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老支書黃大發,30余年絕壁鑿出10公里“生命渠”,帶著數百個村民,鋼釬鑿、風鉆敲,前后歷經30余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里的“天渠”。潺潺渠水,潤澤了當地1200多人,使曾經閉塞的貧困村面貌一新。(4月18日人民網)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送錢送物,不如建個好支部”。貴州遵義老支書黃大發充分發揮貧困村黨支部書記“領頭雁”富民強村示范效應,撬動了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
頭雁引領,推動村書記當好群眾脫貧致富“主心骨”。每年,雁群為達遷徙地,都要經過千里跋涉、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它們一旦展翅高飛,就義無返顧,不離航向,而且永遠成群成列,堅定不移駛向目標的!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立下的“軍令狀”。目前,脫貧攻堅已到沖刺階段,時間緊、任務重,時代在呼喚黃大發一樣的“領頭雁”,使命在召喚黨員干部奮發有為,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需要更多的黃大發一樣的“領頭雁”,認定目標、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把自己的一切交給人民,引領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的進程。
心懷壯志凌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作為黨員干部,更要明白自己的初心,明確心中的方向和目標。有堅定人生的信仰,路才會越走越充滿希望。在精準扶貧中,黃老支書不忘初心,像鴻雁一樣不斷地迎接挑戰,征服艱險,結伴而行。開渠、種樹,只要是能讓群眾能脫貧致富的辦法,他就帶領著群眾干。正因為這份不忘初心的堅持,最終凝聚起一支能打硬仗的修渠“特戰隊”,亮起一個時代的精神品牌。
“高城殘照下,萬里一行飛。” 黃老支書30年如一日,像那堅持不懈而又始終不分散的大雁,始終沖鋒在最艱險處、堅守在最困難時。絕壁鑿渠,沒有大兵團、機械化的“洪荒之力”,就人背馬馱、錘敲釬鉆。靠著鍥而不舍、潤物無聲的那份堅持,卻能把大發渠的傳奇刻在絕壁上。放眼當下,特別是脫貧幫扶工作在“險灘”和“硬骨頭”面前,一些干部難免會出現畏難不前、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態。指揮決策“拍腦袋”、產業上馬“一窩蜂”、數據統計“浮夸假”等現象。脫貧攻堅靠的是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協力一步一個腳印深耕出來的。因而,黨員干部要有善于從眼前的小事抓起,一件一件的去做好的恒心和毅力。不管前路有多艱辛,只要心里裝著人民群眾,就無畏的向前走;只要有奮斗目標,就甩開膀子努力干!
又一個春天來到,但見草王壩田間地頭,黃大發率領群眾新栽下的柚子樹抽出新芽,翠綠欲滴。一級帶著一級干,擼起袖子加油干!這塊幾代共產黨人奮斗的紅色土地上,形成萬馬奔騰、百舸爭流的脫貧致富新景象。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民政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