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6個傳統村落正在網上公示,其中2555個已經正式進入國家保護的視野,聽上去似乎是個不小的數字。然而,當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已評審到第四批,這位發起者卻注意到一個令人痛心的現實:“依然阻擋不住村落的瀕危和被破壞,很多納入國家名錄的村落已經面目全非?!北冗@更讓他憂慮的是,還是找不出一個特別好的辦法從現在的困境中走出去。(《中國青年報》11月24日)
在生產力日益發展的今天,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道路交通四通八達,橋梁鐵軌參差交錯,在人們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各項實惠的同時,傳統村落正在以一定的速度淡出江湖、慢慢地走出人們的視野。呼吁保護傳統村落,給他們以“名分”,留住曾經的一抹鄉愁,固然有其可圈可點的地方,但一味地強調挽留過去,沉浸在以往的回憶當中,也并不見得就是傳統村落發展的上策。
記得前不久,一位90多歲的醫生在臨終遺言時說,在他生命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請尊重生命規律,不要使用儀器設備來維持本沒有價值和意義的生命。誰都知道,生命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一生只有一次,所以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挽留生命,但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在這種規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人可以改變它,只有適應它。之所以這位醫生對無他自己走到盡頭的生命的釋然,原因在于他悟透、讀懂了這種自然規律,懂得如何去尊重這種自然規律。
凡事都有發生、發展、興盛、衰亡的過程,傳統村落也毫無例外。時代造就了傳統村落的面貌、習俗和文化,而當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滾動的時候,傳統村落已經不適應于現代社會物質和文化的需求,要么消亡,要么改變。非要花大價錢、花大力氣將傳統村落留住,一方面恐怕會出現“留住它的人,留不住它的心”的窘境,另一方面,靠強化投入來勉強維系的傳統村落微弱的“生命”,又有多少價值,又能存活多久,值得沉思。
唯有變化才是永恒的不變。追憶過去,守住鄉愁,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夢想和企盼,但以怎樣一種方式、怎樣一種形式來、怎樣一種情感來緬懷過去,更是新形式下如何保護歷史遺產、非物質遺產的一道現實考題。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