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8日,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都必將是載入史冊的重要日子。這一天,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2018年12月18日新華網)
說改革、話成果,有比較才有鑒別。改革開放40年,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一躍而成為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工業化國家,筆者這里暫且按下不表;而單以人們生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從占全國總人口大約82%的廣大農村所發生的巨變,來談談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就。
首先說吃。吃,可以說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正如老話所說:“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前,農民的生活異常艱苦,一日三餐別說是吃好,就連吃飽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天天干著最累的活,頓頓吃著以粗糧為主的飯;很多家庭一年也吃不上幾次肉,就連用辛苦一年養大的豬所換來的肉票,都不得不拿去兌換成現錢以貼補家庭的日常用度。可現如今的農村,一日三餐人們已經不再為吃飽發愁,而更加追求吃好、吃精;只要愿意,頓頓能吃細糧、天天能見葷腥。
其次說穿。穿不僅僅能夠御寒,更能體現人的精神面貌。40年前,在廣大農村,無論春夏秋冬,不僅滿眼的藍、黑、灰,而且除了是粗布料子外還補丁重補丁;誰要是在夏天能夠穿上一件“青春仿”或“的確良”的襯衫,那得讓人羨慕死。而現在農村人,特別是農村年輕人,怎么保暖怎么穿、什么時髦穿什么,基本上已看不出城鄉差別。
再來說說住。這住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不僅能夠遮風擋雨,而且還具有一定的藝術觀賞價值。在無論北方還是南方的廣大農村,40年前人們住的基本都是土坯房、茅草屋或窯洞,既不安全更無美觀可言;尤其是在多雨的南方,無論是以稻草、麥桿或小青瓦覆面的農家屋舍,每到雨季就會出現“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的窘境。而今再去農村看看,鋼筋混凝土的二層小樓比比皆是,既結實安全又實用美觀;尤其是國家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后,各具特色的南北民居、少數民族村寨,早已成為廣大農村的一道亮麗風景。
最后來說說行。我國不僅地域廣闊而且地貌復雜,加上受經濟條件的限制而投資不足,交通條件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對于廣大農村來說,落后的道路交通條件不僅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而且連出行都很困難;特別是那些生活在邊遠山區和深丘地帶的農民朋友,有的甚至一輩子都沒能走出所在的縣、鄉。可而今眼目下,在全國范圍內不僅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過公路,而且在條件相對好一些的地方,家家都能有硬質道路與公路相連。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也在40年中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不再“安步當車”,而是以自行車、摩托車作為代步工具;甚至在很多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在農家小院里私家轎車也并不鮮見。
總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變化和發展已舉世共睹,尤其是廣大農村的變化更是翻天覆地。這充分說明,我們的改革開放之路走對了,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無限的發展前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