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社科院:農村勞動力剩余是主流而民工荒是特殊現象

[ 作者:章軻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4-07 錄入:吳玲香 ]

“民工荒”通常被認為中國處于“劉易斯拐點”階段的重要證據。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研究發現,農村勞動力剩余是主流,而民工荒只是局部特殊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46日在京發布《中西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處境與對策》(下稱《報告》)。《報告》稱,民工荒并不是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已轉移完畢的表現。

《報告》同時表示,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發展失調既有全國層面的制度政策因素,又有區域的特殊背景,而“三化”協調發展最終要表現在城鄉居民的個人行為上。

全球化威脅中西部農業

《報告》作者、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樊明表示,過去WTO體制雖強調全球貿易的自由化,但各成員仍保留著相當的市場空間限制了全球自由貿易。中國作為從開放中獲得巨大利益的國家,將來一定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化進程,如此將面臨更直接、更嚴峻的國際競爭,尤其是中西部地區。

樊明分析說,一方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等制度安排導致中國形成低效率的小農經濟。另一方面,受限于中西部廣大地區的農業條件,中西部難以實現基于大型農業機械的農業現代化,導致農產品生產成本比農業發達國家高。

“如果最終中國選擇開放農產品市場,將可能導致中西部大量農田退出谷物等大宗農產品的生產,大量農民就可能退出農業。”樊明說,中西部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如果全球化導致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集中涌入到城鎮,工業和城鎮能否接納這些農村剩余勞動力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這是未來中西部“三化”協調發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近來有觀點認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已離開農村。但2013年中國城鎮化率為53.7%,這就意味著還有近一半人口仍然留在農村。他們是誰?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根據2014年《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中西部仍有相當數量的勞動力留在農村,包括男性青壯年勞動力。《報告》稱,目前仍有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留在農村且從事農業生產,和年鑒數據基本一致。因此,目前農村還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

樊明所組織的多次調查發現,畝均勞動力從低到高,小麥和玉米的畝均產量基本不變,甚至下降。這意味著農村勞動力的邊際產出為0。“這是中國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最確鑿的證據之一。”樊明說,若要實現城鄉收入均等化,農業產出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應當等于農業勞動力與總勞動力的比值。2013年占全國勞動力33.6%的農業勞動力只生產出10.01%GDP。而在城鄉收入均等化的條件下,生產等量的GDP只需要10.01%的農業勞動力,這也說明農村仍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

《報告》認為,一方面,在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這是“劉易斯拐點”第一階段的特征;但另一方面,這些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意愿相當低,或只愿意就近打工,結果導致東南沿海的部分地區出現了民工荒。

農民面臨去與留兩個選擇

《報告》稱,在存在城鄉收入差距的條件下,農民面臨著在城鎮就業或繼續留在農村當農民兩個選擇。做出這兩個選擇的基本方法是成本-收益比較。

如果城鄉收入差距大,就意味著農民進城的收益大,農民就會更多地選擇到城鎮就業。美國、日本和韓國城鎮化率增長和城鄉收入比的關系顯示,城鄉收入差距越大則城鎮化率增長越快。中國也有著類似的經驗。《報告》稱,根據以上分析,只要城鄉收入差距繼續存在,城鎮化進程就不會終結。

《報告》說,如果農民選擇到城鎮就業,到哪里的城鎮就業也是一個問題。就中部農民而言,如果中部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就會吸引更多的農民到中部城鎮打工,進而提高中部的城鎮化率。

如果東部沿海城鎮居民平均工資高于中部,部分農民工就會選擇到東部沿海城鎮尋找就業機會,這將會降低中部的城鎮化率。

研究顯示,中部城鄉收入比對中部的城鎮化率增長有著顯著的正向作用,而東部與中部城鎮居民收入比則有一定的負向影響。

《報告》說,沿海三大區域的經濟優勢和打工距離共同主導著中西部農民工在沿海地區打工區域選擇。中西部三大區域農民工打工的首選都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這顯然與長江三角洲當下的經濟強勢有關。環渤海地區和珠江三角洲的選擇,就近原則體現較為明顯。中部六省自北向南農民工打工區域選擇的重心對應于沿海從北向南的三大經濟圈。

調查發現,西北省份的農民工多選擇環渤海地區,而西南省份農民工則多選擇珠江三角洲地區。因此,農民工到哪個區域打工是一個受經濟利益驅動的行為,而非政府力量。

《報告》說,隨著全球化不斷向前推進,特別是農產品市場全球一體化,由于中西部農業自然條件缺少國際比較優勢,成本較高,由此很多農民將會放棄農業,加入到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如何應對這一趨勢,是中西部實現“三化”協調發展必須重視的問題。

市場能有效配置農業資源

《報告》說,在中國一直強調政府對農業的干預,基本理由是農業的弱質性和外部性,而農業的弱質性強調,農業生產承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生產周期長且產品供給滯后,農業投資回報率較低。

“從根本上來說,任何一個產業不管具有什么特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都會獲得相應的市場回報。”《報告》認為,世界本無弱質產業。農業的外部性強調,農業具有生態環境、生活、經濟等功能。農業還具有相當的負外部性,如化肥和農藥使用引起的土壤和水污染、生態的破壞、土壤沙化鹽化等。

《報告》說,一般而言,如果一個市場是充分競爭的,那么政府的干預將是多余甚至有害的。農產品市場最為接近完全競爭市場,原因是農產品市場存在大量買者和賣者,產品的同質性較強,進入和退出壁壘較低,信息透明度較高,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前提。所以農產品市場能夠實現充分競爭。

調查顯示,農民能夠根據價格等利益信號調整生產經營,具備經濟人理性,是市場的良好參與者。因此,政府應減少對農業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對農業資源的配置作用。

“西方農業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主流模式具有普遍意義。”《報告》說,在世界范圍內的農業現代化運動中,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農業最為發達。土地私有制、家庭農場經營、規模農業、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 “如果一個國家或因制度偏好或因自然條件等因素沒有或不能選擇農業現代化的主流模式,就一定在一個或幾個方面存在問題。”《報告》舉例說,如日本、韓國選擇了小農經濟的模式,由于其效率較低,必然導致農產品成本高,從而價格高,又使得日本、韓國政府選擇高農業補貼和強農業貿易保護政策,現正日益受到挑戰,難以為繼。

《報告》稱,農業現代化道路也有國別選擇,成功的國家如以色列、荷蘭等,但選擇空間有限:非主流模式國家的農產品不會是谷物等大宗農產品,市場有限,不可能同時適用于太多的國家,尤其是農業大國。非主流模式國家的主流農產品的生產往往和特定的自然條件有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一財網2016-04-0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另类中文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无线码 |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第一精品视频观看 | 亚洲福利在线看国产精品 | 性色a∨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欧美无线码一区 中文字幕乱偷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