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
“移風易俗”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詞匯,紅白喜事不再大操大辦了,不再相互攀比了,著實令人驚嘆。追問改觀的原因,很多農民爽快地回答——“減了負”。
并非每個地方的工作開展都能如此順利。前些年,某個地方在農村地區強行推進殯葬改革,急得一些老人直跺腳,極端的個例甚至為了留口棺材而輕生,造成慘劇。
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簡單,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很難,移風易俗注定是一個“老大難”——“老”在千年遺風,“大”在千家萬戶,“難”在除舊布新,尤其是我國農村地區有著濃厚的人情味兒,很多風俗不單單是金錢上的事情,而是代表著鄉親鄰里間的人情世故。如果只是看到了婚喪嫁娶的奢靡,忽視了其承擔的人情維系功能,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卻沒有“結合群眾感受干工作”,這顯然難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移風易俗只是農村治理方方面面的其中之一,如今農村還有很多不好的東西需要摒棄,比如宗族勢力、迷信思想;也有很多好的理念需要進一步植入,比如法治、誠信,這些都是一個“破”與“立”的過程,極為不易。無論哪個方面,都需要從農村的特殊性出發,需要站在農民的角度研究問題。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舉例來說,為了把法治理念傳播開來、弘揚起來,有些地方已經注重結合農民生產生活實際,先著力開展與農業、土地、婚姻等有關的法律宣傳教育,再有針對性地依法化解群眾的矛盾糾紛,逐漸讓群眾嘗到“法治甜頭”,最終形成“做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良好氛圍。
還需要注意的是,“破”并不意味著徹底摒棄,“立”也不是要完全另起爐灶,“破”的是糟粕,同時應該保留精華,正如在前面提及的移風易俗,我們并不應簡單地一禁了之,而應倡導“婚事新辦、喜事廉辦、白事簡辦”,進而實現節儉之風與人文情懷的有機結合,這才是尊重農民、尊重實際的應有表現。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正式印發,對城鄉社區治理作出一系列部署要求。我們相信,未來伴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扎實推進,廣大農村地區還會不斷面臨“破”與“立”。盡管如此,只要我們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始終沾滿泥土氣息,農村基層治理機制必將不斷成熟,廣大農村也會更加和諧美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