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的核心價值是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但是,對真正文化的漠視、急于打造偽文化劣文化來套現等等因素正導致這些優秀文化迅速消失。應高度重視對傳統文化的發掘、解讀和在現實生活中的傳承,對傳統村落的一切利用,都應該基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其價值發揮為導向,不能以“文化”之名,破壞文化;否則,數十年之后,中國人將徹底失去自己的文化身份證明。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實在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各種問題和困難層出不窮。這不,保護名錄逐級建立、保護力度持續加大,傳統村落迅速消失破壞的勢頭剛得到遏制,“保護性”破壞的現象又開始蔓延啦;全方位活態保護、保護的核心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等觀念剛開始樹立,一大波熱衷于“文化”的“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又開始涌入傳統村落,置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解讀、呵護、傳承于不顧,反而大肆“打造”各種莫名其妙的“文化”,打著“文化”的幌子破壞優秀傳統文化,又成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嚴峻問題之一。
“文化”:究竟是神馬?
放眼當今之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比咱們更有文化的了。在街頭出沒的文化大師如過江之卿,隨便參加個聚會就能遇到一伙仁波切。機場碼頭的書店高聲叫賣著文化,大小熒屏上閃耀著文化,村頭巷尾的墻上刷滿了文化,投資商們興致勃勃地打造著各種文化,巨匠們在講臺上唾沫橫飛地傳授各種文化,兒童們穿著漢服在鏡頭面前誦讀弟子規,裝腔作勢錯誤百出的“祭祖大典”層出不窮……連房子的漏水問題都解決不好的時候,建筑師們都在興致勃勃地談論“建筑文化”,村里名人故居都破敗不堪的時候,文化旅行社就帶著烏泱烏泱的游客來欣賞文化投資公司打造出來的什么鄉村文化景區……咱們現在有錢了,黃賭毒又不合法,于是大家就對“文化”高度重視起來了,“沒文化”成了罵人話(俺床底下也扔著幾本《文化苦旅》、《論語新解》、《你不可不知的國學》、《鬼吹燈》、《霸道女總裁和十八個男人》,算不算有文化呢)……可是,聰明的,誰能告訴俺,文化這玩意兒,究竟是神馬東西?
如果俺是正經的學者,俺就會搜索度娘文庫引經據典,從光屁股的猴子時代開始、從原始拉丁語談起,一直抄到《新華詞典》的定義,告訴你啥子叫“文化”,起碼8000字,最后當然是30幾個字的“結語”: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文化對當代建設的支撐作用,為了民族復興,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呵呵,評職稱的時候,論文在評委面前摞得像山一樣高,篇篇SCI核心期刊,誰好意思說半個不字(慚愧呀可惜,因為俺不懂拉丁文,這5年來連1篇論文都沒有正式發表過)。但是,雖然俺不懂拉丁文,可俺是個頭腦簡單的農民啊,就像《俠客行》中的那個蠢貨石破天,反而能透過各種化妝術各種障眼法,從花花綠綠的文化中看出一些道道來:有助于發財的,即是文化。相較于專家們的嚴謹縝密,俺們農民的推斷則粗暴有效:如果不能發財,咋還有那么多人搞“文化”哩?
“文化”:文了金錢、化了純真
真正的文化,在下是理所當然不可不戒地不懂的了;但對當代“文化”,文了些什么、化了些什么,卻略知一二。家中老人經常被什么文化公司的文化大師在文化講堂給文化了一下,就買一堆養生文化精品回來,堆得像珠穆朗瑪。最近聽說有幾個保存得還非常完整的傳統村落,被什么“文化集團”看上了,為了“文化旅游”,投資十幾億打造什么“文化創意村落”。當然,投資商并不是無良鬼畜,整體遷走村民之前,先耗巨資給他們建好了“文化新村”,這個“文化新村”還傳承了“唐宋建筑文化”,太牛叉了,還聲稱“開創了’整村置換’開發的新模式”,還發下宏心大愿,要“大力推廣這一模式”……中國古村落影視文化基地、中國古村落文化創意生產基地、中國古村落休閑文化基地、中國民族建筑文化基地如雨后春筍四處開花……噢賣糕的,搞出這么多基地,難道還沒有引起CIA的注意……又雙叒叕看見掛牌歷史建筑被改造成了高端民宿,兜售著“鄉居文化”,傳統村落里邊又雙叒叕建起了仿古“文化體驗區”,每個文化體驗區里都叫賣著酸辣粉臭豆腐,或者有個土肥圓在那兒表演小姐招親……偉大的藝術家要賦予原始村寨里的“好聲音”以“世界的品味”,盡心竭力地幫助寨民改良山歌的唱法;國家要求“講好中國故事”,于是小姐爬墻娘娘私奔就被編造出來講得眉飛色舞,傳統文化被精簡成了風水秘笈和房中術……伏羲在各種村落中誕生,人們在各種村落中“尋根”;三年一過的薩瑪節、一年一度的潑水節現在天天過,民俗節慶成為商業表演,祭祀祖宗成為一種嘻嘻哈哈的“文化體驗”項目,土豆節、蓮花節、櫻桃節、狗肉節……大上文化項目、大搞文化創意、大搞文化節慶……呵呵呵呵,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哪個地方不是玩得麻麻溜溜的?
可是,在這一片鑼鼓喧天中,多少我們本該珍視的文化,卻無可奈何地黯然逝去了……我們有了美食文化節,卻被韓國人嘲笑不懂得怎么吃粽子;我們興高采烈地舉辦群星閃耀的中秋晚會,卻不知道月餅真正的涵義是什么;我們都知道“CHINA”和瓷器有關,可是燒個窯要怎么拜神也不知道了……咳咳,“文化”之國,在還沒有搞清楚啥子是文化的時候,就已經為了“文化”而歇斯底里掉了……大家為之狂熱的“文化”,無非就是名利二字,大師們搞文化搞得名利雙收,公司搞文化搞得名利雙收,村落搞文化搞得名利雙收,成效不過是“文了金錢、化了純真”罷了。就這樣“搞”文化,能夠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么?能夠“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么?能夠“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成為鄉愁的載體,構筑中華精神家園,凝聚中華民族的力量,向世界展示國家和民族形象”么……
唉!誰要說俺有文化,俺就大聲懟回去:你才有文化!你們全家都有文化!
文化:終被雨打風吹去?
To be honest,俺常常以偏概全、一葉障目、話走偏激,壞毛病改不了。為了文化建設,無數的人嘔心瀝血,成就斐然,篳路藍縷積沙成塔地推動著我們大步向文化大國、文化強國邁進,這里讓我呈上深深的敬意。可是俺接下來又要犟嘴,傳統村落里的文化流失,真的是驚人啊!更大的問題是,重視得仍然不夠,而且文化這玩意兒太虛,不好抓、太難抓、見效慢、沒路徑,于是大家就只好和磚頭瓦塊死磕,保選址保格局保風貌保房子保古樹……如果不投入更大的力氣解決這個問題,那么辛辛苦苦地保護傳統村落最理想的結果,就是:保住了一堆房子。而事實上,如果保不住村落的文化靈魂,房子也終將是保不住的。
文化的“擁有者”,正在拋棄文化。上百年積累的文化自卑、這幾十年來巨大的城鄉差異,使得作為文化主體的村民,更多的是艷羨城市的、西方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堅決果斷迅速地拋棄我們視之為“農耕文明基因”的傳統文化。更加上缺乏有意識的引導、激勵,在老一輩人逐漸凋零后,有多少年輕人還會承襲那些“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呢?多少村里的年輕人,已經連方言也不會講了,也許連名字都改成了“TOM”或者“JERRY”……許多地方對鄉土教育連提都不提,巨額的投入都砸給了磚頭水泥,沒有幾毛錢能用到人的教育上。所謂的鄉愁,在新一代村民中幾乎沒有容身之地,哪里還談得上對自身優秀文化的發現、崇敬與追隨?而村民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何談文化自覺?沒有文化自覺,何談愛護自己的家園?不愛自己的家園,怎么會出力去改善她?整天想著逃亡,從村里逃到縣城,從縣城逃到省城、從省城逃到溫哥華,不肯為建設自己的家園打一場苦仗、硬仗,何談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就這樣形成惡性循環。
文化的“守護者”,正在變造文化。話說地方好不好,關鍵看領導。多少村干部其實都是能人,本來自己的產業經營得有聲有色,卻站出來鐵肩擔大義,帶領大家建設家園。傳統村落所在的鄉鎮村干部,擔的保護責任最重也最關鍵,直接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可是,在某些地方呢,這些“守護者”有時候卻因觀念的錯誤而好心辦壞事,導致目前保護性破壞甚至已經超過了建設性破壞和自然衰敗。大家的初心好不好?當然好啦!為了“更好地保護”傳統村落,同時又“滿足村民過好日子”的訴求,有些地方從政策上、規劃上、行動上,都在無意中加速傳統文化的水土流失。為了提升村落的“文化內涵”,什么八卦廣場什么養生金方都整進村來,為了提高民居的B格全村的房子都加上了“徽派”馬頭墻,為了改變村落的形象角角落落都裝上了霓虹燈,為了優美的環境拔光了野花植上了漂亮的草皮,為了提升人氣田里不許再種麥苗只能種薰衣草,為了改善游客的旅游體驗村里商戶一律不準講土話……幾乎村村都在為外遷安置村民的用地指標、遷空村民后老宅的利用途徑等等而殫精竭慮,反而極少極少極少有人在如何吸引村民留在老宅中繼續過日子而費過半點心!遷空村民,留下僵尸般的房屋給熱愛文化打造的投資商,而且居然還洋洋得意地聲稱“能夠破除村居景區交雜、景區質量不高的困境”。村民能不能遷?當然能,有時候甚至還很必要。但是,誰來判斷?按什么標準判定?村民正急不可耐地要拋棄自己的文化,以這些人為“文化的主體”,說說玩兒罷了。但是,明明傳統生活還在繼續的地方,為什么還要在“安置”村民一條路上走到黑呢?
文化的“研究者”,正在肢解文化。文化這個東西呢,確實比較難弄。作為文化主人的村民呢,天天身在此山中,對自己的文化那是熟視無睹習以為常,而且缺乏足夠的知識積累能夠通過比較認識到自己的特征和價值,必須和外來的研究者一起才能逐步弄清楚。可是,現在盡管“文化創意”大師滿坑滿谷,可是能夠真真正正篳路藍縷地把傳統文化挖掘出來、理解透徹、整理再現并融入當代鄉村生活的人,說老實話,不是特別多,而且很少能形成一個擁有完整知識結構的團隊去研究村落。搞農業的不了解民俗,搞民族的不太清楚經濟,搞產業的不太熟悉建筑,搞建筑的不夠理解旅游……今天來個課題搞搞什么選址,明天來個課題研究研究民樂,結題后成果就束之高閣別人又從頭干起。你來調查了傳統手藝走人,他又來搞什么旅游策劃……一波又一波的專家學者在村子里走馬燈般地來回穿梭,而且常常帶著西方的學術基因,用城市的眼光、狹隘的專業去解析一個文化系統,每個人自己回去洋洋得意地發篇論文后洗洗睡。我們也缺乏有效的機制鼓勵鄉土文化的研究和解析,更不用說咱們有些研究者,不敢地擺脫西方學術思維,更愿意在書齋中倒騰一些國外文獻發論文評職稱,生搬硬套而不肯腳下沾泥,妄圖用什么模式、評價體系一本萬利地去解決問題。更可怕的研究者呢,先驗地認為傳統不適合今天,并沒有花多大的力氣去挖掘傳統中的精華,以及能更好地適應甚至指導今天的因素,就迫不及待地宣稱傳統不再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未及審判就貼上了標簽,進村也只是用放大鏡去找傳統文化的缺陷……
文化的“建設者”,正在扭曲文化。這就說到俺的本行了哈(估計明天要被很多朋友胖揍:你除了在學校里糊弄學生,規劃都沒做過就敢嘰嘰歪歪)?多少“設計研究院”,設計倒是設計了不少,研究就不見得了。本大師咋破壞文化了?睜大眼睛瞅瞅,俺隨便規劃的一個小村子,文化園就設了七八個,什么民居文化游賞區、采摘文化體驗區、婚慶文化模擬區、孝道文化展示區、生態文化保護區、桃花文化觀覽區……通篇都在談文化,賊廝鳥,你倒說說本大師咋沒文化了?咋沒文化了?隨便做個村民文化中心,總圖軸線能和宇宙發生關系以求神秘感應,平面布局像把古琴以求風雅高貴,整體造型轉譯了鼓樓的形象彰顯地域特色,屋頂的曲線如鶴鳴九天保佑領導官運亨通……文化得不行不行的……然鵝,俺在里面轉悠了半天連廁所都找不到。多少什么“設計研究院”,不能勇敢地思考自身的需求,迎合政策或熱點,或盲目抄襲媒體上宣傳的“成功案例”,種油菜花、種桃樹林,大辦民宿,大興休閑農業……自卑而輕蔑自己不內省,一切向外找樣板,造成鄉村多樣性的消失……強烈的創作意識,使得設計師們本能地忽視了對鄉村價值的挖掘和保護,就算有所行為,也著眼在獵奇性的顯性的符號等。正如前一陣大家驚呼“中國不要成為外國建筑師的試驗場”,如果這種呼吁有些道理的話,我們也可以呼吁鄉村最好也不要成為“城市建筑師的試驗場”。如果傳統文化必須要變造、創意后才有市場,這就帶來一個細思恐極的問題:難道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并沒有什么優秀的部分?哎嘛,這種事情,那是想也不能想的。
文化的“投資者”,正在洗劫文化。雖然各種“搞文化”的人不見得真正懂文化,可是架不住他們嗅覺靈敏啊,總是能夠精準地找到保存最完整、品質最優秀、價值最巨大、作用最關鍵的傳統文化遺存,比如名城、名街、名鎮、名村、名手藝、名產品……,然后大肆“開發”、“利用”、“打造”。東方不敗雖然被令狐公子所滅,可他的徒子徒孫卻仍在江湖中縱橫開闔,都學會了“欲練神功,必先自宮”的訣竅,要“搞文化”怎么辦?當然得先大肆破壞,掃蕩中國人的文化根基,撲滅中國人最后一點香火,改掉中國人最后一棟房子……干得是不亦樂乎,而且大義凜然,并且是以“文化”之名!多少村落被打造成旅游景區?多少歷史建筑被爆改成高端民宿?多少節慶被改造成庸俗的商業表演?至于投資商的“保護利用”,甭提了,人家絕對不是猴子派來的救兵,而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去“保護傳承”傳統文化,那么自然會變造其中不能被市場認可、不能轉換成利潤的部分。在消費時代,幾乎所有的措施都有意識無意識地只選擇了當代庸俗旅游需求下能夠吸引眼球的步伐,而鄉村中真正蘊含的有當代和未來價值的傳統文化卻被忽視和拋棄、變造。出于短期經濟利益考量的傳統村落“發展”之要務,就是要盡快毀去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砍掉傳統文化賴以依存的大樹。何以故?因為這棵樹會擋了大家的財路。比如,土地指標有多緊張?現在的地價有多高?讓那些容積率極低的老舊房子占著這么大片的寶地,眼瞅著白花花的銀子就是拿不到手,誰能不急紅了眼?大家看看什么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其實是在逆歷史之洪流而動,螳臂當車不自量力,于是就紛紛完蛋了。古城被糟蹋完了,資本家們華麗地一轉身:呦西!還有傳統村落這種小清新呢,接著整啊……
照這樣的情勢繼續下去,所謂的“傳統文化”,在幾十年之后,也許就只能由考古學者在殘磚斷瓦中一點一點地去發掘啦。老房子修繕得再好有什么用?村落風貌保存得再完整有什么用?產業“活化”得再牛叉有什么用?失去了文化的魂魄,傳統村落就是一具具衣著華麗的尸體,甚至,還有比尸體更可怕的……變成了一伙zombie……
文化:給中國人留最后一點身份證明
今天的中國人還是中國人嗎?(也許是困了,俺真有點迷糊了)單說東洋鬼吧,俺知道的遠如關野貞、常盤大定,近如宮崎駿之流,對中華文化那都是懷著仰慕之心而來、帶著蔑視之心而去……他們仰慕的,是哺育了李白、杜甫的那個民族,他們蔑視的,是今天連祖宗都棄之唯恐不及的這個民族。別去糟蹋、趕快搶救,給咱中國人留最后一點文化的身份證明吧!俺知道有些人甚至腳后跟死皮中的細胞中都充盈著“文化”的激情,每一根毛細血管中都澎湃著“文化”的雞血,打造“文化”能帶來的金錢欲望燒紅了發梢……TMD,中國本來多又文化?你打什么?!造什么?!好吧好吧,你有錢,你要打造文化、販賣文化……沒有問題啊,960萬平方公里也不算小了,有的是地方讓這些文化精英泄欲折騰,哪怕淘換點美國人100多年前玩膩味了的“藝術”,去什么668藝術區兜售一下,也足以引發一大波小姑娘熱淚盈眶地尖叫追捧賺到金山銀山了,能不能放過那些好不容易才幸存的區區幾個傳統村落呢?
傳統村落中所蘊含的中華文化血脈,也是治療當代文化疾病的臍帶血。看看我們的當代“文化”,那堪稱集古往今來、東方西方文化缺陷之大成而催生出的怪胎,造成人與自然嚴重對立、人與人嚴重對立、人與自己嚴重對立。今天的種種危機,比如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結構失衡、食品安全等等,其實只是疥癬之患,真正的病因,乃是文化已經病入膏肓,整個社會的發展淪為動物欲望的低級滿足,人們的心田逐漸干涸甚至骯臟發臭。我國的經濟實力儼然躍居世界第二,可是我們的文化實力呢?支撐得起這樣的經濟實力么?財不配德,禍患立至。我們的國土疆域世界第三,可是我們的文化疆域呢?有多大?新修訂的《國家安全法》加入了文化安全的內容,又是為了什么呢?史實明證,民族復興,最根本的乃是文化復興;國家的強大,歸根結底是文化的強大;最根本的貧窮,是文化的貧窮,否則光有幾個錢有什么用——當然,有錢了可以移民國外,但是人家除了在字典里增加些新的英文單詞,如“TUHAO”、“DAMA”以外,還能給你什么好眼色么?
中華民族復興的最大障礙是什么?是什么邪惡帝國、暗黑勢力嗎?不是,恰恰是沒有精神文化追求的中國人自己。不要羞羞答答地不肯承認,今天的社會,是一個靈魂孱弱的社會;今天的發展,是在低俗欲望驅動下、人性缺失的發展,否則怎么可能造成草原沙化、大地沉陷、河流盡污、霧霾成毒、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精神空虛、醉生夢死?要拯救當代社會絕望沉淪的靈魂,我們又不能指望從西方駕著七彩祥云而來的猴子,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去把傳統村落中蘊含的、支撐了中國人歷經千年而仍存的優秀傳統找出來,重新走上有精神文化支撐的發展之路,這樣也許我們還有可持續地發展下去的希望……
其實,深更半夜地寫這些,有點窮極無聊的意思,這個時代要玩“文化”,誰能擋得住?只不過因為沒錢宵夜,只好敲鍵盤玩咯。敲著敲著,達康書記嗤溜一聲從屏幕中爬了出來,指著俺的鼻子大罵:文化怎么就不能用來賺錢?老舊的文化不“打造”,能有市場嗎?!一切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好處的文化都是流氓文化!村民的獲得感你就不管不顧了?!要活在當下!珍惜眼前人!別為了什么長遠、什么整體,妨礙今天的村民過上幸福的生活!聽我一句勸:給歲月以文化,而不是給文化以歲月!否則,我以人民的名義討厭你!艾瑪,俺頭上冷汗都出來了……
可是,達康書記哎,俺想說,你的GDP俺當然要守護,文化當然可以用來賣錢,只是,你想清楚了要賣的是什么“文化”?今天的市場熱捧這種“文化”,明天呢?更重要的是,傳統村落還需要“打造”什么文化?還需要“創意”什么文化?傳統村落,真的別再“文旅”了、別再“文創”了,別再“打造”了。只要認認真真地去像中國人那樣種田、像中國人那樣讀書、像中國人那樣祭祖宗、像中國人那樣拜鬼神、像中國人那樣對鄰里、像中國人那樣孝父母、像中國人那樣養兒孫、像中國人那樣走親戚、像中國人那樣說話、像中國人那樣看戲、像中國人那樣唱歌、像中國人那樣過節、像中國人那樣做飯、像中國人那樣蓋房子……俺想以村民的名義,弱弱地問一句:也許,這,才是文化吧?
【有師長、朋友都告誡過俺,別再寫云山霧罩不著邊際嘩眾取寵的東西了,不如認真地研究傳統村落里路該怎么修、入口標志該怎么弄、污水管子怎么下地、老舊民房該怎么改造這些實實在在的工作。可是最近連續幾個事情,讓俺心意難平,又按捺不住嘰嘰歪歪了。俺保證,下不為例,發完這次牢騷就去做實事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