模,僅2014年發放的貸款就超過11億。目前的豬聯網、農信商城、農信網三大平臺,已形成一個完整的涵蓋農村一二三產業生態圈。近日,大北農又計劃布局支付業務,投資設立“智農支付”公司,完善互聯網平臺業務的商業閉環,通過大量支付數據挖掘分析,發現潛在客戶需求,支持公司金融戰略更好實施。
案例2:寶象金融
寶象金融與多家農業上市公司及龍頭企業達成戰略業務合作,以農牧、食品的上市公司及龍頭企業為核心,圍繞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供應鏈中的中小微企業、農戶,為其提供融資服務, 解決資金難題。由于供應鏈中的中小微企業有核心企業做擔保,對投資端的消費者來說,也是優質的可投資產。截至2016年7月,寶象金融平臺累計成交額突破20億,注冊用戶超過100萬。
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將給未來農業領域的成長帶來重大變革,而互聯網金融在農業領域的滲透會極大緩解農業領域的信息不對稱,縮短產業鏈、降低交易成本,引導市場供需平衡,幫助農民獲得更多收益,消費者得到更優質的產品,促進農業的升級轉型。
作者系寶象金融研究院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