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投保的意識還不強,主要還是靠政府來動員才投保的,后來經過一次臺風,讓我損失嚴重,我感覺必須買保險。這幾年我一直在主動投保,去年我就全部投保了流轉的230公頃耕地。”吉林省德惠市大楊子農業合作社理事長郭清蓮的講述,代表了許多農戶的心聲。
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特別是當前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農業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質量安全風險不斷累加,迫切需要農業保險保駕護航。然而,由于起點低、底子薄,我國農業保險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存在保險深度比較低、保險產品單一、補貼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
在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下,農業保險應該如何進行調整轉變?
政策推動,技術創新,農業保險不斷“提標擴面”
“農村現在有了種糧保險,農民受災能夠得到應有的賠償。去年4月,我們鄉大面積遭受冰雹災害,大部分都得到了應有的保險理賠,收入并沒有下降。”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樓溝鄉東寨村范永東介紹說。范永東所見,從側面反映了我國農業保險建設取得的突出成就。
據了解,2015年,我國承保的主要農作物突破14.5億畝,占全國播種面積的59%,三大主糧作物平均承保覆蓋率超過70%,農業保險對穩定農業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的“穩定器”作用。尤為可喜的是,在實踐中,農業保險不再僅僅是一種風險補償,更突顯出主動防災減災,甚至是生產調節、擔保增信和社會管理等功能。可以說,農業保險的功能正在進一步拓展,已成為我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為了推動農業保險支農惠農力度,保險監管部門也積極創新監管模式。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指出,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業保險,農業保險面臨著最好的發展機遇期。下一步,要以“擴面、提標、增品”為核心,鞏固基本面、覆蓋全領域、穩步提標準,合力打造新時期農業保險升級版。
“保監會去年建立的創新項目評審機制大大激發了公司的創新動力,保證了公司的合規經營,證明了該機制的切實有效。”安信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石踐說。
農業保險取得的顯著成就,既靠政策推動,也靠技術創新。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海平表示:“通過建立種植業保險新技術應用體系,著力解決農業大面積災害中查勘難、定損難、時效慢難題,并以最便捷的方式進行查勘理賠,這在重大自然災害查勘核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障程度尚嫌不足,保險產品還需改善
“農戶保險意識低,賠償期望高,而且理念也存在一些偏差,再加上理賠標準、操作難度等原因,基層開展農作物保險還有很大難度。”廣西百色市一位保險公司經理向記者反映。
不止如此,山東省農業廳廳長王金寶指出:“當前不同險種、不同地區間保險簽約率很不平衡,再加上基層財政資金配套困難,參保比例比較低,政府也因此缺乏主動擴大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
“現在農業保險的條款看不懂,賠多賠少也基本上都是保險公司說了算。而且,現在農業保險只對玉米、水稻、大豆投保,建議進一步擴大到蔬菜、瓜果業、大棚等。”郭清蓮表達了上述愿望。
“像我這樣的種田大戶投入成本高,一旦出現較大災害,損失巨大。作為種糧大戶,現在每畝每季水稻生產直接投入約為850元,而按現有的保險政策失收后每畝僅賠付360元,保障程度還是太低了。”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種糧大戶丁巧云說,建議給大戶的保險采取“少繳少賠、多繳多賠”的方法,許多種田大戶都能接受繳納更多的保費來得到更高的保障。
對此,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系教授庹國柱認為,除了改善保險產品外,農業保險應實施差別化的財政補貼政策,逐步取消經濟欠發達縣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市、縣兩級財政配套;通過提高保險保障水平,適應新型經營主體高投入、高成本的要求。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郭生臣也認為,應該推動完善我國農業保險頂層設計,探索建立多層次的農業保險保障體系。在基本保險基礎上,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可自愿購買高保障的農險產品;對于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應盡快落實中央財政“獎補”政策。
借鑒國際經驗,完善風險分散機制
“農業生產易成災、易受災的自然特性,導致農業保險經營的高風險和高波動性;而且,長期、穩定、可持續是農業保險政策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分散風險、避免經營波動,是各國開展農業保險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指出。
從國際情況看,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據了解,美國、日本、西班牙等國均由國家成立專門機構依法對農業保險再保險進行支持。擁有全球最大農險市場的美國,自從1996年政府立法規定由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FCIC)提供穩定的再保險支持以來,大大增強了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和抗風險能力,使美國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和覆蓋面迅速提升。
借鑒國際經驗,2014年11月,中國農業保險再保險共同體(以下簡稱“農共體”)正式成立。“自中央財政對農業保險實施保費補貼以來,農業再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過6000億元,支付賠款超過150億元。”農共體成員大會主席降彩石告訴記者,目前農共體在為行業提供充足的再保險保障的同時,還在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保險產品、支持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等方面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在促進保險服務農業現代化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農共體管理機構總經理李立松認為,農共體的成立和運行就是結合國際經驗和我國實踐進行的機制創新。“今后必須確保農共體運作的獨立性和公正性,擴大再保險承保能力和保障范圍,從而發揮農共體在穩定農業保險體系中的基石作用。”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強調。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05-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