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整體性的戰略部署,具有很強的宏觀指導性,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中,需要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他山之石可以借鑒,但不可以照搬,找準定位、優化路徑,可以從其發展軌跡中尋找城市發展的規律,進而探索出適合中國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策略。
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為圓心,可將我國鄉村劃分為城郊鄉村、城市間鄉村與偏遠鄉村三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鄉村有著不同的特點,也有著不同的訴求和發展策略。
城市群視角下的鄉村分化
城郊鄉村主要是指大城市郊區的鄉村。初看此類鄉村靠近資源中心,應該比較容易接受大城市的輻射,具有強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實則不然,“大樹底下不長草”可以視為對此類鄉村的另一類描述。
對于許多大城市的郊區來說,不是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是發展空間被束縛了。在城市進行規劃時,會對整個區域范圍進行規劃,將鄉村也納入了城市的范圍。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資源優先向中心城區集中,而忽視了郊區的需求,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在土地指標方面。對于整個城市范圍來說,既要有商住房、公共設施的建設用地,還要有生態涵養、水源保護和糧食生產的土地,并且都有紅線要求,不能輕易突破。中心城區都是連片開發,沒有多少空間,將保持綠地的責任都交給了郊區。所以,在土地用途管制約束下,大城市的中心地段非常繁華,而郊區必須種菜種瓜。許多大城市的郊區鄉村,沒有發展的空間,也沒有發展的資源,只能依靠政府的轉移支付。它們靠近大城市,反而沒有發展。
城市間鄉村主要是指那些分布在幾個城市之間的鄉村,它們由于離中心的距離比較遠,反而擁有更強的活力。距離城市中心比較遠,城市的區域規劃不會將它們納入進去。而所在的縣域經濟吸納能力有限,對它們的影響不是很大。所以,此類鄉村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年代,鄉鎮企業呈全面開花之勢,基本上每個鄉鎮都沒有落下,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此基礎上,還形成了特色鎮,實力超過縣政府所在地城關鎮的強鎮有很多。即便有的城關鎮實力比較強,但它不會將周邊的鎮都吸納進來,總有幾個鎮發展起來。況且,這些鎮的發展也不是僅集中在鎮區范圍內,而是分布在各個村,這也就造成了整個的鄉村范圍內差異比較小,每個鎮、村都有相應的經濟實力。
偏遠鄉村則是距離城市比較遠的農村,這部分鄉村的發展潛力比較小,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離開,留守人員較多是其面臨的最大問題。這類農村由于離城市中心比較遠,所受輻射有限,基本上沒有發展起來。
不同類型鄉村振興的目標與策略
與城市中心的距離決定了鄉村的特點,也影響了它們發展的目標與振興的路徑。對于大城市的郊區農村來說,要實現三個目標:一是進行公共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全覆蓋,逐漸縮小與中心城區的差距。郊區農村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用途管理,不是不想發展,而是為了服務更大的目標不能發展。所以,在這個方面需要中心城區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二是為城市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供應,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由于靠近城市,郊區承擔著新鮮蔬菜、水果的供應任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郊區農業加大科技投入,嚴格管理規范,生產符合要求的食品。三是加大以郊野公園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為市民提供休閑旅游的好去處。郊區不只是食品的提供地,還是鄉村文化、生態旅游的目的地。這就需要對郊區的生態有總體性的考慮,在適當的區域加大建設郊野公園的力度。郊野公園是包含基本農田、生態片林、水系濕地、自然村落、歷史風貌等以生態人文資源為基礎的復合型體系,可以滿足多方面的需求。
所以,對于大城市的郊區鄉村來說,一是要加強規劃引領。郊區不再是為了城區發展的功能承載轉移區,而是功能合理分工區。郊區不是發展的后備,而是為了發展承擔著某項功能,要進行統一的規劃,而不是不規劃,或者晚規劃。二是要盤活郊區的各類要素、資源。由于靠近城市,郊區的產品高度的商品化,流動的速率也非常快。這就要求對郊區的要素制度進行改革,為其快速流動提供便利,保護各方的合法權益。三是要加大人才的引進和儲備力度。由于與中心城市的巨大反差,大城市郊區人才流失非常嚴重,在發展新型農業、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要大力引進人才、儲備人才,讓更多的創新型人才進入鄉村、留在鄉村。
對于城市間農村來說,所要實現的目標是保持鄉村的活力,促進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這就要求:第一,為耕種提供便利的條件。當前,這類地區還有許多的農戶在種田,依靠農業作為自己的收入來源,種田的面積也比較大,有人將他們稱之為“中堅農民”。他們既可以種田,保持農業的穩定性,也積極參與村莊治理,保持鄉村的秩序。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是保持農業、農村穩定的重要舉措。第二,為外來人員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促進社會融合。此類地區的鄉村不完全是農村,還有許多的工商業,也有大量的外來人口。外來人口可能要在此定居或者長期在這里生活,這就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建設友好型、宜居型鄉村。第三,提高農民的綜合性收入。由于這個地區既保持著農業,也有發達的工商業,擁有廣泛的市場機會,可以采取多項措施,整體提高農民的收入,讓他們在發展中獲得更多的實惠,不會因為收入問題而離開鄉村。
對于偏遠型地區的農村來說,則要堅持底線原則,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穩定的大后方。這類地區不應以發展的目標來進行要求,它們不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也是在積累財富。所以,這類地區的要求是:第一,照顧好留守人員的生活。比如,可以不斷完善老年人協會、為老服務點、鄉村醫療點等建設,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讓他們在農村安度晚年,讓子女安心在外打工。第二,有序推進農村產權改革。產權改革是以農民為核心,目標是他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在此條件下,要保障他們能夠隨時回到農村去,以應對城鎮化所帶來的風險。第三,適當地進行村莊合并。對于部分地區來說,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村莊消失是不可逆的歷程。對于有些村莊,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可以對其進行歸并,鼓勵農民進行集中居住。看似是主動地讓村莊消失,實則是永久地保留了某些村莊,讓其更好地存在下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求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