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對其重要意義、基本目標、具體舉措及做好這一工作從方法論上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等作了深刻闡釋,為我們穩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三農”問題提供了重要指導和基本遵循。對于習近平關于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思想,必須全面、準確、深入理解,不能斷章取義、各取所需,淺嘗輒止、流于形式。
(一)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意義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十八大報告提出的這一重要論斷,是對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重要意義的凝練概括。在此基礎上,習近平作了進一步闡述,集中體現為如下三個論斷:
第一,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任務,也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報告專列“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一條,不僅明確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而且對推進這一戰略任務作了具體部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我們所有的工作和奮斗都要向這個目標聚焦。從全國發展的現狀來看,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趨勢沒有根本扭轉。”
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要完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就必然要求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為在廣大農村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按時建成小康提供助力和保障。
第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在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過程中,如何正確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是幾乎每個國家都要面臨的難題。縱觀一些已經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國家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在工業化初始階段,往往是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原始積累,但在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就必然要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路子,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當然也有一些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加快推進,人口向城市流動、資源向城市集中,形成了城市以工業為主的先進的現代經濟與農村以農業為主的落后的傳統經濟并存的城鄉二元結構,而且這一問題又長期得不到解決,最終陷入了經濟停滯、社會動蕩、有增長無發展的困境。
歷史經驗表明,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辯證統一關系。工業化、城鎮化初期,沒有農業的積累和支援,工業難以起步和發展;發展到一定階段,如果工業不能反哺農業,農業發展緩慢,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工業的發展也不可能持續。
具體到我國而言,新中國成立后,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起步和發展進程中,農業提供了重要保障,農民作出了重要貢獻。近些年來,我國“三農”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統籌城鄉發展、協調城鄉關系取得重大進展。同時,由于欠賬過多、基礎薄弱,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城鄉二元結構成為“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因此,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意義更加凸顯、要求更加緊迫。而且從現實條件看,當前,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具備了支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物質技術條件。因此,無論是從各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還是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和需要來看,我國已經到了需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必須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第三,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是一項關系全局和長遠的重大任務。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通過健全相關體制機制來具體保障和落實。為此,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專門單列一部分就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總體目標和具體措施作了明確規定。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還就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行了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這一重大任務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理論和實踐的支撐。
從理論上看,馬克思恩格斯在設想和擘畫共產主義社會時,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消滅工農之間、城鄉之間、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的差別和對立,這其中有兩個差別和對立與城鄉關系的改變直接相關,因此,城鄉關系的改變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當前和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城鄉關系一改變,整個社會也跟著改變。”而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正是實現城鄉關系改變,推動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可以說,健全體制機制、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我國農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場空前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它不僅將是農村生產力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大提高的過程,也將是農村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大進步的過程,必將有利于消滅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的工農、城鄉差別和對立,從而有力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
從實踐上看,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昭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因此,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則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絕不是無關大局、只在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關系全局、關系長遠的戰略之舉。
上述三個論斷分別從黨和國家的工作部署、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三個角度,深刻闡明了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意義。
(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目標要求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一項戰略舉措和重要任務,具有怎樣的目標要求呢?具體來說,其突破點、著力點在哪?要實現怎樣的基本目標、根本目的?通過綜合分析習近平的相關論述可以得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本目標要求至少應該包括如下幾個要點:
第一,在統籌城鄉關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要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
這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突破點。這里的關鍵詞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必須承認,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城鄉二元結構,這是一種客觀存在。可以說,“我國最大的發展差距、最大的收入分配差距,首先是在城鄉之間”。城鄉二元結構不僅是我國城鄉關系不協調不平衡的主要表現,也是實現我國城鄉發展一體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障礙。二元結構與一體發展是根本對立的,要實現城鄉一體發展,就必須破解城鄉二元結構,舍此,沒有別的辦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自然要求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只有破解了城鄉二元結構,實現了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才能取得統籌城鄉關系的重大突破。
第二,通過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這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著力點。如果說上一個要點側重于“破”的話,那么這一個要點則側重于“立”。破除舊的二元對立的城鄉關系,是為了形成和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這四個詞十六個字,是對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主要特征的概括性描述。其中,“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是說在新型城鄉關系中工業、城市的主導和主動地位,工業要主動地反哺農業,城市要積極地支持鄉村,而不能像過去那樣,農業、鄉村給工業、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援助,而工業、城市給農業、鄉村的支持和反哺則很不夠也不均衡;“工農互惠、城鄉一體”,是說在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下,工農城鄉之間互惠互利、相輔相成、融合發展、和諧一體的狀態。怎樣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呢?有兩個基本著力點:一是建立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二是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明確了這兩個基本著力點,也就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明了具體的工作方向。
第三,在城鄉之間逐步實現“五化”,即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
這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本目標。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形成,要通過建立城鄉融合一體發展的體制機制來實現,而建立城鄉融合一體發展體制機制的基本目標和任務,就是實現“五化”。這“五化”中的基本權益、公共服務、居民收入、要素配置、產業發展等方面,關系到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消費等各個領域。這五個方面的不對等不合理,正是目前我國城鄉關系不平衡不協調的突出表現。因此,從這五個方面入手,向實現這“五化”的目標努力,正切中問題要害,由此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也就有了針對性,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要把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改善和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生活水平作為根本的政策取向,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這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根本目的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我們部署工作、制定政策、推動發展時始終都要牢牢堅持的根本立場。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就是堅持這一根本立場的具體體現。誠然,我國農村建設、改革和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舉世矚目,然而,也不可否認,由于歷史與現實、主觀與客觀等多方面的原因,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尚未建立健全的影響,農村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農民群眾特別是尚未脫貧的農民群眾,與城市、城市居民相比,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是比較明顯的,在參與現代化進程、分享現代化成果方面也是不對等的。正是出于改變這種狀況的考慮,為了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改善和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中央提出了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建立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任務和舉措。
在談到“三農”工作時,習近平曾深情地指出:“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這應當是他對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政策取向和根本目的的形象性概括。
(三)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具體措施
關于如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習近平重點圍繞發展現代農業、保障農民權利、增加農民收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
第一,發展現代農業,在穩定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
這里包含了四層意思:
其一,在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戰略部署中,傳統農業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必須走“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走“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其二,搞農業現代化、城鄉發展一體化,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糧食生產能力,必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民以食為天,吃飯是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我們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
其三,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需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構建這三個體系實際上是解決好“怎么種地”的問題。
其四,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核心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也就是要加大投入,培育高素質的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鼓勵和吸引年輕人和一些大學生畢業后到農村工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這實際上是要解決好“由誰種地”的問題。總之,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第二,構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切實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讓農民盡快富裕起來。
構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體制機制,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一個關鍵點,更是一個難點。在一時一事上讓農民增加收入,并不十分困難,難就難在要構建一種可以對促進農民增收長期起作用的體制機制。
在這一問題上,習近平尤其強調了兩個方面:
一是豐富和拓寬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通過發展農村經濟、組織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多種途徑,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對于一些主要產糧區來說,由于要保障糧食生產,其他的增收途徑受到限制,同時農業本身又比較脆弱,農業收益很容易受到自然環境變化、市場波動等外部因素影響,因此,在政策上要充分考慮如何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增加農民種糧收入,健全農產品收購保護價制度,“實現農民生產糧食和增加收入齊頭并進,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不讓種糧大縣在財政上吃虧”。
二是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切實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要在堅持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不斷壯大集體經濟的基礎上,著力推進農村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的更多權能和農民自己的更多財產權利,切實保障農民基本權益,讓農民真正受益。
第三,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不斷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
當前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存在生產生活要素交換不平等、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情況,致使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與城市相比有明顯差距。因此,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必然要求。具體來講,應該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允許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農村興辦各類事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機制,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決策、投入、建設、運行管護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完善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二者協調發展、互惠一體,形成雙輪驅動。
作為一個農業人口長期占很大比重的國家,推進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但是推進城鎮化,不是要“消滅農村”,而是實現城鄉協調一體發展。針對有些地方錯誤理解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而“以城吞鄉、逼民上樓”的做法,習近平批評說:
“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絕不是要把農村都變成城市,把農村居民點都變成高樓大廈”,“我們既要有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也要有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兩個方面要同步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重大戰略舉措。我國人口眾多,大部分國土面積是農村,即使將來城鎮化水平達到了70%,也還會有四五億人生活在農村。因此,新型城鎮化不能完全取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者都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建立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關鍵舉措,這就好比兩個并行不悖、協同前行、不可分離的輪子,共同驅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健康推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除了前面所述的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全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外,習近平強調,還應特別注意兩點:
其一,科學規劃,體現農村特點,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針對一些農村建設規劃雜亂、千村一面、大拆大建等現象,習近平提出,
“要完善規劃體制,通盤考慮城鄉發展規劃編制,一體設計,多規合一,切實解決規劃上城鄉脫節、重城市輕農村的問題”。同時,他還強調,新農村建設“不能照搬照抄城鎮建設那一套,搞得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補農村短板,揚農村長處,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
其二,堅定不移加強農村社會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要切實辦好涉及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治安、人居環境等關系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事項,努力讓廣大農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農民群眾創造安定舒適、干凈整潔的農村生活環境。
(四)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需要注意的方法論問題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要真正把這項工作做好,必須從方法論上重點把握好一些關鍵性的問題。習近平特別強調的有如下幾個:
第一,既遵循普遍規律,又不能墨守成規、搞“一刀切”。
統籌城鄉關系,推進城鄉一體發展,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其中必然會存在一些各國都可以借鑒的普遍規律,但每個國家又都有各自的實際情況,這就決定了各國搞城鄉一體發展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推進我國城鄉發展一體化,必須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堅持從國情出發,從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二元結構的現實出發,從我國的自然稟賦、歷史文化傳統、制度體制出發,既要遵循普遍規律、又不能墨守成規,既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又不能照抄照搬。從中國與外國之間的宏觀角度上說是這個道理,即使具體到我國不同地區之間來說也是如此。由于各地地理環境多樣、歷史文化不一、發展程度各異,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也不可能搞一刀切、一個模子干到底,依然需要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在貫徹中央統一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實際,有針對性、開創性地開展工作。
第二,既鼓勵農民發揮各自優勢勤勞致富,又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為的是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但不能在這一過程中拉大了既有的農村群眾之間的貧富差距,因此,在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過程中,必須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和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
習近平反復強調,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具體到農村來講,既要看到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條件,鼓勵農民個人通過辛勤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也要時刻不忘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基于現有條件積極作為、主動工作,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扎實前進。
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農村工作時指出:“東北地區有條件發展規模化經營,農業合作社是發展方向,有助于農業現代化路子走得穩、步子邁得開”。
習近平這里強調的發展規模化經營和農業合作社,既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即實現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轉變的必然要求和正確道路,也是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實現共同富裕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和正確道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于受限于以農戶為單位的分散的小生產方式的弊端,是根本無法達到實現農業現代化所必需的科學技術和機械設備的廣泛應用、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以及經營的規模化和生產的社會化的要求的;僅靠雙手勞動,僅是一家一戶的耕作,不向集體化集約化規模化合作化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不可能的。
總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要走個人致富與共同致富相結合的路子,既要鼓勵農民發揮各自優勢,勤勞致富,又要適應農業社會化大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走集體化集約化規模化合作化經濟的發展路子,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三,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主體地位相結合。
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各級黨委要加強對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工作的領導,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落實黨的政策、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各級領導干部要認真落實中央制定的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政策措施,同時要多做正確、深入的調查研究,真正了解清楚農民的訴求和期盼以及各地城鄉發展一體化面臨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及時作出一些修補和調整,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讓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產生效果。
同時,還要看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根本要依靠廣大農民群眾,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要尊重農民意愿和維護農民權益,把選擇權交給農民,由農民選擇而不是代替農民選擇,可以示范和引導,但不搞強迫命令、不刮風、不一刀切。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本質上是統一的,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解決農村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難題,切實推進并最終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
第四,加強頂層設計和全面、系統謀劃。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全面、系統謀劃。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既不是要“消滅農村”,也不是要“限制城市”,而是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既要努力縮小并全面認識城鄉發展差距,不能僅僅看作是縮小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和增長速度的差距,而應該是縮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礎設施通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又要努力縮小并全面認識城鄉收入差距,城鄉生活成本特別是居住成本很不一樣,光看收入也不能準確反映問題;既不是要“把所有農民都變成市民”,也不是要“限制農民進城務工”,而是要根據各地實際特別是各大中小城市的實際承載能力,穩步有序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具體到農村自身的系統發展上,不僅要發展農村經濟,推動物質文明建設,讓農民富裕起來,還要進行社會綜合治理,開展精神文明建設,讓農民充實起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既要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也要保護好有特色的古村落,等等。
第五,嚴守黨的農村政策的底線。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一項政策性很強、關系農民群眾根本利益、影響我國農村和農業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因此,任何一項具體措施的出臺,都必須經過充分調研、慎重論證,必須劃定政策底線。
2016年4月,習近平在主持農村改革座談會時指出:農村改革“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
這實際上指明了我們黨農村工作的政策底線: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是農村最大的制度”;保證糧食供應,解決吃飯問題,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18億畝耕地,是必須嚴防死守的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的紅線;保障農民權益,為農民群眾謀利益,是我們農村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不管在什么時候,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都不能突破這四條底線。
第六,把握好時、度、效。
所謂“時”,就是把握時機。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不能因為困難多、包袱重而消極等待、無所作為,也不能因為任務迫切、意義重大而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所謂“度”,就是掌握火候。比如,放活土地經營權,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要把握好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度,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所謂“效”,就是重視實際效果。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既要把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宏觀政策落到實處,同時又要根據實際效果,及時總結經驗,對原有的政策舉措進行調整、豐富和完善。時、度、效這三者實際上是一個密切關聯的整體,時和度為效提供保障,只有把握好時機和火候,才能真正取得實效;效是時和度的直接反映和印證,時機和火候把握得如何,要看實效。從本質上講,把握好時、度、效,也就是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關于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的極端重要性,1934年毛澤東曾說過這樣一段名言:
“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
具體到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問題上,如果說習近平對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意義、基本目標、具體舉措的闡述是部署“過河”的任務的話,那么,他多次強調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需要重點把握好工作方法問題,則實際上是指導解決“橋或船”的問題。而上述六條工作方法問題,歸結為一條,也便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只有運用好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這座“橋”、這條“船”,我們才能最終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發展,完成“過河”的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都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諸多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迫切需要理論界深入學習和研究。從目前的情況看,相比于其他方面,理論界對習近平關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思想的學習和研究是比較薄弱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斷章取義、各取所需和淺嘗輒止、流于形式現象,缺乏全面準確、系統深入的學習和研究,這與“三農”工作的重要性、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迫切性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高度重視、反復強調,是不匹配的,因此,深化對習近平關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思想的學習和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以上初步梳理和淺陋分析,期待能起拋磚引玉之效。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研究員。本文根據作者在《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動態》《毛澤東研究》發表的同題材文章內容綜合簡化而成,注釋從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昆侖策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