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的實踐探索為例
我國貧困地區大多數村社離城鎮較遠,交通不便,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教育衛生條件較差,農民文化素質不高,農村貧困人口多、收入低、返貧率高、增收困難。按照中央要求,“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村貧困地區(包括高原、山地和丘陵等區域),既要扎實搞好精準扶貧和脫貧工作,又要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全力以赴補齊這兩塊短板,確保到2020年能與全國其他地方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才能實現這一既定目標呢?筆者調研發現,地處四川丘陵貧困地區的南充市嘉陵區近兩年來的實踐探索,給我國同類地區提供了參考答案。
一、基本情況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西岸,是1993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一個縣級行政新區,也是一個國家級貧困農業大區。全區幅員面積1278.86平方公里,現轄40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9萬人。截至2015年底,全區尚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43個、貧困戶20680戶、貧困人口64811人。在這143個貧困村中,有123個立地條件較差、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存在群眾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通信難等突出問題。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使貧困農民的生產生活早日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目標,因地制宜治理生態突出問題,加快推進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貧困村可持續發展基礎,該區近兩年來主動作為,堅持把推進精準扶貧與綠色生態發展相結合,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貧困村生態環境,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初步探索出了一條推進精準扶貧與綠色生態發展相結合的丘陵脫貧新路。但是,該區在實踐中也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逐步加以完善。
二、工作成效
2016年以來,該區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實現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為目標,舉全區之力,精準施策,共整合各項涉農資金5.4億元投入脫貧攻堅,使36個貧困村、5161戶貧困戶、16704個貧困人口脫了貧。在推進精準扶貧與綠色生態發展相結合方面,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基礎設施扶貧工程進展較快。科學規劃了貧困村公路建設路網,以全區3條過境高速公路、9個高速公路出口為樞紐,以國道212線、318線和李龍路省道改建為骨架,以16條區鄉道為支撐,大力推進貧困村公路建設,完成村道公路建設250公里,提前實現了全區553個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實施農田水利攻堅,突出抓好升鐘二期工程配套工程建設,趙子河水庫已完成放空底洞洞身襯砌、壩基開挖、灌漿蓋板澆筑,七、八、九標段完成洞挖支護1200米,鹽溪分干渠、五龍支渠已開工,武勝支渠完成財評,李渡支渠已開標,五條分支渠已完成招標設計送財評。以趙子河水庫為水源的趙子河水廠和文家溝水廠可行性研究報告已送審。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已開工18處、竣工8處,解決了10.8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同時,投入建設資金225萬元,新建了貧困村衛生站45個,改建了貧困村衛生站38個。加大了對農村學校建設的投入,新建和改建了幼兒園7所,維修了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26所。通過盤活閑置村小校舍等方式新建、改建村級文化室92個,新建文化墻43處,配備文化服務設備、器材140余套,解決了貧困村文化室硬件設施缺乏問題。推進貧困村電網、廣播村村通和“互聯網到戶”工程建設,實現了貧困村通電率100%、廣播村村通100%、互聯網覆蓋率96%。
(二)綠色產業扶貧工程開局良好。以建設脫貧奔康綠色產業園為抓手,大力發展了以柑桔、蠶桑為重點的富民骨干產業和以蔬菜、水產、畜禽為重點的地方特色產業,著力打造了以嘉陵江流域為重點的蔬菜基地、以曲水河流域為重點的柑桔基地,以土門、新場普桑+新廟果桑+雙桂、太和茶桑為重點的蠶桑基地。2016年,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103個,吸納貧困戶8000余人入園;建成優質糧油基地10萬畝,蠶桑基地2.1萬畝,蔬菜基地2.4萬畝,柑橘基地3萬畝,初步培育出了新廟果桑、大通柑桔、移山草莓等綠色產業基地;新增水產養殖面積400畝,新建畜禽養殖基地1.6萬畝,出欄大牲畜15萬余頭、小家禽120萬余羽,基本實現貧困村“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2017年,又在曲水河流域的大通、大觀、一立、集鳳、新廟、龍蟠等鄉鎮完成優質柑桔基地建設規劃8600畝,已栽植柑桔、檸檬2000畝;在吉安河流域的李渡、龍嶺、華興、金鳳、雙店等鄉鎮完成柑桔、檸檬基地建設規劃7200畝,已栽植柑桔、檸檬4200畝;在雙桂鎮、太和鄉、土門鄉、桃園鄉4個鄉鎮共育桑苗297畝;在金鳳鎮、世陽鎮、積善鄉、安平鎮、華興鄉、七寶寺鎮、橋龍鄉、雙店鄉、鹽溪鄉、大興鄉、太和鄉、天星鄉、桃園鄉、金寶鎮、曲水鎮等15個鄉鎮的20個村新建規模生態化生豬標準養殖場32個。同時,在貧困村投入資金2300余萬元,完成了村道、社道綠化10.5公里,新修村道公路橋2座,新建村道公路26公里,新修石河堰3座,維修山坪塘21口;在貧困戶房前屋后發展庭園經濟844個,栽植經濟林木苗651畝。
(三)新村建設扶貧工程初見成效。2016年,全區整合農村危房改造、地災避險搬遷、民政救助等項目資金6668萬元,幫助無房戶、危房戶、住房困難戶進行房屋建設,共完成貧困村C、D級危房改造3287戶,使貧困群眾安全居住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實施“三建五改”工程,按照政府主導、農戶主體、以獎代補的原則,投資4000余萬元,幫助農戶新建沼氣池、院壩、小庭院,整治農戶院落環境1315戶,改建廚房4230間,新建衛生間4850間,改善了部分貧困戶居住條件。2017年1至4月,全區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110戶完成了84戶建設任務,危房改造11024戶完成了5658戶建設任務,“三建五改”14957戶完成了7913戶建設任務,風貌整治3158戶完成了1429戶建設任務,安全飲用水4485戶完成了2018戶建設任務,生活用電4485戶已全部完成建設任務。自2016年以來,全區在貧困村結合擺順掃干凈專項行動,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引導貧困群眾養成開窗通風、垃圾集中處置等良好生活習慣,有效改變了他們的精神面貌。
三、存在問題
當前,該區在推進精準扶貧與綠色生態發展相結合方面,還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扶貧資金與項目投入嚴重不足。由于區級財力比較薄弱,能夠用于扶貧投入的資金有限,可以整合的國省下達的涉農項目不多,社會各界幫扶的力量也不夠強大,因而面對全區大面積鋪開的脫貧攻堅,資金與項目投入就顯得嚴重不足。
(二)貧困村產業發展難以形成規模。由于貧困村基礎條件差,交通不夠方便,難以引進大業主,加之當地群眾觀念落后、承受市場經濟沖擊能力弱,對富民產業發展信心不足,導致其在短期內難以形成支柱產業。
(三)部分貧困村社環境不夠整潔。在調研中筆者發現,有的偏遠村社的一些貧困農戶,房前屋后存在“臟、亂、差”現象,雞糞、鴨糞遍地都不打掃,環境衛生較差。這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影響到貧困者的身體健康。
四、對策建議
為了使該區推進精準扶貧與綠色生態發展取得更大成效,現提出以下八點建議,供有關方面決策參考。
(一)進一步加大扶貧資金與項目投入力度。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在加大區本級財政投入的同時,努力爭取中、省、市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將涉農項目資金重點向貧困村傾斜,拓寬向嘉陵籍的社會能人募集扶貧資金渠道,開展社會幫扶、小額信貸、“一事一議”、農戶自籌,構建財政扶貧、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的大投入格局。堅持國家、地方、集體、個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集貧困村綠化建設資金,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建立貧困村林業生態補償基金,用于當地生態公益林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
(二)進一步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條件。搶抓國家和省政府推動高速公路優先向貧困地區延伸、加快干線提檔升級、加速農村公路網絡完善等政策機遇,根據貧困村內過境高速公路、國省干道布局,強化貧困村道路建設,重點加快區、鄉、村連通路、資源開發路、旅游景區路建設,形成與高速公路、國省干道、區鄉道路互聯互通的貧困村公路網絡體系。爭取國家對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提質增效、農田水利灌溉、大中型水利和防洪抗旱減災等工程項目的扶持政策,加快推進升鐘二期工程及田間渠系配套和渠系間囤蓄水源工程建設,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提高貧困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及自來水普及率,抓好鄉鎮重要河段防洪保障能力提升和抗旱水源工程體系建設,力爭2018年底前完成水利基礎設施扶貧工程建設任務。依托國家全面提升貧困地區電網供電質量和供電水平、全面解決低電壓問題等政策措施,構建貧困村“可靠用電、安全用電、方便用電”電力網絡。加大投資力度,健全貧困村信息網絡,力爭到2018年底,使貧困村互聯網覆蓋率達到100%,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
(三)進一步加快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綠色生態產業園建設進度,以全區貧困村綠色產業發展規劃為引領,鞏固提升現有產業園區,大力發展柑橘、蠶桑、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對貧困戶房前屋后現有的產業進行提升、改造和填充,大力發展果園、菜園、桑園等微庭院經濟。根據貧困村綠色產業發展需求,加快培育一批能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經濟林果產業。依托四川天兆集團等現代大型養殖企業,在具備條件的貧困村加快發展生豬規模化養殖業,采取“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打造集生豬養殖、屠宰、加工及糞便轉化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利用貧困村社的山林優勢資源,大力發展土雞、土鴨等小家禽和肉兔、山羊等草食牲畜,積極培育小家禽和草食牲畜養殖銷售公司,依托公司帶動促進農戶增收。
(四)進一步用好用活移民搬遷政策。通過調撥、轉讓或集中進行土地開發等方式,解決搬遷貧困戶宅基地、口糧田問題。積極申報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土地整理、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等項目,用好用活省市相關政策。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在群眾自愿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異地扶貧搬遷和避災移民。適當提高易地扶貧搬遷補助標準,給予搬遷建房貸款貼息。加大財政投入,將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優先安排實施。對自主移民群眾,合理引導、規范管理、強化服務,解決好其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問題,幫助他們融入當地群眾生活。
(五)進一步加強林業生態保護建設。健全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和防止亂砍濫伐、亂捕亂獵的“三防”管理體系,使森林資源保護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堅持以林地管理和采伐限額管理為重點,嚴格執行征占用林地審批制度,規范和完善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有償轉讓程序,嚴禁毀林開墾、亂砍濫伐、亂征亂占林地。搶抓國家優先安排貧困地區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恢復、生態脆弱地區治理、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機遇,積極爭取更多項目資金扶持,大力營造生態公益林,完善林業生態體系,加強森林撫育和更新,依靠科技支撐,提高林分質量,鞏固造林成果。
(六)進一步促進生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加強林業生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大力發展立體林業和循環經濟,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依托貧困村的草地、濕地、森林及野生花卉資源,規劃建設一批生態旅游、植物花卉觀賞和康養基地項目,促進貧困村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綜合開發西河、吉安河、曲水河等生態旅游資源,提升景區的可觀賞性和舒適性,擴大景區規模,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和增加服務收入。鼓勵貧困村群眾積極培育林下藥材、森林蔬菜,大力發展林下生態養殖。
(七)進一步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以大氣、水、土壤為重點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強水源保護和水質保障,不斷提高貧困村供水水質合格率。探索環境維護管理第三方服務共同分擔機制,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開展以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生活污水及垃圾處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為主的水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全面整治貧困村水環境。強化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管理,加大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治理力度,開展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循環利用,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在貧困村開展以臟亂差治理、人畜分離、垃圾污水處理為重點的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改廁、改圈、改灶、改房和擺順掃干凈活動,治理亂搭亂建,使貧困村面貌煥然一新。
(八)進一步加快推進防災減災避災。切實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與精準扶貧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加大貧困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治力度,強化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凡涉及受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威脅的貧困戶,一律優先下達排危資金,特殊地點可實行“先治理后申報”的辦法排除安全隱患。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完善群眾與防災專業隊相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抓好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及救援預案編制,加大森林、草地生物病蟲害防治和預警監測體系建設力度,全面提升貧困村防災減災避災能力。
★注: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簡稱“兩不愁”;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簡稱“三保障”;實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目標,簡稱“四個好”。
作者簡介:余培發 男,1963年11月出生,四川南充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現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政協常委、經濟委主任兼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理事、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生態經濟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當代農業高級專家、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協理論與實踐研究會理事和四川省南充市第四屆社科聯委員。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產業發展。他撰寫的《共同肩負起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獲得了全國“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征文比賽優秀論文獎。他撰寫的《選拔任用干部應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獲得了全國“黨的群眾路線征文”活動優秀作品獎。他所著的《“金點子”獻給新農村建設》一書,榮獲南充市人民政府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他所著的《新時期城鄉經濟發展研究》一書,榮獲南充市人民政府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他所著的《生態新路——產業升級與美麗中國路徑》一書,由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于2017年4月1日出版發行,目前正在成都、北京、濟南、浙江、哈爾濱等地的新華書店、文軒書店和博庫網、讀書網、當當網、京東商城網、文軒旗艦店網、木垛圖書網等網店熱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