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次采訪,有貧困群眾大吐苦水:相鄰的貧困村易地扶貧搬遷,每戶補助好幾萬元,貧困戶從半山腰搬到了平壩上的農民新村,住上了配套設施齊全的新房。而自己所在的非貧困村,貧困戶沒法享受這個好政策,常年住在高山險坡上,想搬卻搬不下來。“貧困程度不相上下,為什么扶持政策天上地下?”(9月18日《人民日報》)
肩負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殷殷囑托,滿載貧困群眾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熱切期盼,今年,1800余名河北省直機關精準脫貧駐村干部誓師出征,奔赴全省最貧困的鄉村,打響了河北省的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各地對貧困縣、貧困村扶貧工作都十分重視,工作力量和資金項目重點都投向了那里。
可以說,脫貧攻堅戰的第一戰打的非常好,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地區對非貧困縣、非貧困村里的貧困戶關注相對不夠,投入相對不足的問題。比如,不少地方,政府向每個貧困村派駐了駐村工作隊,用于改善設施、扶持產業的資金,多的一個村能超過1000萬元,而其他一些非貧困村,貧困戶也不少,卻得不到這樣的扶持。一些貧困村由于一地扶貧搬遷,每戶補助了好幾萬元,貧困戶都住上了配套設施齊全的新房。而一些貧困戶卻享受不到這些好政策,只能常年住在高山險坡上。因此,就出現了這樣的聲音:“貧困程度不相上下,為什么扶持政策天上地下?”“都是需要被幫扶的人,為什么要厚此薄彼?”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現實環境的差異。
一些貧困村的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發展特別落后,而國家的項目以及扶貧資金有限,不可能能做到全覆蓋,只能先幫扶一部分地區。其次是自然環境的影響。有些貧困地區地廣人稀、自然資源少、土地貧瘠,項目根本發展不起來,一味的給扶貧款項根本不能解決貧困,這樣的地方只能從長遠打算。同時,一些駐村幫扶工作人員對鄉里的農業情況不熟悉,別是對于農業生產傳統概念“開秧門”“關秧門”等提問全然不懂,導致駐村幫扶工作無法開展。還有一些幫扶干部在原單位和駐村工作點之間兩頭跑,沒有全身心沉在基層一線開展工作,也間接導致了扶貧工作進程跟不上,貧困村發展越來越慢。
雖然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但是都不能給精準扶貧“拖后腿”,精準扶貧決不能因此而“厚此薄彼”。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入力度,不能因為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差、貧困面廣等原因就減少投入,不能因為次貧困地區比貧困地區相對條件好就被“邊緣化”,不對其進行幫扶。 此外,要選好幫扶人員。駐村干部選得強不強,既關系到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能否打贏,也關系到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要選擇那些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對群眾感情深、精神狀態好的干部駐村進行幫扶。與此同時,扶貧考核要適當引入“第三方評估”。除了考察“官方”數據外,還要將貧困人口數量、貧困群眾收入 、群眾滿意度、群眾認可度等指標納入考核,讓考核成為衡量脫貧的砝碼。
精準扶貧關乎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關乎祖國的長遠發展。因此,各級部門要本著謀的態度、嚴的精神、實的干勁,早日打贏脫貧攻堅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張家界在線 2016-09-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