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精準掌握脫貧攻堅工作績效及相關情況,現階段各地普遍采取了第三方評估的辦法。第三方評估,就是獨立于工作任務提出者和工作任務執行者之外的專業團隊,運用科學方法對工作水平質量所作的評估。第三方評估的特點和優勢在于立場客觀、方法科學,利用和發揮這一優勢,對于社會各界了解脫貧攻堅工作的實際情況、特別是領導機關進行科學決策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據調研了解,第三方評估能不能做到精準,可能并不是沒有問題的。
首先是語言關不容易過。對一個貧困鄉村來說,“第三方”來自本鄉村以外,而往往居住在邊遠偏僻地方的貧困群眾都不太會講普通話、口音很重。在沒有本地人陪同當翻譯的情況下,評估者能否聽懂當地農民的發音是令人存疑的。不僅語音關不容易過,語意關也不容易過。貧困群眾之所以貧困,往往是因為文化程度低,而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里的評估機構多是第三方評估工作的承擔者,那里的學者專家所采用的專業術語能不能被農民恰當理解,雙方能否進行有效溝通也不好說。
其次是方法關不容易過。現階段第三方評估多設計好調查問卷后入戶調查。筆者親見一位學者在農民家里問一頭豬賣多少錢,農民大嫂回答說:一千多吧。在場的村干部說:是兩千多吧?那位大嫂便說:嗯,差不多。這位大嫂一年養了6頭豬,如果她怎么說調查表就怎么填,就離精準太遠了。其實他們未必是有意隨口一說,只是許多農民對自己的收入沒有做過精確統計,也不具備科學統計的意識。這種現象說明,第三方評估者入戶調查必須采取切合實際的精準辦法,而不能想當然先入為主。
再次是信任關不容易過。“第三方”不僅要有科學研究的智商,還要有做群眾工作的情商。人與人相互溝通,語言隔閡從來不是最大障礙。調查研究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動,如果只是蜻蜓點水地到農村來一下,而不能取得農民群眾的信任,指望精準評估脫貧攻堅工作的實際情況,怕是不現實的。
總之,有關方面在聘請第三方做評估時,還需要對參與評估工作的人進行精準選擇和精準培訓。第一,選擇具有調查研究工作經驗的研究團隊和人員參與評估工作。在向甲地派出第三方評估人員時,應力求選擇了解當地民情風俗、懂得當地方言最好是甲地出身的專業人員。
第二,評估工作的組織者應當對參與評估的人員進行培訓,要求他們提前做好功課再到農村去。比如說,除必須了解當地農村民情風俗、當地方言中一些重點詞匯及其特定含義等等以外,尤其要了解當地農村經濟生活的基本情況,比如農民主要種植哪些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養殖哪些家禽家畜,這些農副產品在當地市場是什么價格、什么行情。當然,首先必須了解脫貧攻堅政策、脫貧攻堅工作開展的基本情況等等。
第三,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對第三方評估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他們提高政治站位,把脫貧攻堅的評估工作看作是一種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群眾工作。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過,來自城市的知識分子要在思想感情上和農民群眾打成一片,“沒有這個變化”,“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第三方評估工作者必須學會做農民群眾工作,只有在進入農民感情深處的基礎之上,再進入農民經濟生活的實際,才能達到精準掌握脫貧攻堅信息的目的。
(本文原刊于《團結報》2017年8月1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