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鄧秀新:發展農業產業有鐵三角定律

[ 作者:鄧秀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28 錄入:王惠敏 ]

今年全國兩會,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提了關于精準扶貧的議案。華中農大有學生參與了國家扶貧驗收,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這也是學校的調研成果。鄧秀新把他們召集起來了解詳情,做了調研,并形成議案提交。

作為我國唯一的“柑橘院士”,鄧秀新帶領華中農業大學科研團隊指導江西贛南臍橙種植,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產業。在他看來,我國水果為代表的園藝業近年取得長足發展,園藝業在鄉村脫貧致富中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

作為一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掌舵人,他帶領華中農業大學引進師資,在教學科研上大步前行。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他積極為國家發展進步提供智力支持。

近日,南都記者專訪了鄧秀新。

希望水果種業趕上發達國家

南都:柑橘、蘋果為代表的水果已成為重要消費品,作為柑橘專家,可否介紹當前我國水果業發展現狀?

鄧秀新:改革開放后,水果業較早地走向了市場化。上世紀80年代計劃經濟全面放開時,農產品中首先放開的就是園藝作物。現在來看,園藝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大家能感受到水果的多樣化,琳瑯滿目的水果大部分都是自己生產的。第二,市場供應非常均衡,一年四季都有各種水果。而且,我們有幾大水果在國際上產量都排第一,特別是柑橘、蘋果,我國柑橘產量占世界產量的約三分之一,蘋果占約60%。第三,生產規模化、區域化,我國水果已逐步向優勢區域集中,比如蘋果主要在渤海灣、黃土高原,柑橘主要在南方山區。

第四,科技支撐促進水果業發展,比如南方柑橘。從苗木到生產包裝,技術都有大的進步,產業鏈在延伸。另外,這幾年我們品種良種化非常快,盡管我們使用了一些國外品種,但我們自己的水果品種也在大幅上升。可以看到,近年來我國水果進口在增加,出口也在增加。一年進口約400多萬噸,出口500余萬噸。現在,水果進口量占整個供給的量不到3%。進口的水果主要是香蕉、龍眼和紅龍果等。近年,從南半球一些國家的水果進口量增長較快,比如智利櫻桃,南非柑橘等。

現在水果已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需求越來越大。正因如此,水果在鄉村振興、農民脫貧致富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一些貧困山區、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基本上是依賴果樹產業,比如陜西延安、江西贛州、湖北三峽庫區等等,都是靠水果脫貧致富。

南都:更好地發展我國水果產業,你有怎樣的思考和建議?

鄧秀新:低成本、高品質、可持續,是我國水果業的生產目標。現在水果已經處于供需平衡、略有過剩的狀態。水果生產結構需要優化,質優價廉、食用安全、對生產環境可持續是優化目標,也是競爭力的核心。從水果布局來講,有幾個宏觀上的思考,首先是要做到適地適栽,比如黃土高原就是蘋果,江西贛南就是臍橙,別的地方就沒它好,科學家要做好優勢區域規劃。

第二,從水果發展趨勢來說,要求是新鮮、口感好、營養好。

第三,現在不需要大量儲存了,就要通過適地適栽,結合品種選優,結合栽培技術,讓水果在成熟期均衡上市,這是最終目標。要實現全年供應,有的樹種可以,有的就不行,比如柑橘在低緯度分布比較廣,可以實現全年鮮果供應。但對于北方的蘋果,還是靠貯藏技術。在這基礎上,做到不打農藥或少打農藥,讓老百姓吃得放心,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第四,未來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技術培育更多品種,現在我們還有不少品種從海外引進。日本有個統計,比如蘋果、梨、柑橘、桃子等常見的七八種果樹,培育一個品種平均要24.5年。我國育種起步比較晚,中間還有不連續的問題,有效育種時間不長。因此,我們希望在水果種業方面趕上發達國家,自己的品種能夠更多一些。可以看到,近十年來,我國水果基礎研究發展得非常快。

供需平衡、稍有短缺利于園藝業發展

南都:近年來,隨著園藝業發展,我國逐步成為水果、蔬菜生產消費大國,當前園藝業在我國種植業中占有怎樣的地位?

鄧秀新:糧食是戰略性物資,這是飯碗問題,國家非常重視。但從生產產值來說,園藝產品產值占到了種植業的一半左右,包括蔬菜、水果、茶葉、花卉等園藝產品。特別是沿海發達省市,園藝產品產值,有的省份占到70%。過去人們認為園藝業是副業、副產品,因此投資、研究很少。近十年來,大家認識到了園藝業的重要性,國家的政策資金投入、科學研究投入都在增加。

鄧秀新是我國唯一的“柑橘院士”。

南都:當前我國對園藝業的重視程度、支持力度如何?

鄧秀新:從2007年開始,國家啟動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對50種農產品進行全產業鏈技術研發支持,水果方面有7個產業技術體系進入了國家支持行列,這也是建國以來比較系統的制度性資金支持。

另外,在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方面,每年也確保了一定資金支持園藝產品。在最近的國家科技改革中,即將啟動的重點研發計劃,也對果樹,茶葉、熱帶作物等經濟作物進行支持。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園藝作物研究體制有很大不同,比如美國、澳大利亞都是合作社生產,除了政府給予支持,還有產業的直接支持,產品銷售后還會拿出錢形成基金,來支持產業研究。而我國科研主要依賴政府投入。

南都:在你看來,新時期,如何才能更好發展園藝業?

鄧秀新:園藝業定位和大作物不同,在膳食結構里,園藝產品不是解決吃飽的問題,而是吃好、吃健康的問題。從科學角度講,它提供的是次生代謝物,比如維生素類、膳食纖維。

宏觀上講,糧油在人的膳食結構布局不一樣,園藝產品保證供需基本平衡就可以了,一定的短缺更有利于市場,有利于農民的銷售,有利于激活人們改進生產技術。園藝產品都是在貧困地區,過度生產浪費了資源,市場也不好,還會導致貧困地區返貧。供需平衡,稍有短缺,可以保證老百姓穩定收入,對園藝產業發展不是壞事。

另外,所有的園藝產品都有布局問題。水果布局半徑可以大一點,但蔬菜布局需要有效半徑,要根據人群和城市布局規劃蔬菜生產基地。

縣委書記吆喝農產品,說明缺少企業家參與

南都: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在你看來,當前我國鄉村振興主要面臨哪些問題?

鄧秀新:過去鄉村比較落后,生態環境脆弱,生存資源不夠;也有一些地區過去比較發達,隨著大量勞動力進城,一些村落就荒廢了,形成了“空心村”。農村脫貧只是鄉村振興的一部分,還要把農村變成安居樂業的地方,變成吸引人回去的地方。

鄉村振興要分類實施,有些地方是解決脫貧問題;有些地方是解決吸引年輕人回去的問題,是發展產業的問題;有的地方無法發展產業,就需要政府兜底。

鄉村振興最難的是發展產業,產業興旺是基礎,有了產業興旺,才能有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發展現代鄉村產業,一個是發展鄉村旅游,這就需要自然景觀,需要文化遺產等吸引游客。第二,當地有特殊的農業資源也可以,比如湖北來鳳的生姜,三峽庫區的夏橙。一個地方有特殊的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可生產一些特殊的農產品,具有特殊性、唯一性,這種發展相對較好。第三是創新,利用當地資源,與科技人員結合起來,比如在湖北恩施建始縣,我們幫他們利用山洞里流出來的涼水養三文魚,這就是利用我們的科學技術,和當地的資源結合,開發產業。第四,可以利用現代科技的銷售渠道,比如利用互聯網電商技術,解決過去鄉村偏僻的問題。每個地方情況不一樣,不能用一種模式解決所有問題。

南都:在華中農大支持下,以臍橙為主的柑橘產業,帶動了江西贛南地區鄉村發展。在你看來,贛南地區的發展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鄧秀新:現在很多地方都談農業產業發展,通過這幾年實踐,我們可以總結為“三個家”的結合,也就是要發展一個區域的農產品品牌,需要這三方面的力量結合。

第一是政府的支持,即政治家的力量,農業資源的整合。比如土地流轉、道路構建、電網增設、水利工程,必須政府出面,領導重視。包括病蟲害的區域控制,也需要政府組織。任何一個地方,如果政府不支持,農業產業化基本上做不起來。

第二個是科學家的力量。過去很多地方政府官員很有激情發展產業,但效果不好,原因就是沒充分尊重科學規律,這個地方適合干什么,需要科學家的指導。

第三方面是企業家的力量。生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誰去賣,如何把它賣掉。過去有些地方產業發展起來了,產品賣不出去,縣委書記去吆喝賣這賣那,說明工商資本沒進去,缺少企業家參與。今天的贛南臍橙不需要官員去吆喝了,就是因為有大量企業家參與進來了。我們在贛南二十幾年的實踐,我把這稱為發展農業產業的“鐵三角”定律,違背了這條定律,任何地方做現代品牌的農業產業,都難以做起來。

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

南都:華中農大入選了“雙一流”高校,將如何提高學校教學、科研水平?

鄧秀新:在整個人才培養的社會分工中,我們的人才以涉農為主,圍繞食物生產到消費,從田間到餐桌,甚至到健康,全鏈條開展。據統計,圍繞食物鏈條的產值,約占整個國民經濟的四分之一。只要活著就得吃農產品,就需要人生產農產品。我們培養的人才,主要是為這一產業鏈提供技術和管理。對于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來說,我們圍繞農業這條線培養各種人才,是國家的戰略需求,農業是個不朽的行業。

培養人才很重要的是質量。對一個大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有基本職業素質。我們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基本人文素質和創新創造能力,然后賦予他職業的、專業的知識,讓他為國家建設服務。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實踐課,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我們非常有優勢。我們學校面積大,農科基礎設施非常好,校內有2000多畝各種農業用地,專門種植花、果、茶等,其中有200多畝果園,幾百畝油菜、水稻、棉花、玉米等,學生能在里面真正開展實戰性學習。

鄧秀新為學生講解柑橘生長習性。華中農業大學供圖

我們學校一直強調,我們的專業要服務于社會,學校教學與產業相結合,每年假期都把學生拉出去,到實踐中去,讓他們看看真正的產業是什么樣,讓他們得到體驗和能力的提升。近年來,我們鼓勵學生到海外游學、交流。在培養過程中,除了學習知識外,讓學生對國情、民情有正確認識也很重要,可以增加他的責任感。從這些年的用人單位反饋看,我校學生一個顯著特點是動手能力強,均反映學生吃苦耐勞,而且,把個人利益看得較淡。

南都:以武漢大學為代表的高校近期不斷發力引進高水平人才,華中農大將從哪些方面著手引才?

鄧秀新:一所學校要辦好,除了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養的質量得到社會認同外,很重要的是提升師資水平。正因為這樣,過去五年我們引進了400名教師,其中有一批從海內外學成、直接當教授的年青學者。我們有個“南湖青年國際科學家論壇”,這幾年,以這個平臺吸引了一批人才,我們也在實施“獅山碩彥計劃”,著重鼓勵和激勵已入職的教師發展。人才引進方面,在武漢地區我們排在前列。

還有一個數字,在我校讀博的外國留學生數量,在全國高校中排在前五名,這體現對我們水平的認可。我們學校的留學生人數不算多,500多人,但70%以上是讀博士學位的。在武漢地區,我們算是高的。

無序挖人不是“雙一流”建設的目標

南都:目前我國教育資源還不均衡,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留不住人才,不少西部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流往經濟發達地區。對于這一現象,你有怎樣的思考?

鄧秀新:這對于我們來說,有時候也很痛苦,我們的老師也有被東部高校或同城高校挖走的。我們也到處找人,到海外去找,到別的地方去找。但是理性來看,引進海外人才是對的,從海外挖人才是增加國家的人才數,是增量。

國內高校相互之間一定比例的人才流動是正常的,不流動就是一潭死水,但是無序的、有錢就任性的挖人,這不是“雙一流”建設的目標。我們“雙一流”高校建設追求的目標,還是通過教學改革、培養方案改革,包括激活教師積極性的改革,以及通過國際合作等,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隊伍的質量,建設成世界一流學科,最終進入世界一流高校行列。

而不是給學校一點錢,就去挖別的高校人才,拆東墻補西墻。還是那個人,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產出或者對國家貢獻還是那么大,但國家花出去更多的錢,這是財政的無效投入。更有甚者,到了新單位發揮的作用更小了,或加劇了區域的不平衡衡,短板更短,整體效益下降,則是負效益。

南都:是否有破解這一難題的好辦法?

鄧秀新:最近,高校“雙一流”建設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和新增博士點名單公布后,出現了挖人大戰。中西部學校、相對較弱的高校和學科倍感壓力,應該說中西部地區更需要人才。

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我們要重視,同時還要靠國家對中西部更多的關注。靠政策壓制,只是消極辦法,是堵的辦法。疏的辦法是怎樣讓中西部高校吸引人才,增加投入,改善條件,讓中西部高校教師感受到和在東部地區工作差不多。有待遇的、也有研究條件方面的,以及生活環境方面的,縮小中西部與東部的差距,才是治本的辦法。

科研評價體系改革永遠在路上

南都:近年來存在“海歸”、本土科研人員待遇不均衡的問題,不少本土博士被迫到國外“鍍金”,對于這一現象你有怎樣的思考?

鄧秀新:這個問題很多高校都經歷過,有的高校處理得比較好,有的高校還沒有積累好的經驗,但這個事情攤在桌子上說清楚,還是能形成共識的。

我們現在從海外引進的都是年薪制。第一期聘五年,五年后再和其他教授同臺競技。因此,我們和教職工說清楚了,人家剛來,白手起家,不像我們在國內比較熟,有的還是本校一個團隊留下來的,比較容易發展。他們來了是一張白紙,家庭和事業都是一張白紙來寫。這種背景下,大家要理解。對引進的人才多給予一些待遇,對他壓力也很大。如果五年考核不達標,他要拍屁股走人,責任和權利是對等的。當然,是五年為期還是永久性,有些學校在這方面問題上沒處理好。

鄧秀新走進即將豐收的稻田。華中農業大學供圖

海歸人才不同,有的是做基礎研究,有的是做應用研究。對每個學校的管理者來講,一定要注意利益之間的平衡。國家提倡不同學科評價尺子不一樣,這就是我們要做的改革。從海外回來的有兩部分人員,一部分做技術的進了企業,馬上產生了新產品,產生了利潤,進到大學、研究所的更多是偏向理論研究,這是很新的東西。有的人鉆空子,說我們的“饅頭”到外面轉一圈,鍍一層“黃油”回來,你要是真的能抹出來也可以,我們不能消極的看這個問題,所以各校啟動了師資隊伍教學計劃,達到一定水平,待遇也相應提高。

實際上在人才引進過程中,有“女婿”和“兒子”的矛盾,也有學生和老師的矛盾,學生出去干得很好,回來后比老師工資還高,這些矛盾都需要學校智慧處理。

南都:對于我國科研評價體系的調整,你有怎樣的建議?

鄧秀新:對科研體系的評價,就是對知識分子的評價,世界上沒有非常好的答案,都是在探索中,永遠在路上。過去中國有句古話叫“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正因為這樣,只能說努力讓評價體系更合理一點,這是永遠在路上的事情。

我們通過改革,設計更加合理的制度。比如我們學校有的教師注重寫論文,有的就不注重寫論文,而是去選育品種,這沒辦法去比,但我們都要認可他們的價值,他們的價值都是對社會的貢獻。發表了重要論文是對人類的貢獻,選育出了好品種,老百姓掙錢了,社會財富增加了,具有現實意義。還有注重教學的,他們教的非常好,把知識傳播了,也是有貢獻的,所以評價永遠在路上。(采寫:南都記者 吳銘)

作者系柑橘院士、華中農大校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都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色区奇米97 |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免费的网站全黄 |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 午夜热门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