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農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這為可持續農業項目在現代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盡管中國面臨人口快速增長、資源匱乏、人均耕地資源少等困境,但中國仍在竭力維持其農業用地的生產力。
《四千年農夫: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中提到了很多中國獨創的傳統農業模式,并明確強調,維持數千年的土壤肥力的關鍵是實施了沒有外部投入物的“沒有廢棄物的農業”。
中國傳統農業通過將所有人畜糞便還田、用豆科作物作為綠肥、循環利用作物殘茬、堆肥、梯田、作物輪作、間作和使用豐富的作物品種來增加多樣性等措施以保持土壤肥力,防治病蟲害。這些技術與傳統的生態農業技術相結合,比如桑基魚塘和稻田養魚體系,使得這些體系在幾千年的集約化耕作條件下,土壤肥力和生態農業體系得以很好的維持。
1949年之前,中國農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的工業化背景下,傳統農業也開始向常規農業轉型。70年代到80年代,在政府的進一步努力下,通過農業機械化、植物育種以及農藥的投入使得生產力和國家農業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這些措施使得中國在用有限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然而,這也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與食品安全問題,如為增加灌溉面積造成的水資源過度開發,耕地休耕不足導致的土地過度開墾,以及為提高作物產量所導致的農業生產嚴重依賴化學品投入。常規農業生產的副作用不僅會影響到農業可持續發展,也會威脅到公共健康。
在中國有兩個可持續農業相關的主要概念—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這兩個概念都沒有明確的標準。中國生態農業始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由中國政府通過會議、宣傳和建立示范點來推動其發展。中國的生態農業將傳統的、生物的以及以有機為基礎的農業生產體系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同時體現了近幾十年對常規農業操作的替代。
中國生態農業的支持者試圖通過對生態學和系統概念的思考和應用,來改善農業生產體系,如采用立體種植、病蟲害生物防治以及推廣在家庭庭院種植蔬菜、水果和飼養牲畜等。在西方,生態農業強調降低外部輸入和回避使用農用化學品;而在中國,把獲得較高糧食產量放到第一位,允許一些外部能源和農用化學品的投入,同時還要考慮減少這些投入帶來的環境污染。這反映了中國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來保持較高的農業生產力以滿足眾多人口的需求。
循環農業主要關注的是再利用、減少和回收利用農業生產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根據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循環農業采用生態工程方法和環保技術來控制污染,減少農業廢棄物和環境污染物以實現農業生產體系的良性生態循環。
(本文參考《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化路徑》整理編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微信號/社會生態農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