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當前某些地方的扶貧工作陷入“效果悖論”:扶貧工作沒少花力氣做,群眾也有獲得,可就是沒感覺,更不會感恩。扶貧干部說,“效果悖論”易挫傷扶貧積極性。(04-10 半月談)
扶貧干部在落實中央扶貧政策中,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實現了貧困群眾的脫貧增收。但群眾卻出現了有獲得無感覺的現象,這是扶貧方法出了問題,需要在綜合施策中增強群眾的參與力度,從而增強獲得感。
脫貧攻堅要激活群眾合力。脫貧攻堅實施以來,基層干部做得多,宣傳得少,政策未做到家喻戶曉,落實優惠政策未公開透明,群眾參與度不高。如水電路基礎設施的完善、產業基地的發展等,在規劃實施中群眾未參與論證、規劃、實施的過程;在惠民政策的落地的過程中,既未進行政策宣傳,也未對分配情況在村務公開欄內進行公示,群眾在思想上有很多疑慮。致使在扶貧過程中,成了扶貧干部唱獨腳戲,有的群眾認為扶貧是政府工程,因而站在一旁看,等靠要思想嚴重。甚至有的群眾對結對幫扶干部送去的物資資金,總是要問上一句是政府給的,還是幫扶干部給的。事實告訴人們,要增強群眾的感覺,就要增強群眾參與的力度。
破解有獲無感要創新扶貧思維。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階段,時間緊任務重,又有深度貧困地區和鞏固脫貧成效兩個攔路虎,需要扶貧干部在聚集群眾合力中去破除。因而要創新扶貧思維,把落實中央扶貧政策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在完善水電路設施、建設致富產業基地、落實惠民政策中,把政策交給群眾,引導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監管,惠民資金發放的全過程。廣泛爭求群眾意見,依托群眾的智慧,破除脫貧攻堅中的困難,既展示了扶貧干部的公心,又增強了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增強了扶貧工作的合力。
破除“效果悖論”需要基層干部主動作為。不可否認,隨著脫貧攻堅的推進,在提升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提高群眾生活水平中,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得到了迅速提升,故而有了抓住脫貧攻堅的契機,迎難而上破除一切問題的想法。如修建了村道水泥路,就要求修建戶道路的要求等。因而扶貧干部要在落實扶貧政策中,對接群眾的需求,以一事一義等方式,繼續完善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產業基地活力、補足公共設施的短板;運用脫貧成果,對比扶貧前后村容村貌和生活的變化開展感恩教育,增強群眾借助黨的扶貧政策、依靠自身力量,實現脫貧奔康的獲得感,享受奮斗的幸福。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