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號文件指出,啟動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日前,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又聯合下發《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推進種養結合、農牧結合、養殖場建設與農田建設有機結合。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在生豬養殖領域已經呼吁多年。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牧原公司)董事長秦英林表示,根據國內外經驗,養殖業要想可持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一條最佳的途徑。
自2004年提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到2006年開始探索,牧原公司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上,注重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構建了“養殖—沼肥—生態農業”為一體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養豬生產、環境保護、資源利用、高效種植的種養結合的現代農業良性循環。
行業變化適應養豬新業態
養豬業是我國的傳統和基礎產業,具有“豬糧安天下”的獨特作用。長期以來,我國養豬業一直以散養為主,規模養殖發展緩慢。直到進入21世紀,規模養殖才得以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家庭養殖戶逐漸退出,中小規模養殖者直接面臨新的沖擊。根據農業部統計,2015年有500萬戶中小規模養殖者退出養豬行業。
在秦英林看來,傳統養豬業是副業,是庭院經濟,“養豬行業,必須要轉型升級。”
作為集約化養殖規模居前列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牧原公司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特點和生豬養殖行業的規?;枨?,探索并堅持走出了“自育、自繁、自養、大規模、一體化”為特色的生豬養殖模式。
“種豬是源頭。”秦英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多年來,牧原公司堅持以鮮肉消費的終端市場需要為育種方向,建立了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和可追溯體系,實現了從場址選擇、原料采購、飼料加工到生豬飼養等環節的全程監控。
秦英林表示,公司一體化的養殖模式,全進全出、一對一轉欄等生產模式,為建立從種豬、仔豬、保育豬到育肥豬的可追溯體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生豬養殖的整個環節,秦英林認為環保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最大,環保也是養豬行業轉型的方向。“從我們公司來看,和分散農戶相比,環保投資占總投資的50%以上,而和國外同行業投資相比,這是正常水平的投資。”
隨著新《環境保護法》于2015年1月1日開始實施,各地強拆豬場事件頻發。
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陳瑤生認為,新環保法的嚴格實施,將督促養殖場加大環保投入,實現轉型升級,必將加快養殖業的洗牌速度。
“由于環境治理成本的上升以及疫病形勢的復雜化,生豬養殖業規模門檻越來越高,規模經濟的特征越來越明顯,中小生豬養殖戶退出加快。”陳瑤生判斷,2016年我國生豬產業規?;潭?、產業整合會進一步加強,生豬產業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變廢為寶帶動周邊農業發展
而在環保問題上,牧原公司有著自己的獨特模式。
秦英林介紹,在糞尿處理上,公司堅持“減量化生產、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生態化循環”的原則,以綜合利用為出發點,在各養殖場建設沼液工程配套設施,對養殖產生糞水進行固液分離,固體用于配套的有機肥加工廠生產有機肥。
“液體進行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用于做飯、供暖,沼液用于周邊農田及溫室大棚蔬菜基地、花卉基地、果木基地的施肥灌溉。”秦英林表示,公司在養殖場周邊鋪設農田管網,非施肥季節儲存于沼液儲存池,在施肥季節通過支農管網合理施用于農田。
秦英林以減量化生產為例,通過實施源頭節水和飼料管控,能做到上市一頭豬清水用量約1.6m3,液體糞污產量約0.774m3,平均每天液體糞污產生量為4l,液體糞污產生量僅為《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中干清糞最高允許排水量的1/3。
此外,牧原公司嚴格控制飼料中銅、鋅等微量物質,并利用微生態發酵技術,盡可能地提高飼料中各類物質的吸收利用率,降低糞便尿液中的排出量。
作為節能減排示范性企業,牧原公司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該模式將養殖廢棄物變廢為寶,不僅實現了環境的保護,還帶動了周邊農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高了資源的綜合利用,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秦英林告訴記者。
據牧原科研人員持續跟蹤調查,2015年未施用沼液的農田小麥畝均產687斤,施用沼液的小麥畝均產870斤,增幅21%。
“同時,我們對施肥土壤中重金屬變化和周邊地表水、地下水、作物品質進行持續監測,土壤重金屬含量變化不明顯。”秦英林說。
在歐美發達國家,養豬靠賣豬糞賺錢,而豬糞尿在中國的前景也一樣廣闊。目前,牧原公司有機肥外售每年盈利1000余萬元;沼液無償供應農戶,液態有機肥主要起到示范作用,也能與周邊群眾建立良好的關系。
如今,秦英林仍然沒有忘記河南省省長謝伏瞻的寄望:食品安全關乎企業信譽、品牌,更關乎百姓“餐桌”安全和身體健康,牧原要穩固食品安全管理,樹好行業標桿;畜牧行業是傳統產業,牧原要積極探索新思路,利用好資本市場和“互聯網+”等創新發展模式,謀求更大、更快的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