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立勝:從區域視角看特色小鎮建設問題

[ 作者:王立勝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1-18 錄入:王惠敏 ]
    導讀:2017114日,由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特色鎮研究所、中國特色鎮發展論壇組織委員會辦公室和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特色鎮智庫圓桌會議暨《中國特色鎮學》研究課題開題活動”在北京舉行。中國社科院經濟所黨委書記、中國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常務副理事長王立勝在會議上發表了“從區域視角看特色小鎮建設問題”的主題演講,演講內容如下:

“特色小鎮”這個概念一提出,就立刻成為高頻率詞匯,成為2016年的一個“關鍵詞”,而且在社會各界迅速形成共識。20167月,國家住建部、發改委和財政部發出正式文件,決定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短短的幾個月,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快速響應,各地黨委政府紛紛制定發展目標,出臺配套政策,很多企業積極介入,各地農民積極配合,真正形成了上下同應,齊心協力推動特色小鎮發展的局面。作為一種政策的推行,這也是很少有的情況。當然學術界也不甘落后,以特色小鎮為主題的研討會、討論會,時有召開,形成了理論關注的一個熱點。今天的這個會議就是這個現象的一個具體表現。當然了,從會議參加者的成分來看,這個會議本身就反映了其綜合性特征,是專家學者、黨委政府和企業普遍參與的一個會議。會議討論的主題是特色小鎮建設問題,同時還提出了“中國特色鎮學”這樣一個學理性概念,試圖建立一個學科來專門研究中國特色小鎮建設問題。

特色小鎮問題,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目前的問題是,在實踐層面上已經全面展開,但理論研究卻是嚴重滯后的,而實踐日益顯示出對理論建構的迫切性。也就是說實踐需要理論指導,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這個會議對特色小鎮進行理論探討是恰逢其時的,特別是提出建立一門專門的學科也是十分必要的,雖然這次會議用的題目是“中國特色鎮學”的開題會,但據薛紅星先生講,其實他已經基本上寫出了書的初稿,而且他過去就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出過一部近六十萬字的專著。

我不是研究這個問題的專家,所以對這個問題沒有什么發言權,但我關心這個問題,我希望在這個會上學到一些我想知道的東西。我之所以關心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的經歷。說句實話,來參加會議主要是來學習,剛才已經從大家的發言中學到很多東西,本來也沒打算發言,但是,紅星讓我說幾句,我就結合我自己的經歷談點體會和感想吧。

首先,我認為,應該首先從理論上給特色小鎮建設予以明確和準確的定位。這要從什么是特色小鎮以及特色小鎮在中國城鎮化過程中的地位說起。我們應當肯定的是,特色小鎮是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在目前階段必然出現的一種城鎮化實踐形態,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在現階段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一件大事。這是時間定位,特色小鎮又是一個區域城市性與鄉村性結合乃至融合,是一個地區城市性的最終完成。在這里,我是從中國城鎮化的歷史進程來給特色小鎮建設定位的。我的這個定位來源于我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從2001年到2010年接近10年時間,我在山東昌樂和山東青州做縣長和市委書記。那個時候就開始了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歷程。先是講城鄉統籌,又講城鄉一體化。我當時就有一個困惑,就是如何理解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到底是以城統鄉還是以鄉統城,城鄉一體化到底是誰一體誰?這個問題直接牽扯到工作的重心問題。在實踐中的結果肯定是以城統鄉和城一體化鄉,這是因為城鎮化基本上是由工業化拉動和支撐的,而工業化的平臺基本上是以建在縣城里的工業園區為主的。所以,一個城市對人口的聚集基本上都在中心城市,在一個縣域內主要是縣城和幾個中心鎮。但是,這種實踐很快就提出了新的問題,隨著中心城市的發展,不但城市病開始出現,而且由城鎮化引起的新的鄉村問題不斷出現。在實踐中我們意識到,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要做新的解讀。必須把一個區域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由這個整體來決定你的城鎮化布局和時間秩序。我當時提出了一個概念——“全域城市化”。當時,中央黨校教授曾業松先生到青州調研,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城鄉一體化之后是什么?他考察后說,我找到了答案了,就是你提出的“全域城市化”。為了實現“全域城市化”,我們以項目為抓手,按照每一個區域的產業特色和文化特色安排了一系列項目,每個項目都具備了產業與人文結合、城鎮與旅游并重,以旅游統攝整體的四位一體的格局。目前這些項目發展都很健康,已經拿到了5A的認定。現在回想起來,或者回過頭來看,實際上就是建設了一個一個的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突破了建制鎮的模式,以產業為支撐、以市場化為運行機制,不僅為外來游客提供了旅游產品,也為當地居民轉換農民身份過上幸福生活提供了條件。

其次,特色小鎮的建設反過來促發我們對何為城鎮化的思考,這可能為中國特色城鎮化理論的建構提供新的實踐基礎和實踐來源。十七大指出,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提的非常明確,就是說我們的城鎮化道路要有中國特色。我們只有把什么是新型城鎮化道路弄清楚了,才能知道我們的城鎮化道路怎么走。

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城鎮化,實際上,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人口學、地理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這些學科都從自己的立場和角度來研究城市化,他們給出的定義很不一樣,各個學科都從自己的立場和角度來定義城鎮化。當然了,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是不奇怪的,學科本身就意味著局限性,學科就是角度,定了角度看問題,就有了片面性了。但是,學科的劃分又是必須的,那是為了“片面的深刻”,也就是說,這種學科意識,雖然片面了,但卻深刻了;如果在這種片面的深刻的基礎上再來一次綜合,那就是理性的整體的深刻了,所以,我主張在學科意識的基礎上增強問題意識。學科意識的片面,這是因為研究的需要,但是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卻是不能片面的,我們是要去解決實際問題的,這就是說,如果在科學研究中要有學科意識的話,那么,在實踐中就要強化問題意識,淡化學科意識。在城鎮化的問題上也是一樣的,各個學科在給城鎮化下定義,肯定具有各個學科的片面性,而我們要的是綜合性的城市化的一個定義。在這個問題上因為時間關系在這里不能全面展開,但我介紹兩個定義供大家參考和思考。

一個是著名城市地理學家約翰·弗里德曼的定義。弗里德曼雖然是一個地理學家,但是他對城市化的定義卻是綜合性的,他認為:城市化作為國家和區域系統中的一種復雜的社會過程,既包括人口和非農業活動在規模不同的城市環境中的地域集中過程,非城市景觀逐漸轉化為城市景觀的地域推進過程,即物化的實體性的城市化過程,又包括城市化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在農村地區的擴散過程,即抽象的精神上的城市化過程。弗里德曼把前面的城市化的物質化過程叫城市化Ⅰ,或叫狹義的城市化,把后者精神上的城市化過程叫作城市化Ⅱ,或者叫廣義的城市化。很明顯,這個定義是個綜合性的。我們平時理解的城市化,恐怕都理解成建房子、修道路,沒有看到城市化的過程也是人的精神、思維的變遷過程,也是社會變遷的過程。我們這些年的城鎮化實踐,確實是注重了物質的城鎮化,而很少注意城鎮化的社會方面,更沒有很好地注意城鎮化過程所隱含的人的精神生活的變遷。這也就是我們覺得現在社會發展了但不和諧了的一個原因。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先生研究指出,我國的工業化發展已經到了工業化中期的晚期,但我們的社會結構沒有跟得上來,仍處于工業化的早期。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出現了斷裂。這是社會不穩定的根本原因。我在思考城鎮化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的城鎮化的不平衡問題。人有肉體和精神兩個方面,那么就會有身體的城鎮化和精神的城鎮化兩個問題,這兩個方面的城鎮化會同步嗎?我認為,有些人也是很難做到同步的,有些社會問題就是人的身體的城鎮化與心理的城鎮化不能同步所致。我最近在指導我的一個研究生做這個問題的研究,爭取能夠出點成果。城鎮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物質、精神、制度、文化、社會的綜合過程,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現在看來,中國在城市化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一些問題,就是因為我們過分地注重了物質形態的城市化,而很少注重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方面的城市化。其實,學術界也很少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有人去關注和探討這個問題,但這又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第二個是蘇聯學者庫采夫的城鎮化定義。庫采夫從社會形態的角度,對城市化下了一個綜合性的定義。他說,城市化是社會從一種形態轉向另一種形態的世界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城市型的人口分布逐步變成地區型為主的人口分布,因此要評價這個過程,必須對城市聚集化、城市化地區人口分布體系、城市化生活方式以及個別要素的普及等方面發展的全面直接和間接指標進行研究。庫采夫這個定義,已經看到了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變遷,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定義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說法,就是“城市化地區”。

前一段時間我到煙臺去,原來蓬萊的市委書記劉樹琪先生特別熱愛葡萄酒,他在為振興中國的葡萄酒產業嘔心瀝血。他們在牟平區搞了一個50平方公里的葡萄種植園區,這50平方公里都是山區,過去也是不怎么長東西的地方,農民很窮,都到城里去打工。他找了一個企業,首先投了四五個億,把這50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全部都配套完畢,然后按照統一的標準要求,大概種植3萬畝的葡萄園,這個土地是用農地股份合作社的方式把土地流轉到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義和企業合作。葡萄種植完了以后,又聘請農民來管理,基本上一戶管理50畝,這樣農民就有好幾個收入來源,原來的農地也有一塊收入,再一個就是通過來打工,來管理葡萄園。同時在這個葡萄園里面建了一系列的酒莊,都是非常高檔的別墅,實際上他是建了一個葡萄種植園,這是農業;建了酒莊,加工酒,這是工業;同時建了一個旅游區,這又是第三產業,然后農民就變成了里面的農業工人,接待旅游。從形態上看,這是一個以葡萄園,葡萄酒的種植和釀造為產業特色的一個特色小鎮。這種小鎮現在正飛速的發展。這樣一種形式確實值得我們思考,我們反觀過去城鎮化的概念,從十七大就開始提出我們中國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這個中國特色到底是什么意思?

特色小鎮問題的提出和實踐可能會給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定義。

再次,從區域視角來思考特色小鎮問題。“城市化地區”這個概念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個思想已經不是就城市論城市了,而是看到了城市與城市所在區域的關系,看到了城市與城市的關系,同時也有利于看到城市與特色小鎮的關系。每一個特色小鎮的定位也都要置于這個小鎮所在的區域來思考。“城市化地區”這個思維方法和分析工具,對定位一個區域的城市和特色小鎮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記得2011年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二師要我就城鎮化問題給他們的干部做個報告(1231日)。因為那個時候兵團剛剛提出要推進城鎮化的任務。為了準備這個報告,我讀了區域經濟學家程必定先生那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從區域視角重思城市化》,他把城鎮化放到區域中進行定位和思考,這對我理解城鎮化問題很有幫助。

要突破單個城市的城市化概念,要從區域的角度看城市,要從區域的視角看城市化。所以,庫采夫提出的“城市化地區”這個概念在我看來非常重要。那么,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城鎮化,也為了真正的理解從區域的視角看城鎮化,我們必須引進一個新的概念,這個概念就叫“城市性”。從一般意義上說,城市性是相對于鄉村性而言的。現代化研究中有個現代性概念,城市化研究也應該有個城市性概念。如果說城市性對應著現代性的話,那么,鄉村性就對應著傳統性了。由鄉村性發展到城市性也就是由傳統性發展到現代性。

要說明的問題是,“城市性”這個概念是從區域的視角看城市化問題而得出的一個概念。離開了區域性這個視野,就無所謂城市性了。那么,什么是城市性呢?簡單說,所謂城市性是對一個區域綜合特征的最高概括,表示一個區域所具有的城市特征。城市性離不開城市,但并不僅僅是指城市,還包括城市周邊的區域,凡是在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結構、制度結構和觀念結構等方面具有城市特征的區域都是具有城市性的區域,因為凡是存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地表空間都存在著鄉村和城市兩個大的空間聚落。作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空間載體,鄉村與城市在經濟、社會、文化、乃至制度與觀念等方面在結構上完全不同,鄉村的這些結構可以叫做“鄉村性”,城市的這些結構可以叫做“城市性”。城市是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聚集高地,城市性是一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標志。城市在所在區域廣大農村不斷發揮聚集的輻射作用過程中,既不斷的提高城市本身的城市性程度,又改造和退化農村地區的鄉村性,使農村不斷的提高城市性。

這個概念聽起來很難懂,但具體到實踐層面也不難理解。我在山東工作期間對這個問題曾經有所思考,也在實踐中有所探索。這個思考和探索起源于我對青州整個區域發展布局的考量,主要是怎么處理縣域城鎮化過程中縣城的發展與鄉鎮的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青州市國土面積只有1860平方公里,這在新疆還不如一個鄉的面積大,在新疆有的鄉的面積達到幾萬平方公里。但是,在這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卻有90多萬人口。我們的城鎮化是從發展縣城開始的,也是以膨脹縣城為中心的,以發展縣城為主,以發展幾個重點鎮為輔,形成以縣城為中心,以重點鎮為衛星城,以鄉鎮駐地為補充的縣域城鎮體系。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再加上由于工業的發展而興起的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人流、物流、信息流紛紛向縣域集中。這個時候,建設用地趨于緊張,城鄉之間已經基本沒有區別。我就考慮,這不是已經全域城市化了嗎。于是,我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全域城市化”。曾業松教授說,你提這個概念很重要,我們現在提城鄉一體化,它的目標是什么?城鄉一體化之后是什么?就應該是區域城市化。當時我對這個概念的解釋是什么呢,我主要想到了三層意思:第一,搞城市化必須要有城市建設,在縣域來講就是膨脹縣城和幾個中心鎮。城市化必須有城市,沒有城市怎么叫城市化呢;但是,第二,城市化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區域都建成城市。城市化,雖然有“化”這個字,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區域都建成了城市才叫城市化。全域城市化,也不是說我所在的區域都搞成城市;第三,城市化是指,這個城市所在區域的所有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再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都由這個區域的城市的性質來決定,而不是由這個區域中非城市部分也就是農村的性質來決定。從系統論角度來講,作為一個系統一個區域的社會性質,它的系統質已經是城市了,是這個系統質決定了這個地域的性質。說實在的,那個時候我還沒有看到“城市性”這個概念,所以,也不好說清楚。如果有“城市性”這個概念就很好定義這個全域或區域城市化問題了。按照城市性這個概念,我們一個縣域,有一個縣城和幾個中心鎮,作為城市的核心地帶,其他地方雖然在聚落形態上可能還是農村,但它已經被這個城市的城市性所決定了,城市性的程度高了也就是實現了城市化了。在我看來,城市性就是指在一個地域區域中,由于一個中心城市、多個次中心城鎮,還有一系列次次中心聚落,這種多層次的城鎮體系的形成,而使整個地域區域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實質性的現代性的轉變。盡管我們還住在農村,但你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已經城市化了,那就叫全域城市化。這個概念的形成有兩層重要意義,一是城鎮化不僅僅是一個地表外層形態的變化,而是一個綜合性的變化;二是城鎮化不僅僅是地域物理形態的變化,在根本的意義上還是人的結構和素質的變化。雖然還住在農村,但已經不是農民身份了。

我在兵團演講的時候說道,這個概念對于我們農十二師目前的城鎮化發展啟發應該是非常大的。城市化并不是要把農十二師的所有地域全部搞成城市,而是在烏魯木齊這個國際性的都市的周圍,在這樣一個人口擁擠、道路堵塞、環境不十分好的城市的周邊,建設一個這樣一個大的城市十分需要但它本身又不具備的一些功能,把這些城市功能在我們這個地域上體現出來。這就是我們城鎮化的出路之所在。實際上,也就是建設一個一個的烏魯木齊作為大城市應該具備但它又無法具備的城市功能區。客觀地說,跟內地一些省會城市比較,烏魯木齊環境是不理想的,堵車不亞于北京和上海一些大都市,發達國家所謂的“城市病”在烏魯木齊也已經體現。從這個角度說,烏魯木齊的“城市病”正好為農十二師城市化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人們說,在工業發展中,看人家沒有什么,你就要有什么,人家有什么,你就要優什么。十二師城鎮化的過程,就是我們以與烏魯木齊互補的思維變區域的鄉村性為城市性的過程。讓在我們農十二師地域生活的人們覺得比在那些大都市生活更加舒暢和美好。我們上海世博會的主題不就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嘛。下了功夫、費了把勁把城市建起來了,在城市生活卻很苦惱,不幸福,這樣怎么能行呢?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那個時候要是有特色小鎮這個概念就更能說明問題了。

特色小鎮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實踐問題,問題的關鍵是你在這個實踐區域里面如何找到它的特色。我最近去云南保山地區,大家都知道保山有一個騰沖,但是不知道保山有一個施甸縣,我發現施甸縣這個地方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施甸縣在怒江以東,騰沖在怒江以西。其實當年中國遠征軍抗戰的基地就在施甸,遠征軍的指揮部,所有的設施都在施甸。施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就是契丹這個民族的后裔,在施甸有十幾萬人。有他的宗祠,有他的家譜,那是明朝時候一個朝廷派去的契丹人官員留下的后代。所以,現在契丹文化在他的發源地北方已經找不到,在我們祖國的南疆卻有一個施甸文化,有一個施甸國。我就建議,我說你這個縣城,有三四個非常有規模的小城鎮,完全可以打契丹文化的牌子。這樣的產業和文化各具特色的地方,在祖國各地非常多,住建部規劃了1千個特色小鎮,應該是非常容易實現的。而且現在不難找資金,資金非常多,人力資本也非常多。

我在這里就談這三點體會,有不正確的地方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注:以上演講內容和圖片轉引自中國政治經濟學智庫微信,未經演講者審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政治經濟學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你懂的亚洲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 久久五月天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 | 亚洲人成网在线观看 | 青青青欧美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