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服務網 推進現代化(三農微觀察)
說起種地,不少人腦海中會浮現這樣一幅畫面:農民面朝黃土,頭頂烈日,辛苦勞作。然而在采訪中,卻經常遇到不一樣的場景:春耕時,農民不再是彎腰弓背噴藥灑肥,而是站在地頭,看著無人機一掃而過。秋收時,十多臺收割機并排作戰,后面緊跟著秸稈打捆機,十多畝地幾個小時就能搞定。
種地方式變化的背后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日益完善。近些年,隨著農村“老齡化”和農業“兼業化”,“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的問題日益凸顯。與此同時,一批專注于服務農業全產業鏈的服務組織應運而生,他們提供從耕種收運銷等各個環節的專業化服務,有效解決了農民辦不了、辦不好、不劃算的事情。據農業部統計,各類農業服務組織超過了115萬家,服務領域覆蓋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等,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現代化。
新事物的成長少不了煩惱,作為新興領域,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也存在短板。服務主體“體格”偏弱,無論是公益性還是經營性服務組織,都存在規模小、實力弱的問題,這導致其服務設備、手段和方式與現代農業生產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以提供農機服務的組織為例,小馬力農機多,大馬力農機少;大田作物農機供應充足,針對特色品種專精特農機嚴重缺乏。對普通農戶的帶動作用不足,規模化經營主體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滿足,但普通農戶因為地塊破碎、成本考量和種植習慣等,接受社會化服務的比例不高。
加快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業發展,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必然要求。這要求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得根據市場需求,在重點產品和關鍵領域上多下功夫,練好內功。同時也應看到,農業社會化服務行業集中度低、龍頭帶動力不強,服務主體效益較低、競爭力不足,轉型升級“有心無力”。因此應加大對農業社會化服務行業的培育力度,讓他們在服務農業農民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好服務。
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業茁壯成長,扶持政策要精準。針對服務范圍空白的問題,政府應大力培育多層次的服務主體,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專業公司和龍頭企業的作用,實現服務組織全覆蓋,滿足農業生產的多元需求。針對服務供給和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可通過財政、信貸等政策引導,重點支持烘干、農機、冷藏重點領域的發展。
鼓勵服務主體主動對接普通農戶。當前,農業生產仍是以普通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實現小農戶和大服務的對接,是將他們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式。鼓勵服務主體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質量,通過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訂單服務等方式,讓普通農民有更多參與感和獲得感。
現代農業離不開現代化生產方式。織密農業社會化服務網,實現田間地頭全覆蓋,才能真正幫助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2017年11月1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