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下午,淮安盱眙縣官灘鎮霍山村一片新復墾整治的農田前,村會計葛懷剛對記者介紹說:“這塊連片農田有3100多畝,溝渠道路、養龍蝦用的田邊深溝剛弄好,再過一陣就可以放水投放龍蝦苗、栽插水稻秧苗了。”
一年前,這里還是村里的一個自然村莊,當地人叫做莊臺。去年5月起,縣里開展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試點,霍山村是首批試點村之一,全村有640戶農戶自愿參與,涉及宅基地面積共1100多畝,平均每戶拿到補償款12.34萬元。
霍山村軍西組農民崔風廣是個農機手,他在現場對記者介紹了組里的情況:“這個莊臺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上世紀)90年代建的瓦房,百分之七八十都空置無人打理,時間長了,變破變舊,有的甚至成了危房,絕大多數村民平時都住在城里、鎮上或者村民集中居住點住宅里,縣里征求意見時,98%的農戶都表示愿意參與有償退出。我家這次退出的宅基地涉及面積800多平方米,包括老瓦房以及房前屋后的竹園、菜地,共得到補償款17萬多元。我2005年就到村里的村民集中居住點自建了房子并搬進去居住,這次拆掉的房子建了15年了,長期不住很破舊,可以說是塊廢房廢地。組里有幾戶人家一開始不同意,村里尊重他們意愿,不同意就不拆,最后只剩幾戶孤零零地留在莊臺上,這幾家農戶看看留著也沒什么好處,最后都主動要求退出。”
盱眙縣為什么要試點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改革?該縣縣委農工部部長陳漸壘介紹說,近年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面臨的難度越來越大,農民人往哪里去,田由誰來種,農業產業結構怎么調,“兩個增收”如何增?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解難題。土地是農村、農民最大的一筆資產,調查發現,隨著農民生活居住條件的改善和變化,全縣農村各有近40%的住房是空關房和半空關房,兩者相加近80%,住房和土地資產閑置、浪費極為嚴重,縣里提出農村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改革試點方案后,得到基層政府和廣大農民的積極響應。去年5月起,縣里在一村(霍山村)、一鎮(黃花塘鎮)、一片區(屬泗洪西南崗片區的盱眙縣管鎮鎮、鮑集鎮)啟動了這項農村土地綜合性改革試點,并與土地整治、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取得了多方面的效果。
有償退出具體是怎么操作的?補償標準是多少?據介紹,這項工作是由盱眙縣國有企業天源水務公司負責實施的。農民退出宅基地,天源水務公司提供補償,標準為1.7—2萬元/畝,其中不少于70%的費用支付給農戶,其余的給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退出后不再享有原宅基地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承包管理權和林權等,收歸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統一經營管理。退出宅基地上的房屋由具備資質的房地產評估公司評估后,另外給予補償。退出后騰出的土地,由公司負責平整復墾成耕地后,經上級國土部門驗收批準,根據國家制定的土地復墾指標上市交易轉讓的政策規定,到有關的交易市場轉讓出售土地使用指標,每畝可得到30—50萬元的收入,企業扣除各種成本外,所獲收益繼續用于農村土地整治。縣里還出臺獎勵政策,鎮里每完成1畝農村宅基地的退出和復墾,進入建設用地指標儲備庫,縣里獎勵3萬元。因此,實施農村空置宅基地有償退出,除了參與農戶外,鎮、村和負責實施的企業都能得益,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實施農村空置宅基地有償退出,農民和村級得到多方面的好處。葛懷剛會計首先算了一筆村級得到的收益帳:農民宅基地退出補償款30%歸集體所得,每畝可得5100元,全村去年退出共1100畝,村級共獲得561萬元的一次性收入。宅基地整治復墾后,土地面積多出近500畝,加上原來的1100畝共計1600畝,公司把耕地經營權交給村里,按每年每畝租賃費800元計算,村里每年可得到120多萬元穩定的收入。霍山村原來是“省定經濟薄弱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僅5萬元,還累計負債77萬元,按照省里制定的村級集體年收入18萬元這個脫貧標準,村里一下子摘掉了“省定經濟薄弱村”帽子。至于農民得到的好處,可以概括為“1+3”共四項收益。除了一次性補償款外,由于退出了宅基地,農民專心外出務工,承包地流轉給人種植,可以得到租金。村里復墾整治土地租賃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要求優先雇傭本地農民,村民可得到務工收入。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取得土地租賃等經營收益,農戶還可得到會員分紅。
為了促進這項農村改革工作順利進行,盱眙縣注意堅持幾項原則:第一是農民自愿、依法推進。實施前首先征求村民意愿,全村85%以上的農戶同意后方可實施,少數不愿參與的農戶宅基地及房屋保留不動。二是退出工作跟房子安置、土地整治、產業規劃結合起來,農民退出、拆遷后可以自主選擇拿補償款或拿安置房。三是妥善處理好特殊情況。對少數建不起買不起房的五保戶、低保戶等經濟特別困難農戶給予特殊關愛,如在村民集中居住點自建或購房時給予優惠和補貼、分期付款、無償居住等。還有的村莊上少數建造年代新質量好的樓房,拆了可惜、浪費,就收購下來后用作新型經營主體的農業用房如農機庫、農產品加工儲藏設施或用作觀光休閑農業用房。
陳漸壘部長介紹說,農村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改革試點去年進展十分順利,今年縣里準備全面推開,并列為縣政府今年十大富民工程的第一個工程,計劃退出農戶1萬戶左右,同步推進土地整治面積10萬畝左右,新增農村土地流轉面積20萬畝左右。
長期從事農業產業經濟和農業政策等“三農”軟科學研究的江蘇省農科院農經所朱方林所長,對盱眙開展的這項農村改革探索十分關注并多次前去調研和指導,他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提到“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農村土地資源改革,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同價入市改革、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改革,中央近年來多次提出號召,并在有關省市開展試點。
承包地和宅基地等農村土地是農民最大的資源和資產。隨著城鄉一體化加快發展,很多農民跳出“農門”向城市轉移,村莊“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據調查統計,全國鄉村農房空置率大概在15%左右,江蘇更高,平均達到35%左右,有的地區甚至超過50%。他算了一筆帳:江蘇鄉村人口2581萬人,鄉村人均居住面積55平方米,總面積14.2億平方米,按空置率35%測算,閑置農房面積近5億平方米,按30%建筑密度推算,農村閑置農房面積所占用的農村宅基地面積近248萬畝。
如何喚醒這筆長期“沉睡”的龐大資產,并將改革發展紅利釋放到鄉村振興建設中?朱方林介紹說,近十年來,江蘇在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改革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蘇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采取的“三集中三置換”做法,宿遷泗洪采取的“三集中”做法等,這幾年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模式,比如南京江寧湯山溫泉小鎮探索農房合作社,無錫惠山區和蘇州張家港市探索田園綜合體,將農村宅基地轉用于休閑農業和文化旅游。盱眙縣探索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試點,為經濟薄弱村找到了一條快速持久脫貧致富的有效路徑。他對記者透露說,所里即將啟動一個有關全省農村空置宅基地方面的調查和對策研究科研項目,課題完成后還將提交給省里供決策參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交匯點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