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夏柱智:留守沒有那么可怕

[ 作者:夏柱智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3-11 錄入:12 ]

父親是小學老師,我的兒童時代是與父母親一起度過的,至今與父母一起的童年生活仍然非常值得回味,無論是高興的還是悲傷的事情。而與此同時大多數在農村難以某的一份職業和體面收入的農民開始外出務工,我的許多同學成為了第一代“留守”兒童,他們只能在春節與父母相處半個月。留守的滋味對于第一代留守兒童,是印象深刻的。由于當時通訊不發達,他們在平常的漫長歲月里,父母是音訊全無的。大多數千里之外的務工者,他們由于條件限制,也由于學歷層次缺乏這種文雅的情感表達方式。不過作為父母,親子情感是濃郁的,并不是不愛孩子,僅僅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80年代的第一代留守兒童如今長大了,他們大多數結婚了,生了小孩,他們仍然與父輩一樣外出務工,而他們的父輩可能已經回家務農,開始了家庭代際分工的循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年老勞動力回鄉務農,共同構成現階段農民家庭再生產的模式。

在父母看來,外出打工是為了給小孩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條件,“不打工沒有出路”。在現階段的農村,打工經濟是主要出路,一個婦女說,“別的小孩能有零食吃,能有玩具玩,我的小孩不能落后啊。”誰都希望把小孩帶到身邊,可是城市消費水平高,沒有時間照料,只有放在農村,農村自給自足經濟成分多,消費水平低,由爺爺奶奶照料,年輕人才能放心在城市打工賺錢。相對于第一代留守兒童,第二代留守兒童的大多數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他們分享了父輩們打工經濟的成果,他們不再愁吃穿,父母親打工一個月就能買到全年的糧食,他們要求什么衣服或玩具,父母親會給他們買。也分享了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帶來的成果,這主要表現在交通和通訊技術的便捷上,小孩可以方便地與父母親打電話,在有網絡的家庭,父母親與小孩視頻交流,親子之間有更多的交流。在暑期,許多農村孩子到父母所在的打工城市,與父母在一起生活。

“留守”是形容人們生活狀態的一個概念,本身沒有價值或情感色彩,有留守兒童、有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用知識分子的話講是“空巢老人”)。之所以人們最受關注是“留守兒童”,源于兒童在家庭中所占據的中心地位。在中國家本位的文化中,兒童是家庭及社會再生產的中心關切,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著家庭的悲歡,兒童也代表著應當被關注的弱勢群體。父母遠走他鄉,一年不過與子女相聚幾天,與傳統價值觀和撫育兒童方式背離。留守是現階段必然的現象。大規模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絕大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他們的小孩交由老人照料,這是家庭分工的必然的普遍選擇。小孩留在農村由爺爺奶奶有兩個考慮,一是農村撫育成本較低,農副產品自給自足,有自有住房,農村教育支出低,二是爺爺奶奶照料小孩,就讓年輕父母能兩個人打工,獲得更多現金收入,為農民家庭提供體面的地位,及為小孩提供一個過得去的條件。從農民的視角看,把小孩留守農村并不代表父母只生不管,父母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孩子,一個負責任的父母將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陪伴他們,而在整個成長過程,爺爺奶奶的撫養并不缺位。兒童的健康成長是祖輩和父輩兩代人共同協力的結果。

對于留守兒童現象,有以下特征是我們能觀察到的。

留守不完全是絕對的。一般來說,在小孩生下的幾年里,一般是能上幼兒園之前,母親一般是在家撫養的,其次在平時,父母平日里的電話關注和節假日的親戚接觸和管教,都可以彌補父母不在場的缺陷。再次在一些重要節點,例如中考和高考,一些家長及時地調整家庭生產模式,為孩子營造良好成長環境。陳村曹家三個小孩均考上了大學,大的考上了武漢大學,成了村里的名人,他們兄妹三人從小就是留守兒童,父母在鄂州打工多年,只是在初三和高三兩年關鍵時期,母親回來照料兒子,而在此之前,他都是跟著爺爺奶奶過的。等到他們兄妹入大學后,母親還要繼續出去打工。

隔代撫育并不絕對差的。一直以來爺爺奶奶均參與到對兒童的教育過程中,現代化過程中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才把教育責任更多轉移到爺爺奶奶。實際上在家庭中,兒童撫養關鍵不在于誰去照顧與教育,而在于對孩子的投入與否及其質量。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認為,“現在留守兒童的問題有是有,但問題不大。留守兒童的問題只具有個別性,不具有普遍性。出問題的留守兒童有,但不能把這種特殊性放大為普遍性。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并不比父母帶的差,當然如果父母有知識,帶的孩子肯定比爺爺奶奶帶的強,但現在的父母有多少比爺爺奶奶強?這還是個問題”。

另外社會大分工的發展,削弱了家庭撫育對兒童健康成長的決定影響。現代社會中,家庭的撫育功能越來越為專業的教育機構所分離。農村幼兒園,無論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已經形成了照料兒童的主要場所。八九十年代農村學校普遍沒有幼兒園,2000之后農村開始流行幼兒園,既有私立也有公立幼兒園,幼兒園既照料兒童的日常生活,還交給小孩知識,父母不在場、爺爺奶奶教育程度低等問題得以環節。農村學校也可以填補照料和管束的真空,一直以來學校教育對于農村兒童的健康成長是決定性的。自2000年以來,適應大規模農民外出務工而興起的農村寄宿制學校,緩解了留守兒童無人照料的問題。對1-4年級中午提供午餐,對5-6年級提供寄宿制。

總之,一個現代社會的形成過程,也是隨著生產方生活方式變化,撫養兒童方式也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新的撫育兒童的方式即使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也并不是說因噎廢食,要回到過去的撫育方式。農民也認識到隔代撫養中老人過多的溺愛兒童,這可以通過不斷調適來改變,通過學校教育加以矯正。

目前留守兒童被問題化,而且被泛道德化和泛政治化,推動立法進程,最近對兒童監護進行嚴格立法不允許16歲以下的兒童獨居是一個例子。媒體經常報道留守兒童的慘劇,這引起了人們激烈的道德情緒,加之最近國務院發了文件。就不斷有輿論認為“留守兒童的春天到了”,一篇社論說“每一個兒童都不應被留守”。關注留守兒童是應當的,留守兒童及他們的處境更多地應當被納入到政府民生工作中來。不過由于關注留守兒童,而對留守兒童形成的客觀必然性沒有認識,沒有認識到留守兒童的成長規律,片面地把留守兒童、把外出務工及其相應的體制機制妖魔化是不正常的。目前許多人抱有一種“圣母”心態,認為這種狀態不好,要進行改革,要返回到非留守的、父母與兒童團聚,其樂融融的狀態。結果可能更糟。

無論是年輕父母返鄉或者把子女帶入城市共同生活,過上家庭團聚的生活,可能并不代表著人民生活富裕家庭幸福。大多數時候正好相反。對農民家庭來說,不外出務工固守農業的貧窮可能是更可怕的,返鄉創業、就近就業對大多數農民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農民貧窮意味著留守兒童缺衣少食,難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難以獲得像樣的住房及找到(對于男孩)結婚對象。這才是最致命的。把農村小孩帶到城市也只有少數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實現。設想一下,農村兒童與父母一起在城市生活,父母是每天與兒童陪伴。如果父母難以獲得體面職業,又不能把小孩送回到農村爺爺奶奶,那么這個家庭就淪為城市的下層,他們的兒童即使每天與父母在一起,也無法健康成長,因為基本的物質條件無法滿足,就如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貧民窟一樣。

2016/2/15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鄉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天天噜啦在线播放 |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第二十 | 永久免费在线观看全网站 | 日本韩国野花视频爽国产在线 | 在线播放日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