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巨變中,一些東西煙消云散了,一些東西在悄悄地重建。更有一些東西,中國鄉土文化中積淀最深最厚的那一部分,依然在那里堅硬地存在著。
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傷,我的淚水和人民的淚水,是流在一起了。作為一個小說家,我盡了自己的藝術本分,盡了我的筆墨之責。我想,這就是我為什么如此執著地書寫中國鄉村。
我的故鄉是河北省無極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在我的小說里,叫作芳村。我在芳村出生,長大,那個小小的村落,盛放著我童年和少年時代的記憶,漫長的,寂靜的,有著淡金色的投影,同村莊的草木莊稼月光蟬鳴纏繞在一起。我曾經無數次,回憶起多年前那一個清晨,我離開芳村,去縣城讀書。深秋的村莊幽深而神秘,霧靄彌漫,遙遙的,仿佛有雞啼。父親幫我馱著行李,母親在村口送我。那一條青草蔓延的村路,通往遠方,通往未知漫長的歲月。一個10來歲的小女孩,除卻離家的淡淡的哀傷,更多的是對前程隱隱的擔憂,對外面世界的想象、猜測和期待。
我不知道,多年前那一個秋天的早晨,是我對故鄉最初的辭別。我更不知道的是,此一別,山高水長,關山迢遞。我在離鄉的路上越走越遠,永不能再回頭。
多年以后,當我經歷了人世的風雨,品嘗了生活的甘苦,偶然地拿起筆寫作的時候,情不自禁地,我把目光投向了芳村。芳村是我血脈的源頭,是我的精神根據地,是我在塵世行走多年不致迷失的秘密,是我的文學想象的全部源泉。寫芳村,幾乎是我的一種本能,也甚或是我的一種宿命。那是我的來處和歸處。
這么多年了,父親已經進入了他的暮年。而母親,已在村莊的泥土里長眠了19個春秋。我獨自在異鄉漂泊,在命運的跌宕中輾轉難安。跌了那么多跟頭,吃了那么多苦頭,這半生千差萬錯,漏洞百出,在余下的歲月里,我該如何用手里這支筆,去彌補或者修正?
一
認真算起來,芳村最早出現,是在我的短篇小說《愛情到處流傳》里。中國的鄉村,天然地同自然萬物相融相生。大地,泥土,星空,草木,河流,莊稼,這里有大自然永恒的詩性,有肅穆的神性,莊嚴的,闊大的,寧靜的,悠遠的,令人內心妥帖而安寧。鄉村以她的博大、溫暖和寬厚,無私地喂養一個民族的身體,滋養一個民族的靈魂。
漸漸地,我建構了一個叫作芳村的文學世界,芳村,也成了我的文學地理中的一個重要坐標。這些小說人物的瑣細的憂愁,卑微的喜悅,星星般迷離閃爍的夢想,是虛構的,也是真實的,現實和虛構的交錯處,是我對故鄉蒼茫心事的試探,也是我進入故鄉內部的投石問路。
我坐在北京的書房里,望著窗外的閑云倏忽間飛過。猜測著,哪一朵是故鄉的云彩,哪一塊云,它來自芳村。不斷有朋友玩笑,要去我的芳村看一看,去看一看舊院,看一看舊院里那一棵茂盛的棗樹,去看一看我筆下的那些男人女人。我笑著應著,知道這不過是開玩笑,做不得真的。然而,莫名其妙地,內心深處,竟然有了那么一點小小的動搖,或者叫作心虛。
離開故鄉這么多年了,我一直醉心于一種紙上生活。在紙上,我用文字建構了一個虛擬的世界。我在這個世界里攻城略地,無往而不勝。一個小說家,無論在現實世界里如何卑微,在虛構的文字王國里,她就是國王。然而,我這是怎么了?是什么時候開始,我變得不那么自以為是了?
二
我開始反思我之前的寫作。我得承認,這么多年了,我寫下的,大約不過是記憶中的鄉土。在那些小說里,更多的是追憶,作為一個遠離故土的城市知識分子,對童年經驗鄉村生活的追憶,懷著對鄉村的眷戀,深情回望。那是對舊時光的溫柔撫摩,詩性的,憂傷的,浪漫的,帶著一種讀書人特有的自戀。傷痛也是有的,但那也是美麗的傷痛,經了兒童視角的投射,以及時間的沉淀與過濾,苦難和痛楚被淡化了,留下的只是純凈的悠長的詩意。我不能說那是虛假的詩意,畢竟,那也是我對舊光陰的傷懷和追念,是對時光逝水永不再來的深沉感喟。而且,憑借它們,我找到了一條曲折的回鄉之路,足以撫慰一個游子的一腔愁緒滿懷離情。然而,捫心自問,我何嘗真正碰觸過當下時代洪流中的芳村呢。
是從什么時候,給父親打電話,成了我的日常,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在京,還是出差,每一天,我總要聽一聽他的聲音,才覺得心安。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事。不過是說一說家常,問一問寒溫。我知道他的一日三餐,知道他的衣裳厚薄。頭疼腦熱,悲喜哀愁,我都知道。我跟父親交談的姿勢,就是我跟故鄉交談的姿勢。芳村的每一戶人家,婚喪嫁娶,愛恨冤仇,鄉村內部的肌理和褶皺,我都知道。畢竟,我身上流淌著芳村的血,對于中國鄉村人情世故的每一個拐彎抹角處,我都心中有數。我不斷地打電話,不斷地往返于北京和故鄉之間,很多感觸很多想法,在心頭腫脹著,腫脹著,如鯁在喉。
我筆下的很多人物,《六月半》中的俊省,《遲暮》中的鄉村老人,長篇《陌上》里那些普通的鄉村男女,翠臺,素臺,小鸞,望日蓮,春米,臭菊,建信,增志,瓶子媳婦……他們不過是中國鄉村最平凡的小人物,一代一代,他們在芳村的土地上生老病死,生生不息,永世的悲歡、哀愁,在無盡的歲月中慢慢湮滅,最終歸于泥土。中國傳統文化流過千百年,流過世世代代的鄉村生活,深厚的豐富的積淀,都在中國鄉村日常生活的河床上,沉默地留存著。那些鄉村人物在他們熟悉的鄉土上,在千百年來中國鄉土的巨大傳統之中,他們自在,從容,不慌不忙。在《陌上》里我多次寫到墳地,芳村的田野里種滿了莊稼,也種滿了墳。房屋,田野,村路,墳地,相互交融,不分彼此。人們在田野里勞作,在墳地旁來來去去。陽光照下來,麥苗青青,露珠滾動,新墳上的紙幡在微風里搖曳。田后房屋上,裊裊炊煙升騰起來。人們恩愛纏綿,或者反目成仇。一代代人漸漸消逝了。人間依然是紅塵滾滾,肉香酒濃。這就是中國鄉村,這就是最中國的鄉村生活。曠達,隱忍,樸素,包容,地母一般沉默,卻有著強韌的巨大的生命的力量。這樣的一個芳村,這個村莊里的日日夜夜,大約也是每一個村莊的日日夜夜,甚或,正是整個中國的日日夜夜吧?雞鳴狗吠,日升月落,婚喪嫁娶,人事更迭。一些東西凋謝了,一些東西新生了。一個被中國文化喂養大的人,誰敢說,對這樣的日夜不是心中有數的呢?
三
然而,當時代的洪流滾滾而來的時候,我的芳村經歷了什么?那些生活其中的人們,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他們還好嗎,他們安寧嗎,他們是不是也有內心的驚惶,遲疑,彷徨和茫然?大時代的風潮涌動撲面而來的時候,他們該如何自持,如何在鄉土的離散中安放自己?我仿佛看見,他們在劇烈的變化之中,俯仰不定的姿勢,百般輾轉的神情,聽見他們內心的急切的呼喊,還有艱難轉身的時候,全身骨節嘎巴作響的聲音。
我常常想,假如我不曾讀書,假如沒有多年前那個秋天的清晨對故鄉的辭別,很有可能,我也是芳村眾多女子中的一個。跟我的姐姐們一樣,在生活的圍困中左沖右突,無能為力。在電話里跟遠方的親人訴說著愁腸,竭力克制著,克制著,忽然間卻痛哭失聲。你相信嗎。隔著千里百里,我卻真切地參與了芳村的生活,親口品嘗了故鄉的悲歡喜樂。經濟的難題,倫理的困惑,情感的裂隙,精神的疑問,心靈的顛沛流離……他們的每一個痛點,每一個傷口,每一個復雜微妙不可言說處,我都感同身受。我的眼里含著的是故鄉的熱淚呀。我筆下的那些鄉村人物,是我的鄉鄰,我的親人,我的姊妹,更甚至,他們就是我自己。
我想寫出他們的心事。大約,寫出那些男人女人的心事,也就寫出了芳村的心事,寫出了千千萬萬個村莊的心事,寫出了鄉土中國在一個大時代的浩渺心事。一個小說家的野心,大約便是寫出天下人的心事吧。
我想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海洋中汲取養分,以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和審美,創作出屬于這個時代的中國故事,表達我們這個時代新的中國經驗,寫出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旋律。時代巨變中,一些東西煙消云散了,一些東西在悄悄地重建。更有一些東西,中國鄉土文化中積淀最深最厚的那一部分,依然在那里堅硬地存在著。鄉土中國的蒼茫心事,同宏大的時代語境呼應著,有很多意味深長的東西在里面。
于是,我寫了長篇小說《陌上》。散點透視的筆法,幾乎是挨家挨戶的,寫芳村的各色人物,寫他們在時代巨變中的命運和悲歡。是誰說的,最難的就是寫當下。追憶,因了時空的暌隔,便擁有了足夠的審美空間,可以進退有據,可以閃轉騰挪。那是過去時態。對于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總是篤定的,胸有成竹。而寫當下,寫當下處于矛盾旋渦中的人和事,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正在進行時態。生活是偉大的。生活是復雜的。生活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生活永遠走在想象力前面。面對龐大的復雜的豐富的變動不居的生活,小說家該如何以文學的方式,切入現實?是正面強攻呢,還是迂回作戰?是短兵相接呢,還是十面埋伏?
在《陌上》里,當芳村的風雨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們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大時代的氣息,芳村那些人,那些男男女女的隱秘心事,也是鄉土中國在大時代里的隱秘心事。從這個意義上,芳村的表情,大約就是時代的表情。芳村的淚水,大約也是時代臉龐上流下的淚水,芳村的微笑,應該也是時代嘴角的微笑。
置身于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我是把自己全身心投入了。我的呼吸連著人民的呼吸,我的心跳連著人民的心跳。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傷,我的淚水和人民的淚水,是流在一起了。作為一個小說家,我盡了自己的藝術本分,盡了我的筆墨之責。我想,這就是我為什么如此執著地書寫中國鄉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2017-08-0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