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松陽采訪記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土房翻新,農民進城,農田變工廠”的城市化進程中,松陽留下了一個“舊”字;
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重建中國鄉村的關鍵課題,松陽寫下了一個“新”字。
不盲目拆舊,也不盲目造新,松陽將一泓傳統文化的活水,汩汩地引入到現代生活中來,最終讓現代鄉村生活有了歷史和文化的質感,讓傳統鄉村有了面向未來的底氣。
留住鄉村的形:唯有青山青依舊
2017年1月17日一大早,民宿“卓廬若家”的80后老板項穎穎盼著松陽縣委書記王峻以及分管領導來檢查。
原本在麗水金融行業工作的她,放棄高薪,與好朋友合股并發起網絡眾籌,籌措了500萬元,想實現心中的民宿夢。
在界首村,項穎穎看中一棟名叫“卓廬”的民國老房子。
經過半年精心改造和裝修,8個客房、咖啡廳、餐廳布置完畢,項穎穎將民宿冠名“卓廬若家”,意為像家一樣舒適,預備2月14日試營業。她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滿意,但隨后發生的事出乎她的意料:“王書記帶著笑意進來,但隨著看的房間越多,他的表情越凝重。”
王峻認為,裝修破壞了“卓廬”歷史古建筑的風貌,且存在部分違建,因而要求項穎穎拆除違章部分,并對破壞的古建筑進行修復。“整改的決定非常痛苦,但我們還是接受了這個現實。”現在項穎穎已能付諸笑談,“我真正體會到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縣里幫忙推薦了香港大學的著名設計師王維仁教授和他的團隊,在他們的幫助下‘卓廬’呈現出了更好的面貌。”
“一夜空階滴雨聲,此聲到耳最分明。晨興試驗池塘水,恰與空階一樣平。”設計師從“卓廬”原主人劉德元的幾句詩中得到靈感,在前庭做了兩個水塘,無論在晨曦還是在月光中,甚至水塘中魚兒游動都會呈現出不同的光影效果,既完成了老屋原主人的心愿,又在保留老屋特征的前提下增加了靈動之美。
對“卓廬”改造幾近苛刻的要求,源自當地政府秉持的原則和理念:保護村落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村莊的復興不在于把整村泥墻粉刷一遍,大拆大建、整村裝修。傳統村落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和完整的生命體,既有自己的外形和內核,又有自己的靈魂和精神。村落中的每一棟建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演繹著特定的歷史,發揮著特定的功能。即使簡陋、粗糙、殘敗如水碓、井窯、神龕,甚至是豬棚、牛欄都是農耕文明社會生產、生活鏈條中的一環。松陽正是秉持著活態保護、有機發展的理念,把傳統村落放到歷史動態中去加以考量,以最少、最自然、最不經意、最有效的人工干預,維持原生態的田園風光、原真的鄉村風情、原味的歷史感。
松陽地處浙西南山區,甌江上游,建縣于東漢建安四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是浙江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縣內保留著100多座格局完整的傳統村落,其中中國傳統村落71個,是華東地區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給土木結構的老房子裝上衛生間,解決防潮、通風、隔熱、采光等問題;用示范工程來引領老百姓通過合理改造提高老房子的舒適度。在復活傳統村落整村風貌的同時,松陽也恢復了傳統民居的生命力。
留住鄉村的人:有云有花有故事
畫家李躍亮是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美術系副教授。2012年5月,他被下派到松陽縣楓坪鄉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兼楓坪鄉黨委副書記。畫家出身的他,時常走村進戶尋找可以寫生的地方,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沿坑嶺頭村。
小小的沿坑嶺頭村,鑲嵌在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之腰,古樸而寧靜。黃泥墻、小青瓦的傳統民居隨處可見,成片上百年的古金棗柿子樹更是村里的一大景觀。李躍亮在村里創作了一批畫作,在麗水市舉辦了油畫展,讓人們知道了這個偏僻的小山村。
縣領導赴沿坑嶺頭村調研,提出打造寫生基地的想法,并立即撥付了10萬元資金整修基礎設施,村里開始了寫生平臺的搭建。村子里的水電設施完善了,危房也改造了,村民自家的院子簡單拾掇變成民宿供來客落腳,種的農產品也有了更好的銷路,越來越多的學生和畫家前來創作。目前,沿坑嶺頭村共有民宿14家,成立了民宿合作社,去年接待學生、畫家2.6萬人次。
沿坑嶺頭村依然寧靜,但寧靜中卻多了生機。走在村間小路上,總能看到忙完農活的村民站在學生們中間,看著自己看了一輩子的地方被慢慢定格在畫布上。
曾經熙攘熱鬧、雞犬相聞的中國鄉村,隨著年輕人的離開變得寂靜。要讓年輕人重新回到農村,必得有城市所沒有的吸引力。壘土成屋,結廬成舍。松陽的鄉村用美麗景致、休閑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游客,也呼喚著村里出走的年輕人重新回來。在大木山村,記者遇到了返鄉創業的李賢高。
2015年,常年在云南做松香生意的李賢高回到老家松陽,用20多萬元改造了自家的二層小樓,裝修出4間各有特點的房間,取名“茶田李下”,開始民宿經營。木質的屋頂和墻面,博古架上擺著本地茶葉、龍泉瓷器,質樸之氣撲面而來。甫一坐下,記者抱怨茶園里蚊子多。老板5歲的小兒子說:“我們家有花露水!”說罷,就跑去拿來。
記者不由向李賢高夸獎孩子懂事。李賢高略帶靦腆:“前幾年在云南經商的時候,愛人在本地打工,夫妻兩地分居,孩子常常只能被關在家里,變得不愛說話。這一兩年,夫妻合力經營民宿,不僅收入比以前在外地打工增加了,孩子老人都能照顧到,孩子性格也變得活潑開朗了。”他現在覺得自己回來的決定是正確的。
寂靜的鄉村重新有了人氣。世代守望土地的村民不走了,游客們來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了,甚至一些外鄉人也因為松陽美麗的環境、獨特的文化流連忘返,從而選擇了一半鄉村一半都市的兩棲生活。
杭州人老白,年近不惑,在杭州經營一家建筑設計公司。日復一日埋頭電腦前,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讓他深感疲憊;而父親罹患癌癥的兩年,老白用心照料,直至父親離開,讓他感嘆聚散無常。
在四都鄉西坑村,老白與幾個合伙人在數棟已經坍塌的土房廢墟上,修建出一個奇幻空間——將散落在地的黃土用機械化整體夯制技術,并在墻體中加入松陽特有的端午茶草藥,成就了外立面依舊古樸,內里卻極具設計感和現代感的建筑群落,喚作“云端覓境”。
坐在露臺上,看著山谷中的云慢慢飄散開來,聽著老白講述他日漸清晰的民宿夢想:“我希望把現代鄉村美學與白領放松休憩結合起來,在這里有云、有鳥、有花、有茶、有酒、有肉、有故事,有與都市平行世界里不同的另一天。”
留住鄉村的根:人謂桃花別有源
松陽的“明清街”是隱沒在小城深處的老街區,生活著8000多個西屏街道的原住民和全縣各地來的商人。沿著官塘路向前深入,鐵匠鋪、金銀鋪、炭燭鋪、錫箔鋪、草藥店、裁縫鋪、棕床店、剃頭店、制秤店,密密麻麻不計其數。
多年前,關于老街區的去留,曾在當地引起過爭議。“面對一條至今仍然活著的老街,保護和發展的態度應該更為謹慎。”王峻認為,老街的魅力不在于它的建筑形態,也不在于它的傳統業態,而是那種原汁原味、農耕文明的生活生產景象,“若把原住民遷走,改造成仿古街,反而失去了保護的意義。”
2012年,在多方討論和規劃的基礎上,松陽啟動“明清街”整治工程,在沒有搬遷、沒有停業、沒有拆除的情況下,完成電力線與通信管線下地、污水管道埋設、消防改造提升、路面重鋪青石板等硬件設施改造。
2014年,松陽縣成立名城辦,老街引入時尚、創意的新業態,為老街區注入青春因子。老街一幢兩層泥木結構的危房依托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項目進行加固改造,杭州來的媒體人夏雨清租賃下它,打造成“山中雜記”。一樓擺著藝術、文史類圖書,以及松陽本地農產品,二樓則是茶室。喝茶之余,看老篾匠將瀕臨失傳的手工藝活態演示。“山中雜記”成了網紅店。
如果說“明清街”的保留是一次順勢而為,那么樟溪鄉興村的紅糖工坊則是一場傳統鄉村經濟的復興。
興村的村民至今保留著古法工藝制紅糖的傳統,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隨著養生概念的興起,古法紅糖在網絡上與實體店的銷路都很好。因為農民經濟收入好,常住務農人口穩定,很多村民新建了三四層的樓房,對鄉村的傳統風貌破壞很大,但這正是有著傳統業態和真實生活的中國鄉村。
如何在建筑硬件不再具有傳統風貌的前提下,讓軟件豐富升級,給鄉村注入活力?縣里將現有的幾家紅糖家庭作坊整合,成立生產合作社,統一管理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哈佛畢業的年輕設計師、浙江省千人計劃專家徐甜甜團隊,也在此地建設紅糖工坊。
“選取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或產業元素,以村莊公共功能為載體,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增添了公共功能和文化空間,增加村民對村莊的文化認知自信,為旅游創造更豐富的內容,這是我做這些項目的初衷。”3年多來,徐甜甜往來松陽五六十次,像這樣“一村一品”的系列建筑還有平田農耕館、王景紀念堂等。
以傳統村落為底本,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支撐,以鄉土民俗風情文化為依托,以攝影寫生等藝術創作為媒介,植入生態農業、休閑度假、文化旅游等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就是松陽正在探索的經濟模式。
留住鄉村的魂:禮樂詩書累世芳
在松陽博物館,一組照片吸引了記者注意。小溪邊,各色祭品擺在桌上,首尾相連綿延百米。這便是每年正月松陽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竹溪擺祭。全村以戶為單位,不分貧富,家家都在一條村道上擺出八仙桌,排成一列,用豬頭、糕點、茶酒,絹花等供祭“徐侯大王”。
像這樣的民俗活動,松陽還有很多,“平卿成人禮”“程路船燈”“高亭迎神廟會”構建起了“鄉鄉有節會,月月有活動”的民俗文化展演機制;而覆蓋全縣域的鄉村博物館、文化禮堂等文化建筑也為當地百姓、游客提供了精神熏陶的場所。
“以仁愛之心,行正義之事”是三都鄉楊家堂村300多年的文化基因傳承。走在建于元代的松宣古道上,看村里宋氏宗祠、五龍社廟、鹿嶺寨殿、迪德學堂等古建筑依舊佇立。“家訓上墻”是此村傳統,《宋氏總譜·家訓》《朱子治家格言》《孝經》等鐫刻于墻,幾百年來規范著村人的行為、價值理念,深入骨髓。鄉村中廣泛存在的祠堂、宗族、家譜、契約、家廟、祭祀,是延綿不絕的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構成了傳承數千年的鄉土文化體系。當下松陽正摸索的,是一條以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基因溫潤人心,以禮序家規、鄉規民約推進鄉賢參與、村民高度自治的鄉村和諧發展之路。
今天的松陽,依然是一個有中國傳統鄉村文明之根的地方,是能用腳步丈量歷史長度、用雙手去觸摸歷史溫度、用心去體會歷史深度的地方。松陽的努力,是中國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行的一個縮影。有機梳理、活態傳承、科學改造傳統村落所具備的歷史和現實基礎——在交通、互聯網等現代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的時代,這也是一條傳統村落逆勢復興充滿希望的發展之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2017-08-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