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晴隆縣委書記姜仕坤在晴隆工作期間,認準了發展種草養羊產業來破解石漠化嚴重、貧困面大兩大困局,帶領晴隆縣探尋出一條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扶貧效益并舉的產業新模式,被干部群眾親切地稱為“羊書記”“羊專家”。(《新華網》10月10日)
貴州省晴隆縣地處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區域,大山上遍布 產業之路有關。在任期間,這位“羊書記”深入調研學習,對傳統的“晴隆模式”進行升級,確立農民享有羊的產權,提高農民養殖積極性,又改良養殖品種,調整養殖結構,打造出屬于當地的“晴隆羊”品牌,發展“種草養羊”探尋出一條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扶貧效益并舉的產業新模式。2012年初至2015年底,晴隆縣的貧困人口從16.19萬人減少到7.9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2.2%降至25.1%,種草養羊產業所做貢獻超過50%,已成為晴隆脫貧攻堅第一大產業。
提到扶貧,我們并不陌生。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已經使7億多人脫貧,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但是,我國仍有7000多萬人沒有脫貧。習近平指出,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在脫貧攻堅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精準扶貧中產業扶貧是首選,產業扶貧如何抓,筆者認為,“羊書記”應為產業扶貧路上的一面鏡子。
現實中我們很少聽到群眾稱官員為“羊書記”“牛書記”“葡萄書記”,不是人民群眾沒有這個習慣,不然也不會出現“表哥”、“房叔”,更多是人民群眾在扶貧中沒有收獲感,內心送不出這樣的稱呼。扶貧的關鍵是要針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選對路子,路子準了民不窮,扶貧的路上也應該多些像姜仕坤這樣的“羊書記”,深入調研學習,成為一個產業“專家”,依托當地的資源優勢,立足當地的產業基礎,堅持市場導向,發展屬于當地特色品牌,以產業發展助力扶貧工作。只有徹底讓貧困群眾擺脫貧困,口袋里有錢了,有獲得感了,群眾才會從內心送出更多的“xx書記”稱號,這種稱號是群眾對工作的認可,也是一種榮譽。
作者地址:四川鹽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