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農產品低價,農資漲價,農業出路在哪里?現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層論壇或將給出答案
“2017年,農資價格將大漲,要不要冬儲?……”“環保重拳來襲、原材料漲價、運輸提價,農資生產成本上漲,必將帶動2017年農資價格上漲!”
這就是當下的聲音,農產品低價下農民種植積極性降低與農資生產成本上升,農資漲價形成了“對立著的矛盾”。
也就是說,農業的成本除了規模化種植能提高效率之外,農業生產資料成本是在上升的,而農產品的結構性過剩,必然帶來糧價的持續低迷。譬如主糧中玉米、大豆由于極高的庫存量,簡直成了沒娘要的孩子,而果樹區大宗農產品如蘋果、葡萄等的價格也不是很理想。
那么,農業種植的出路在哪里?
把農產品銷售出去就是重大民生
把農產品銷售出去,是促進農民增收、改善民生福祉的基本前提。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其中最大的障礙和短板,就是農民收入的穩步提升。當前,農民增收的渠道雖然不斷增多,但農業生產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生產出來后,只有銷售出去才能實現價值,農民才能增收。
如果賣不出去,生產越多,損失越大。因此,抓好農產品銷售,確保農民勞動有收獲、付出有回報、生產有效益,是農業供側結構性改革的責任。
把農產品銷售出去,是發展現代農業、夯實民生基礎的有效途徑。對絕大多數農民來說,只有依托農業做文章,改善生活、增加收入才有希望和保障。但是,農業本質上還是弱質產業,特別是傳統農業,在銷售價格下降和生產成本抬升的雙重擠壓下,比較效益低,利潤空間小。要破除這些難題,必須加快農業轉型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重點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根據市場需求來提供有效供給。
銷售一頭連著供給,一頭連著需求,正好是從供需兩端發力,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農業的最好突破口和著力點。只要緊緊抓住這一關鍵環節,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結構性改革,農業同樣能夠成為大有可為的高效產業、現代產業、綠色產業,為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提供堅實平臺和保障。
把農產品銷售出去,是培育市場主體、拓展民生渠道的重要抓手。拓展民生渠道、發展現代農業,不僅需要專業的、有實力的生產主體、管理主體、加工主體,尤其需要能無縫對接市場的銷售主體。從總體來看,當前農業主體多數集中在生產領域,真正上規模、有實力、專業化的銷售主體還比較少,以致農業發展的市場活力不足。引進和培育各類市場主體集聚到農業特別是農產品銷售領域中來,帶動形成新一輪農業投資熱點和消費熱潮,這是一項必要而且緊迫的工作。
農民難以承擔生產者、管理者、銷售者三重責任
在傳統農業中,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管理者,還是銷售者。隨著農業逐步邁向現代農業,農業的生產、管理、銷售都深度融入市場,進入專業化分工的新階段,而大多數農民群眾受生產方式、自身素質以及現階段以生產為主導的支農政策等方面的制約,僅靠一己之力無法承擔這“三者合一”的責任。
最直接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以中老年人為主體的農戶對農產品的面積、產量、價格等信息缺乏準確了解分析,從而導致對接市場脫節,在生產上往往帶有盲目性,在銷售上又過于依賴商販上門收購,由商販掌握定價權。與此同時,現階段農產品信息采集、統計、發布、監測、預警的公共信息服務機制還不健全,網絡上造謠、投機、炒作現象時有發生,往往造成市場需求非正常緊縮,農民深受其害。
最主要的障礙是流通不順暢。大多數農產品具有季節性、周期性、生鮮易腐性等特點,對采收、貯藏、運輸的要求都比較高。然而多數農業主體沒有自己的冷鏈、倉儲設備,很多地方也沒有形成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的流通服務網絡,導致農產品“存不住”。再加上受農村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影響,農產品往往因運輸成本居高不下“運不出”。另外,有的地方農產品專業市場少、農超對接門檻較高,也出現了農產品“進不去”的問題。
最根本的制約是產業化程度不高。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傳統“小生產”方式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以郴州為例,全市農村土地流轉僅占耕地總面積30%,制約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標準化、組織化生產。農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多數還停留在賣原產品的水平,附加值不高。
供給側結構改革要深入農業領域,就要調整農業結構以提高農產品供給的有效性,增強農業資源在市場中的配置,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破解中國農業發展困境。
2017年2月5日,國家發布了2017年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為緊跟國家政策步伐,大茶網3月份將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鄭州、廣東廣州三地舉辦“2017現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層論壇。論壇將就現代農業如何改革供給體系,如何通過互聯網+,提升消費者體驗感,推進農業供應鏈的改革,促進農業企業轉型等話題進行深層次剖析與講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茶網(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