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曲江:農產品上行之行路難

[ 作者:曲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5-10 錄入:王惠敏 ]

4月中旬,《焦點訪談》連續三期報道了“農村電商”,引起了業界對于近3年來農村電商發展階段性成效及下一步走向的新一輪探討。在第一期報道中,《焦點訪談》尖銳地指出“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嚴重的不對等現象,幾大平臺打著“發展農村電商的旗號”,透支了農村居民的消費力,卻沒有真正解決農民、企業和政府關心的農產品銷售問題。

村電商的從業者和研究者們都清楚,發展農村電商面臨幾大難題:

一是從縣到鎮到村的物流體系問題;

二是農村電商人才培育問題;

三是特色農產品的挖掘和打造問題。

針對第一個問題,需要健全物流體系,以網絡訂單為支撐,打通鎮到村的“最后一公里物流”。對于普通村民而言,買東西遠遠比賣東西容易,單向物流的產生,能夠支撐快遞網點的運營。所以從買東西開始,是一條必經之路。

第二個是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問題,盡管有不少返鄉的年輕人成為農村電商網點的負責人,但是這些人員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從一個普通的網絡購買者,到能夠辨別和挑選適合當地村民需求產品的買手,再到學習電商平臺的運營規則,了解當地的特色農產品,把農產品變為網貨,幫助農民把手里的農產品賣出去。在互聯網人口紅利消退,電商平臺競爭激烈的當下,即便能夠具備電商平臺運營的能力,達成一定的銷售規模,對于農村電商的負責人來說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摸索和嘗試。

第三個是特色農產品的挖掘和打造,盡管很多地方政府在推動“一縣一品”、“一村一品”的項目,這些地方特色產品能否占領網絡銷售市場的一席之地仍然需要經得起網購人群的考驗。如果沒有對網絡消費人群行為習慣的深入了解,以及對整個電子商務市場的競爭態勢的把握,很難挖掘和打造出受網絡消費人群歡迎的特色農產品。

幾大電商平臺在大規模進入農村市場之初沒有預估到農產品上行的難度,對于政府的過度承諾,產生了期望值與現實的落差。農村電商在歷經3年多的嘗試和探索中,集中凸顯了農產品上行之“行路難”的現實。

近年來,農產品電商發展呈現多樣化特色也是農產品上行難的客觀原因。

從需求角度來看,消費者在消費不同的農產品時,體驗是千差萬別的。毫不夸張的說,每一個消費者舌頭上的每一顆味蕾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舉一個例子,同樣的一個批次的李子,A嘗了之后覺得口感不錯,酸甜恰到好處,而B就覺得不行,太酸太脆,他喜歡更甜更酥軟的。當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的時候,需求也會變得多樣化,同一品類同一批次的農產品,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用戶評價。在互聯網的平臺上,評價是用戶購買決策的主要參考依據,這給農產品的電商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從產品角度來看,農產品品種繁多、標準不一。全中國就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商標的農產品就有兩千多種,隨著農產品研發技術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新品種面市,且不去計算加工品,就初級農產品而言,單單一個橙子,就有幾十甚至上百個品種。一方面給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選擇的難度。

從渠道角度來看,農產品上行可選擇的電商平臺和形式越來越多,除了天貓、京東等傳統的零售平臺外,本來生活、沱沱公社、順豐優選等垂直類的平臺也擁有穩定的用戶群體,本地化的生鮮O2O配送服務逐步興起,如美菜、宋小菜等聚焦于單一品類的B2B平臺,更有眾籌農業、訂單農業等新的渠道模式。對于農產品電商從業者來說,可以根據產品的特性和定位有眾多的渠道選擇,當然也考驗從業者的渠道建設和管理能力。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互聯網的營銷從圖片、視頻到直播,從價格戰到內容戰轉變。各類新型的營銷方式,在農產品電商領域應用得如火如荼,如微信、微博等針對特定群體的社群營銷;大量的傳統網紅和素人成為農產品直播的主角;各種各樣的IP和內容,既攪動了消費者的心緒,又調動了消費者的胃口。因此要在五花八門的營銷戰中獨樹一幟,能綜合運營各類營銷方式,既體現產品的特色又滿足目標群體的需求,對農產品電商從業者的能力帶來新的挑戰。

需求、產品、渠道、營銷四個方面的多樣性,使得農產品上行之路“難上加難”。

如何在這條艱難的上行之路中,找到突破口?通過業界的專家學者、平臺運營方和電商從業者的探討和共創,在農產品電商未來發展的三個關鍵詞上,或能發掘一些探索的方向和思路。

一、聚焦

在很多地區普遍存在農產品品種繁多,產量不均的現象,當地政府、服務商和網商在挖掘和打造當地特色農產品時往往會采取所有品類一起上的策略。但由于競爭激烈、特色不明顯,很難有令人滿意的銷量。在農產品網絡銷售市場,爆款策略依然可行,因此無論在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推進還是在營銷推廣和品牌打造上,聚焦在單一品種更能集中資源實現單點突破,也較容易體現差異化和特色化。通過爆款更易帶動周邊品類的銷售,可以逐步實現區域內各類農產品的普遍觸網。

二、整合

互聯網帶動了產業鏈的兩端相互滲透,即生產者開始嘗試直接銷售,銷售者開始嘗試圈地種地生產。兩端的探索和嘗試,有益于整個產業鏈中的不同角色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整個農產品的供應鏈,從而運用各自的資源和優勢,優化和提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在此過程中,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帶動,種植、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和營銷運營各個環節充分實現互動,各個環節從業者之間的優勢互補和相互融合成為可能。“農民+合作社+企業+電商平臺”、“合作社+網商”、“基地/合作社+分銷服務商”等多種整合模式,為農產品上行提供多種路徑。

三、創新

互聯網+農業帶動了很多的跨界人士進入農產品領域,也帶來了更多的創新形式。有產品本身的創新,比如吃法的創新,可以吸食的水果;形態的創新,如棗夾核桃;體驗方式的創新,如黃桃罐頭。有農產品業態的創新,從售賣初級農產品,到各類初級和深加工產品的開發、到農業觀光和鄉村休閑旅游,三次產業的融合。有供應鏈模式的創新,以消費者的需求來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進行個性化定制的眾籌農業模式。以供應端的需求來進行定制化種植、加工、生產的訂單農業模式。有渠道的創新,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的組合,生鮮O2O的體驗和直銷方式,以及統一的區域化農產品網貨供應服務平臺及跨區域跨品類的全員分銷模式。在農產品的產業鏈路上的各類創新,也為農產品上行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在縣域和農村,要實現“聚焦、整合和創新”有賴于政府、協會、服務商和各類農產品電商從業者的共同參與,也有賴于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的搭建和完善,無論從業者和管理者均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韌性一起解決農產品上行難的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浙大農村電商研究2017-05-0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AV中文免费在线 | 亚洲九九视频一区 | 日本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久 | 日韩情欲在线视频 | 亚洲理论在线视频 | 日韩欧美亚洲中文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