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這為新時代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城市群是指以一個或多個超大、特大城市為核心,依托現代交通運輸網、信息網,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形成的能夠發揮復合中心功能的城市集合體。發展城市群是優化城市功能和布局的重要途徑。它能夠促進資源要素順暢流動、高效利用,實現城市合理分工、聯動發展,有效解決區域內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帶動整個區域集約高效發展。因此,城市群日益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已邁入中后期階段,2017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2%。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病成為困擾許多城市的突出問題。城市病的起因主要是城市規劃建設不合理、功能過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脹帶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住房擁擠等問題。而城市群建設正是解決城市病問題、防止掉入“城市發展陷阱”的一種有效城鎮化模式。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科學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資源聚集能力、特色發展能力,推動人口和資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邊城市和小城鎮有序轉移,共同打造優良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實現城市(鎮)發展與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可見,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進城鎮化,不僅能消除城市病、顯著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鎮)發展空間,釋放城市(鎮)發展潛力,大幅提升城市(鎮)運行效率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發展城市群,強調相關城市(鎮)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方面共建共享,在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經濟地理方面互補共贏,在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統籌協同。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與產業分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實施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
科學定位城市功能與產業分工。一方面,防止簡單模仿、重復建設造成城市群內部各城市(鎮)的內耗甚至惡性競爭,促進各城市(鎮)“百花齊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內各城市(鎮)應依托既有產業稟賦和基礎,梳理產業鏈條、價值鏈條、創新鏈條,明確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補充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經濟地理空間,實現各城市(鎮)“百舸爭流”。單個城市不宜追求“大而全”的產業鏈條,只需按照產業生態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優勢,找到自己在產業鏈條中的合適位置。
構建完備配套的基礎設施體系。城市群成為一個有機統一體,前提是資源要素能夠順暢流動,而完備的基礎設施是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要素順暢流動的基本保障。應在加強能源、通信、交通等實體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礎上,積極推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智慧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把相關城市(鎮)融為一體。
構建區域生態保護治理體系。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具有整體性、聯動性,在城市群建設中處于優先地位。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區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努力形成低碳、生態、集約的城市運營模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城市群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