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陜北S村為例
摘要:村民自治中從對鄉村事務的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層面來說,現階段可劃分為在職政治人、在野政治人和無政治階層(普通村民)。在職政治人是影響村民自治的重要變量,他們對村民自治發揮著支律作用,對廣大村民能夠起動員和引領作用,因此必須把他們培育和塑造成現代鄉村政治人,這樣才能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管理民主”的目標。
關鍵詞:村民自治;現代鄉村政治人;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鄉村政治人及其權威化特征
“政治人”是從西方政治學理論中引進的一個概念。廣義的政治人是指凡生活在現實政治社會中的人。狹義的政治人,指的是那些真正成為現實政治基礎的公民以及公民中那些對政治更有興趣和更有權力的人。本文研究的政治人是指后者。有的政治學家將人這一天生的政治動物群體劃分為四大類:有權者、謀求權力者、政治階層和無政治階層。很顯然,“無政治階層”不屬于現實的政治人。
中國S村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是一個純農業的山區農村,村級無企業,但交通比較發達,離市縣較近,且有高速公路相通,所以村民見識較廣。全村共有142戶660人。S村政治人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掌握村莊正式權力資源的在職的村、組干部,也就是體制內政治人;一類是體制外政治人或在野政治人,即對村莊有一定政治社會影響力的村民。村莊“無政治階層”是占人口大多數的在村莊無政治社會影響力、但有潛在的參與集體行動的普通村民,他們缺少接近村莊權力的機會,所以表現為政治冷漠。
S村在職的政治人有12人,包括村支書、村主任、會計、兩名委員、村婦女主任、治保主任、民兵連長,以及兩個村民小組的小組長和會計。他們的年齡介于3o歲至68歲之間。就文化構成來看,有5人是初中文化程度,占41.6%,有6人為小學文化程度,占50%,高中文化程度僅有1人,占8.4%。可見他們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和小學為主。從政治身份來看,黨員僅有4人,占村干部的33.3%,遠遠低于非黨員所占的比例。從職業身份來看,有退休教師1名,運輸專業戶5人,建筑包工頭3人,村莊電工1人、木匠1人,其余為半工半農,在河灘挖賣河沙掙錢。他們中幾乎沒有一個人以種田為主,或通過對土地的合理經營而致富。
S村關心村莊政治,并積極參與村政的體制外政治人有村民代表,共產黨員,文化程度較高的幾個高中畢業生,縣、鄉退休回家的老干部,少數打工或做小生意致富者,兒女在外工作或子女做生意致富而備受村民敬重的老人。此外,就是有“扛硬”親戚在縣鄉擔任重要職務的人,這類人甚至會影響到村干部的去留,連德高望重的支書都要俱怕幾分。村民代表是在野政治人中的中堅力量。S村通過村民大會在每8一9戶中推選一名具有議政議事能力的成年人為村民代表,由村民小組長作為召集人,參與村務管理,包括行使知J清、參與、決策、監督等各項權力。S村共有村民代表18人。村莊的在野政治人表現出三大特征:(l)他們是一個分散的社會群體,有著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目標。他們具有分散性和無組織性,各村落之間的農村在野政治人彼此互不知曉,更沒有直接互動。(2)在野政治人的數量較少,不到村莊總人數的lo%。他們大多數只具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甚至有的僅上過幾年小學。其影響力往往都超不出一個村落范圍。(3)鄉村體制外的政治人在農村治理中有時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些能力強的村民在自己致富后,如果為人正派、辦事公道,具有一定政治意識和話語能力,他們即使沒有進人村委會或村黨支部,仍會在村民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影響力,可以成為普通村民的利益代言人。
普通村民的政治素質和能力則比較低。調查表明,S村普通村民表現出一種非常明顯的“無政治性”特征。他們無法也不愿關心村政,表現為政治冷漠。這種冷漠集中體現在他們政治參與的缺乏上,說明“通常大眾是冷漠和不活躍的”。而造成普通村民政治參與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其一,缺乏政治資源與低下的政治功效感,在村莊的經濟地位是微不足道的。這使他們總覺得自己人微言輕,自己即使參與政治也不會對村莊政治產生影響;其二,長期以來的臣民文化心理使他們只知道服從權威,不懂得珍惜和運用自己的民主權利。但在諸如村委會換屆選舉這樣的焦點性事件中,“無政治性”的村民會暫時轉化為政治的村民。不過在選舉中他們大都持冷漠態度,投票是為了應付督促他們參加投票的鄉村干部或者出于其他原因的考慮。
將村民區分為在職政治人、在野政治人和無政治階層類似于賀雪峰、全志輝關于“村莊權力結構的三層分析法”,即“體制精英一非體制精英一普通村民”的三層分析框架。所不同的是:當前S村權力結構表現出一種明顯的“權威化”特征,即代表官方的體制精英仍然是S村的領導力量,他們在農村社區生活中發揮著領導、管理、決策、整合的功能。S村的領導核心有一定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地影響著村莊秩序的建構、公共事務的管理、公益事業的開展、村民自治的推行。出現這種政治人權威化的原因主要是傳統政治人的強大,以及市場經濟發育不足和文化普遍不高的村莊環境等等。改革開放以來,S村就經歷了一代堅強的官方體制精英的領導,村支書任職3o年,一直居于村政中的支配地位,充分體現了鄉村政治人權威化的特征。可以說,農村“這種階層分化趨勢所構成的村莊政治人特色,對現階段中國農村基層村莊的治理產生了多向度的影響”。
二、鄉村政治人是影響村民自治的重要變量
1.鄉村政治人是實行村民自治的重要基礎。村民自治是以推進基層民主為目標的。然而,現階段中國農民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質離民主政治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鄉村政治人作為農村社區有政治社會影響力的群體,在動員和引導村民的政治參與方面發揮著很大作用。因此,現階段鄉村政治人既是實行村民自治的重要基礎,也是推動基層民主的主導力量。具體說來,政治人在村民選舉與自治制度的啟動方面和在具體實施、操作過程中扮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村民自治制度是當前農村治理的基本制度,但在轉型期的中國農村,村民自治機制的良性運行遭遇種種危機和挑戰。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其是否得到鄉村政治人的認可。因此,對于村民自治,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之一是重建可以支撐制度運作的基礎,即鄉村政治人的培養和塑造。
2.鄉村政治人是實現制度化政治參與的重要保證。鄉村政治人的政治素質即政治認知水平、政治知識和政治技巧是鄉村群眾的榜樣,他們直接影響著鄉村非政治人群的政治觀念和政治參與行為。2006年夏天,S村村民李某夫妻遭遇車禍一死一傷,正在讀書的三個子女陷人生活窘境,出于同情和對肇事者的憤慨,村民幾乎全村出動圍堵阿北高速公路,希望盡快引起高層關注。面對這種情況,S村干部一方面做思想政治工作,疏通村民的意見和想法;一方面把問題、意見和想法反映給縣政府,很快解決了李家的問題,有效地避免了政治參與的無序狀態。可見,作為政治人的村干部通過政治參與的多層渠道,很好地實現了村民制度化的政治參與,使問題的解決納人到現有政治體系之中,呈現有序狀態。
3.鄉村政治人是引領鄉村民主發展方向的重要力量。S村的村民決策和民主管理主要有村民代表會議和村民會議兩種形式。村民會議的好處是村民能夠廣泛參與,因此形成的決議影響面廣,約束力強。調查發現,S村民主管理和拐溝一些偏僻村莊相比已基本形成制度,自從2005年實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以來,基本改變了以往一個人或少數人說了算的局面,老支書利用其權威不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一年大約召開兩次村民大會。2005年5月長慶油田項目組在S村打水源井,占用集體土地,每畝補償8萬元,村民小組認為是好事,開會定了下來,但施工單位來后,村民認為其破壞周圍耕地,便聚眾阻撓,設置障礙,搶栽搶種。鄉鎮工作組來協調,長慶油田又將征地費用提高到每畝9.5萬元。村委會召集村民代表會議認真分析研究,并請專家給村民講打井不僅不影響村民生產生活,而且有利于發展經濟、增加收人的道理,希望村民從國家建設大局出發考慮問題,但仍然有少數村民惡意阻撓。村干部多次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進行充分的討論醞釀,對少數文化水平低下的強硬反對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后村民大會順利通過此項議題。此事有力地證明了鄉村政治人是引領鄉村民主發展方向的重要力量。
4.鄉村政治人是構建鄉村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對于像劉書記那樣的村干部,鄉鎮黨政都采取保護的態度。因為政府的任務在很多時候必須依賴像劉書記這樣的權威的基層“村官”才能完成。2006年S村榮獲縣先進黨支部稱號,鄉鎮獎勵2儀舊元,縣政府獎勵5伽K)元。劉書記還是全縣明星村支書。他與鄉政府關系密切,而鄉鎮對村干部的倚重,又使得鄉村干部往往通過一系列公務和私務連結成一種密切接觸、互通信息、相互配合并提供支持的關系網絡,他們能協調村民和上級政府間的關系,能為村民意志的表達和上級政府方針政策的傳遞搭建一個信息溝通平臺,因而發揮了構建鄉村和諧社會的關鍵作用。在村莊內部,S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通過全體村民大會還進行一年一度的“好媳婦”、“好公婆”、“好家庭”、“二三產業標兵”、“行為規范標兵”等“五個好”評選和表彰活動.使全村呈現出和諧發展的好局面。
三、培育現代鄉村政治人,推動村民自治發展
鄉村精英治理對村民自治產生了消極影響。S村政治主要是村干部的事情,村里的大小事情干部說了算,村民自治往往變成了“村干部自治”而普通村民默認共識。因此,S村在野政治人極為缺乏。通過對一些以前擔任過村干部的人的訪談發現,他們和普通村民一樣表現為低度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冷摸,即認為現在村政與己無關。在問卷調查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您認為你們村的民主選舉能選出村民滿意的村干部嗎?”60.5%的村民認為不能,23.5%的村民認為能夠,16%的村民回答不知道。對“您是怎樣看待民主選舉的”問題,71%的村民認為沒有什么意義、走過場、搞形式而已,只有3O%的村民認為有意義,能選出村民滿意的村干部。實際的情況是鄉鎮與村級組織利益共同體的特征,使得他們聯合起來操縱選舉。由于村支書在農村權力結構中的特殊地位,在村民選舉中有著強有力的影響,因而他們往往采取控制和操縱村民選舉的做法。2005年村委會換屆搞差額選舉,兩個村主任候選人,一位年輕氣盛、性格直翠、個性強、有“悍性”,想“稍分書記大權”,盡管他有一定群眾基礎,但書記對此人極為不滿,以辭職3個月相逼,鄉鎮干部只好就范,一起干涉民主選舉。最后,另一位能說會道、協調人際關系能力強、保證和書記合作愉快的候選人在競爭中當選。現在這位村主任已連任三屆。可見近加年來村民自治制度作為一項國家法舉確定的制度不但符合現代國家建構的要求,而且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和擁護,它已經成為億萬農民的政治實踐和日常行為。問題是如何使這一基層群眾性自治形式更趨完善,更能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內在統一起來。而如果從鄉村政治人的角度來審視,則筆者認為應該提出培育現代鄉村政治人的任務;而且若認可在職政治人(體制內政治人、體制精英)和在野政治人(體制外政治人、非體制精英)的劃分的話,那么應該重點培育在職政治人。因為在職政治人是體制內政治人,是體制精英,他們的素質提高了,能夠很好地發揮對村民自治制度的支撐作用和對廣大村民的動員、引領作用;而如果他們的素質存在問題,則可能會對村民自治產生消極影響。S村的民主選舉就已經暴露出了這方面的問題。有鑒于此,筆者認為,要推動村民自治的發展,就必須培育現代鄉村政治人。我之所以提出“現代鄉村政治人”的概念,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針對傳統政治人說的。如果回溯一下歷史,我們知道中國傳統的鄉治基本上是一種“紳治”。因為中國自古“王權不下縣”,國家體制性的正式權力只到縣一級為止,縣以下主要依靠非體制性的權力進行治理,形成“縣官治縣,鄉紳治鄉”的權力格局。自晚清開始,國家政權開始由縣到鄉,出現了所謂“政權下鄉”的過程。孫中山秉持這一理念,使中華民國力圖在鄉村社會建構起縣、區、鄉的政權體制,但民國時期的“政權下鄉”沒能夠取得預期的成功。只有中國共產黨首先實行“政黨政鄉”,然后取得政權實行土地改革,才真正實現了“政權下鄉”。但是人民公社這種“政社合一”體制雖然使農民實現了對國家政權的認同,卻不利于鄉村社會的建設。就是說,鄉村社會與國家實現了高度合一,農民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和獨立性,因而也失去了政治參與的主動性和發展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的主體性實際上是被虛化了。這種情況說明,“僅僅依靠自上而下的外部性力量,是無法建構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治理體系的。這就使農民群眾的‘登場’成為歷史的必然,基層群眾性自治的村民自治便由此而來”。
村民自治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形式的產生,是與整個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要求完全一致的。村民自治作為一種法律制度加以實施,其實質是中國共產黨支持農民當家做主,通過農民的主動參與確立其政治和公共管理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權力屬民原則和參與性治理原則。但村民自治的組織機構是村民委員會,而且同時存在村黨支部委員會組織。現在提倡黨組織成員首先參加村委會選舉,如果選不上村委會主任,就不再提名其為黨組織領導人的候選人,這實際上是鼓勵黨組織成員參與村委會主任的竟選。這種情況說明,村民自治中確實存在一些在職政治人。
如前所述,鄉村政治人特別是在職政治人構成了影響村民自治的重要變量,因此必須注意提高這部分人的素質,即必須培育現代鄉村政治人。這主要有以下兒點理由:
第一,只有培育現代鄉村政治人,才能在鄉村實現管理民主。自實行村民自治以來,村級的民主問題已不在于制度本身,關鍵在于體制內政治人的素質。村民自治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四個民主”原則,是行之有效的基層民主原則,因而已被中共十五大報告、十六大報告提升為社會主義民主實踐的原則加以充分肯定。按照“四個民主”的原則實行鄉村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許多鄉村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個別鄉村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四個民主”不能真正實行或不能全部實行,因而造成了無政治階層即普通村民對村莊事務的冷漠,并與村干部疏離。S村由于鄉村精英操縱選舉,就使得為數很少的在野政治人和普通村民對村政表示冷漠。特別是在當前中國傳統農民的政治依附心理和政治冷漠態度還沒有徹底克服的情況下,在宗法血緣觀念、宗族主義和家族主義還有著較嚴重影響的情況下,如果鄉村體制內政治人不能徹底實現向現代鄉村政治人的轉型,那么在一些鄉村就不能真正實行“四個民主”,因而社會主義新農村“管理民主”的目標也就難以實現。
第二,只有培育現代鄉村政治人,才能使體制內政治人真正發揮政府和村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我們知道,村民委員會是群眾性自治組織.同時又是國家行政建制地域單位,因而國家必然對其提出工作要求。髻如,僅僅是現行法律規定的要求村委會執行的法定任務就多達數十項,更不用說地方黨政對其提出的任務要求了。這種情況必然造成縱向的行政機制與橫向的自治機制的碰撞。而要很好地解決這種碰撞,就要發揮鄉村體制內政治人的溝通、協調作用,即要發揮他們的橋梁、紐帶和中介作用。這就要求體制內政治人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政策水平和較高的協調能力,從而既能夠很好地貫徹國家政策和各級政治的要求,又能反映和維護村民的利益和愿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具備現代鄉村政治人的素質。傳統的鄉紳也起著聯結和溝通政府和鄉民的作用,但他們在具體發揮這一作用時,往往是憑借官勢、族勢、財勢、文勢等等對村民進行壓服,而不是通過民主談心、反復溝通、耐心說服等辦法最后達成共識。所以,為了防止村干部向傳統鄉紳的回歸,必須使他們徹底實現向鄉村現代政治人的轉型,從而更好地發揮他們在政府和村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第三,只有培育現代鄉村政治人,才能實現體制內政治人、在野政治人和普通村民的融合。現代國家的理想治理體制是縱向統一和橫向多元的有機結合,以便既保障主權國家的一致性.又促使社會充滿活力。所以,我們現在特別強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而要想搞好鄉村社會建設,使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必須調動廣大村民的經濟建設積極性和政治參與熱情,這就要求體制內政治人發揮好對廣大村民的動員和引領作用。就是說,他們應該憑借現有制度平臺,對廣大村民和少數體制外政治人進行思想和組織動員,使他們熱心村莊事務,積極參與村莊的民主活動,使他們融人村莊政治共同體當中,與體制內政治人融為一體,從而使鄉村社會充滿活力。“人類的政治共同體構成一個政治熔爐,政治共同體的成員在這個大熔爐中形成自己的政治態度、政治感情、政治信仰和政治觀念。政治熔爐能夠促使每個新成員形成政治自我,從非政治人轉為政治人。”
總之,為了不斷推進村民自治的健康發展,必須培育和塑造具有民主法治意識、自主參與意識、公民(村民)意識、平等意識、權利義務觀念和民主操作技能的現代鄉村政治人,使村民在他們的動員、帶領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實行直接民主,真正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從而使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管理民主”的目標得以真正實現。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