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些人在對四川退休廳官的事跡進行評論。評論的焦點是其回鄉創業做致富帶頭人卻被人懷疑“在任時肯定是貪官”。
報道來源于3月22日《中國青年報》所刊載的《一個退休廳官的創業經——不做官回村種柑橘給青年返鄉作示范》。從標題來看,完全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報道。但是在其他媒體轉載的時候,標題被轉換成了《四川退休廳官返鄉創業遭質疑:在任時肯定是貪官》。雖然文章內容還是一樣,但是變換過后的標題,已經讓關注焦點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的確,“一個退休廳官的創業經”太普通了,而“廳官返鄉創業遭質疑:在任時肯定是貪官”則要吸引眼球的多。這種“標題黨”行為,一下子將返鄉創業廳官那份平平凡凡的詩意和遠方完全變成了質疑聲下的茍且。
在這個讀題的時代,只要看到這樣的標題,對官民間裂痕的刻板印象與猜想會涌上心頭,也會習慣性地將評論矛頭指向信息不透明和機制不健全,習慣性的建議完善制度,堵住“肯定是貪官”的輿論猜想。
筆者重新找到那篇《一個退休廳官的創業經》紀實文章。通過閱讀這個故事,我們發現,“范廳長”回鄉創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他的決定讓眾人不解甚至反對,待其真正“回鄉當農民”后,村民的質疑也聚焦在不相信這位廳官能放下好好的官不當而會當農民、搞扶貧。而這樣的不相信、不理解則是非常符合鄉村社會對官員返鄉的一般性的態度的。不要說官員,連個畢業大學生返鄉創業,村民也會不相信、不理解一番。這是鄉村社會的認知常情。
其次,與當初不理解與不相信相伴而生的是不支持與質疑。比如搞土地流轉,村民抵觸,有人怕“弄壞風水”,有人怕他堅持不下來弄砸了,錢和地都會面臨無收。在質疑面前,他歷經8年的苦干,身體力行、不言放棄,最終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也消除了村民心中的不相信與不理解,贏得支持,這才是“范廳長”最得意的地方。而至于被人懷疑“在任時肯定是貪官”,則是其事跡被媒體首次曝光后,外界的猜測,而并非當地村民。因此,那些將“村民終于信我了”當作是對“在任時肯定是貪官”懷疑的洗白實則是誤讀,更是對官民關系的錯誤建構。
當懷疑來臨的時候,對一個有著40年從政經歷的干部而言,的確可能會將其當回事,因為關乎晚節,關乎自己創業的未來。但即使真有完善的財產公開、離任審計等機制,這樣的懷疑也不必然能消除。同時,隨著反腐力度的加大及制度籠子越織越密,未來必然能從源頭上保障告老還鄉的官員干凈、清廉。
官員、鄉賢回鄉創業,美好的反哺圖景變為現實,最需要打破的是鄉村社會固化的認知與偏見,而這種打破需要更多“范廳長”創業經的滋養與融化。同時,也需要有關部門為官員、鄉賢回鄉創業提供更多的政策、資金扶持。試想,有官員與鄉賢愿意回歸鄉土、扎根鄉土,同時,又有政策支持,村民的偏見、誤解與不信任也就會漸漸消除,告老還鄉也將成為新時代鄉土社會一道靚麗的人情風景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