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追尋共同家園的鄉愁大美

[ 作者:農民日報編輯部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3-01 錄入:吳玲香 ]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習近平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出自《呂氏春秋》的樸素句子,記載著我國先人對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感悟。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鏈上,黃土黑地紅壤都印刻著淳樸敦厚的氣質,藍天綠水青山都延續著生生不息的希望。華夏文明數千年綿延不絕,正是因為,我們一直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新世紀之交,改革開放的中國,加快了追逐世界的腳步,進入經濟社會高速增長期、快速變革期。但發展的同時,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加重也不斷激起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呼喚。

發達的工業文明、城市文明,必須厚植于鄉村文明和綠色國土的底板之上。綠色生態才是核心競爭力,才是長期可持續潛力。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應該貫穿綠色生態可持續的主線,應該是鋪滿綠色的小康路。

只有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認定這個選擇,中央已經下定決心;踐行這一理念,各方正在付諸行動。

加減運算中,落實綠色生產目標。農業生產要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用行動厚植綠色中國的三農土壤。

今年25日,新世紀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字里行間尤其醒目。文件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在于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悠悠萬事,吃飯為最。古老中國在有限的土地上,養活螺旋上升、不斷增加的人口,實在是一張很難下筆的考卷。直到新中國成立60多年后的今天,這個難題才被徹底解決。

正是通過共產黨人的努力,才帶領人民把飯碗牢牢地端在了中國人自己手里,也正是在今天,我們才有底氣提出更高的追求: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健康,還要有潔凈的空氣和水,要有藍天白云,要有美好的家園和環境。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既要繼續做好生產的加法,又做好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損害的減法

河南鄭州有個農民出身的土專家黨永富,幾十年立志于通過科技手段改良土壤,把農藥、化肥、農膜等不合理使用帶來的污染降到最低。他提出減農資、減成本、減污染和增產量、增品質、增收入的三減三增目標,主攻有機水溶肥、除草安全添加劑等技術,使上千萬畝患病田受益。

大批的農業科技專家、土壤醫生,長年累月在鄉村奔走,把一噴三防、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機械植保、生物綠色防控、農膜降解回收、種養結合、休耕輪作等等技術,一項項落實到田間地頭,合力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軌。

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徹底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的目標。而在去年,以實施一控兩減三基本為重點舉措,全國化肥使用量首次接近零增長,一些地方甚至實現負增長。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面積近16億畝,機械施肥面積超過8億畝,有機肥施用面積3.8億畝次,綠肥種植面積約4800萬畝。

全國農藥施用量則繼續保持零增長,其中三大糧食作物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達到14億畝次;糧食、蔬菜、果樹、茶葉等作物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超過5億畝;秸稈還田面積8億多畝,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8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60%

從凝聚共識到付諸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近一兩年來,全國各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結構轉型、方式轉變的步伐,驟然加快。

北京市已連續10年實行有機肥補貼政策,近年又加大補貼力度,促進畜禽糞便和作物秸稈還田利用,全市耕地化肥施用量平均降低30%以上,土壤肥力綜合指數明顯提升。

黑龍江省大力推動農產品由中低端的普通產品向中高端的綠色、有機產品發展。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到7400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50%

吉林省將原有高產創建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優化升級為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改萬畝片創建為選擇11個縣開展整建制創建,由高產指標提升為既要創高產,又要見高效,更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要求。

今年28日,新版《農藥管理條例》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監管更加嚴格,懲罰更加嚴厲,責任更加明確,手段更加有力。近日,財政部、農業部聯合印發《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

農業要增效,農民要增收,農村要增綠。農業生產轉方式、調結構,既是市場導向、效益導向,更要遵循生態導向、綠色導向,路徑越走越清晰。

進退選擇間,堅持綠色發展路徑。只有認真擺正飯碗與生態的關系,方能進退有度,進退自如。

農村廣闊的天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向,需要在進退之間重新作出抉擇。要擺正飯碗與生態的關系,努力還舊賬,不再添新債,把該退的堅決退下來,把超載的果斷減下來。

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目的就是盡快遏止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筑牢綠色發展的底線。具體來說,要推動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繼續加大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力度,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2016531日,國務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一經發布,立即引發輿論熱議:被稱為是史上最嚴厲的土十條,包括了監測、評估、風險防控、治理試點等內容。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出臺,提出守住耕地的兩條底線,一是18.65億畝耕地數量的紅線;二是耕地質量的紅線,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努力達到藏糧于地的要求。

東北4省區,已在17個縣市集成推廣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山東省將投入近百億元,防治約2.2萬平方公里面積的水土流失;西北三江源國家公園保護區,建立科學、普惠的生態保護新模式試點,園區總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河北省實施調整種植結構和農藝節水項目,每年實現地下水壓采數億立方米。

去冬以來,在湖南省洞庭湖區及千湖之省湖北,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拆圍清湖行動

湖北省提出,今年4月底前將洪湖、梁子湖、長湖、斧頭湖等養殖圍網全部拆除,徹底退漁還湖;在未來兩年內,恢復庫容超10萬立方米的湖泊16個。

湖南岳陽市華容縣幸福鄉的漁民劉洋,同時也是一名環保志愿者,家就住在洞庭湖畔。他依然記得10年前的洞庭湖:湖面一眼望不到邊,在湖里行船,有時候會遇到江豚在船后面跳舞;候鳥在冬季歸來,圍著船飛來飛去。”“那些圍網,是我們漁民的牢,也是洞庭湖生靈的牢。劉洋希望,通過清湖行動,讓那些鳥飛回來。

隨著河長制、湖長制在全國的推行,相信包括連接長江流域的湖泊、河流在內,全國所有大河大湖會有明確的責任人,會更加認真負起責任。

2016年國家宏觀經濟層面的核心任務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體現了在經濟社會的新常態下,注重質量效益與綠色生態的導向。

得失權衡上,追求綠色生活夢想。建設美好家園,最不能丟失中華民族的鄉土之魂,要用綠色鋪滿鄉村路、鋪滿全國人民的小康路。

人類選擇農耕生活方式,才有了家園與故鄉。農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農耕文明是一切文明的母體。當留住鄉愁這樣詩意的文字被寫進中央文件時,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共鳴。美麗鄉村,不僅是農民繁衍生息的腳下熱土,也是城市人寄托鄉愁的精神園地。

唐代詩人王維《山居秋暝》中描寫的景狀: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來令人向往。

著名作家路遙曾談到兒時的鄉居生活,最愛看父親種南瓜,每到秋天,從地頭任何角度看過去,一行一行地長滿了瓜,很美。這種審美情趣中,飽含著對家鄉、對故土深深的情感。

在工業化、城市化浪潮沖擊下,越來越多的農業人口選擇離開故土進城務工,匯入現代文明的大潮。一些傳統村落常年人走室空,村頭的池塘干涸了,門前的老槐樹倒了,老舊的農舍斑駁了。

應該說,部分村落的消失不可避免。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道路上,歷來有得有失。然而,現代化的腳步越是加快,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情懷越是濃厚。無論怎樣權衡得失,老樹清流般鄉愁滋味、鄉土之魂,最不能丟失。

河北省井陘縣冶里村有兩位老農,雙目失明的賈海霞和雙臂截肢的賈文其。從2002年起,他們靠一雙眼睛和一雙臂膀,走田埂、跨溝渠、行獨木橋,合力拓荒,連續14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協力植樹上萬株,硬是在潺潺婉轉的冶河岸邊,增添一大抹綠色。賈海霞沒有高大上的想法,就是覺著村邊的河灘荒了太可惜

追求綠色生活夢想,建設美好幸福家園,首先要立足三農,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拉長產業鏈,拓展農業養護水土、觀光體驗、休閑旅游等多種功能。全國許多鄉村,讓傳統產業變綠、新興產業增綠、特色產業添綠,展現出美輪美奐的靚麗;一些原本相對貧困地區的農戶,把賣山貨賣生態”“賣山頭結合起來,把美麗環境、美麗經濟、美好生活三美融合起來,美了自己也美了別人。

兩山理論發源地浙江省安吉縣,名出《詩經》安且吉兮之意。1886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層巒疊嶂、翠竹綿延,被譽為氣凈、水凈、土凈的三凈之地,植被覆蓋率75%。作為全國第一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累計建成中國美麗鄉村”179個村,形成竹業、茶業和椅業三大農業特色及加工產業,農民的年人均收入增長率遠遠高于城市居民。

江西省提出生態、設施、休閑、智慧四型農業發展要求,全省爭先創新實踐。在中國最美鄉村、世界最大文化生態公園婺源縣,賞農村美景,品民俗風情,吃鄉村土菜,住農家小院,恰恰成為現代城市人追求的時尚。2015年接待游客152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76億元;觀賞油菜花高峰期的3月,游客突破450萬人次。

四川省高度重視特色小鎮發展,近3年來每年選擇100個小城鎮重點培育。提出統籌城市與小城鎮規劃布局,突出小城鎮文化底蘊、民族風情、自然風光和產業特色,注入鮮活的發展活力。

未來的綠色生活與美好家園,必將是在傳承農耕文明的基礎上,一種更高層次的城鄉互融。

古人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綠洲變沙漠、沙漠變綠洲。滄海桑田的巨變提醒人們,發展要適度,開發須謹慎,哪怕放慢一點腳步,即便犧牲一點眼前利益,也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也要選擇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03-0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手机 | 中文字幕手机在线视频不卡 | 性色开放主播在线直播 | 在线视频亚洲激情 | 日本男女无遮羞羞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动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