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參加一個扶貧現場會,企業負責人來介紹經驗:公司流轉貧困村的土地建基地,搞食用菌大棚,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黏在產業鏈上,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紅股金,變身“三金”農民。算收入賬,一年就能脫貧。表面看公司帶上了貧困戶,實際上,扶貧資金在企業里一轉,部分以分紅的名義分給了貧困戶,脫貧效果“立竿見影”。名曰產業扶貧,實則玩“數字游戲”。(《人民日報》)
如此扶貧真叫人心寒。為了自己的政績搞“頭腦風暴”,想一出是一出,毫不考慮貧困戶的實際情況,一味地追求“高大上”,與人民群眾玩起“數字游戲”,甚至“編故事”“算脫貧”,搞弄虛作假的形式主義。這種跑偏的政績觀,不僅會影響小康社會的建設,還會影響人民群眾對扶貧工作的評價,影響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因此,產業扶貧需實打實、見長效。
脫貧攻堅,各級政府大幅投入,但錢多了,有的地方不會花了。上產業沒有好思路,“給錢給物”不行,任務完不成不行,于是就想走捷徑。無疑,扶貧的初衷是真誠的。對于貧困地區而言,擺脫貧窮、發家致富是每個人的共同心愿。在此基礎上,嘗試引進脫貧方式、不斷更新致富手段,也是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應盡之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各種扶貧項目的上馬,是干部群眾群策群力、共同奮斗的縮影。
但關鍵是,扶貧要扶到根子上,以實為本。首先,找準致貧的原因,分門別類、“一戶一策”制定精準幫扶舉措。同時,要結合當地實際,積極幫助村民謀劃項目、發展產業。說到底,扶貧不僅需要初衷,也需要智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了解地方氣候土壤水源條件,才能為貧困把脈問診、開對藥方;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需,才能為扶貧項目和資金找到落腳點。簡單的拍腦袋決策不可取,一錘子買賣也行不通。扶貧的智慧不僅要體現在項目的選擇上,也要滲透到扶貧的每個環節。
扶貧,要真正實現脫貧致富,固然要有資源投入,但不止于給錢給物,也包括立足長遠,與村民一起找到發展的道路。指望一蹴而就,給點雞苗,或者給幾只羊,美其名曰發展畜牧業,可是給了雞給了羊,貧困戶拿什么養活它們,貧困戶連養活自己都困難,更別說有多余的糧食養活這些畜牧了,浪費了扶貧資金不說,更是讓貧困戶的生活雪上加霜。因此,對扶貧工作,無論是扶貧干部,還是貧困對象,我們都要立足當前,針對致貧原因,找到解決貧困的突破口。在此基礎上,放眼長遠,從思想脫貧、政策脫貧、技術脫貧、產業脫貧等多個角度入手,從根源上解決致貧的問題,以短期的貧困來力促實現長遠的富足。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勢必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以逢山開路的闖勁、甩開膀子的干勁、久久為功的韌勁,讓扶貧工作不受干擾,讓貧困群眾切身感受到扶貧的暖意。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經濟和商務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