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是城鄉結合部,在浙江南部。
小時候后門和前門都是水稻田,捉過螞蚱和鸚鵡,對家鄉這么多年農業和農村的變化也是看在眼里,簡單概括,熟悉地區的農田越來越少(也許在不熟悉的地方開荒?可能性很小,家鄉山多平地少);水稻田越來越少,蔬菜和其他非主糧作物種植明顯增加。
極少再看見壯年勞動力投入農業,要么是中老年農民種植蔬菜,要么是有錢人家的老爺爺老奶奶放不下種地的習慣,種著玩;家鄉算是富裕的地區,有錢希望進行投資的人不少,看好農業的也不少,但是據我所知進入農業的無不鎩羽而歸,我一個表哥硬生生折騰到妻離子散(也有性格,生活習慣的原因)。總之,農業凋敝。由于我們那邊工業和商業還行,農村倒是逐漸城鎮化,生活水平提升,日子還過得去。
由小及大。
最近國家主糧收購價格下滑,農業衰敗,農村凋敝的原因,值得我們探究。
不考慮國際因素,假設:土地面積和產出固定,土地和糧食價格和流轉完全市場化,同樣條件的人和資金進入農業能獲得與其他行業接近的收入或利潤(很顯然,當前在我國達不到)。
情況1:農民少,人均耕地面積大,機械化程度高,糧價較低(美帝);
情況2:農民多,人均耕地面積少,糧食高價,此時某些農民和資本發現超額利潤,通過土地兼并提升人均耕地面積,采用技術手段提升糧食產量,最終通過充分競爭,超額利潤消失,形成情況1,而失地農民進入其他產業或者農業工人。
而我國則是詭異的情況3:農民多,人均耕地面積少,糧食低價,我認為農民的收入是極低的,如果放開市場化,應該會出現糧價低→農民棄耕→產量降低→糧價上漲→土地兼并這樣的情況,但實際并沒有。最奇怪的是這樣的低價居然還比國際糧價高。那么這里一定有原因。
個人分析,歷史和客觀因素有中國農民多,耕地少,人均耕地更少,平原少不適宜大規模機械化,并且因為國際形勢需要維持糧食自給,以及工業的發展需要剝削農業。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土地,匯率,戶籍和糧食收購等政策和制度對農業形成有意或者無意的剝削。
① 土地政策:禁止土地私有化和兼并,土地用途不得隨意轉讓,而征地之低價,賣地之高價是當今常見,顯著的對農民農業的剝削
② 匯率:農民都不愿意種地的低糧價,居然還比國際糧價高,我認為是人民幣匯率高估的重要體現。
③ 戶籍:通過戶籍政策,限制農民進城定居,隱形地將大量農業人口禁錮在土地上,勉強活在溫飽線上
④ 糧食收購和補貼:通過大量補貼,將國內糧價維持在一個相對高位,讓農民在匯率高估的情況下勉強糊口,也守住糧食自給率。這讓農業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破壞了農民破產棄耕和土地兼并環節,無法充分市場化和做大做強。
這些補貼相對于從農民和農業剝削是九牛一毛,不值得感恩戴德。
我國的政策和人民意識有意無意地形成了對農民、農村和農業的隱形剝削,對于價格和體制的改善應當是迫切的。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頭條號 新農村的日與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