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睿:米勒的“家庭獨立計劃”表明,擺脫貧窮可以有另一種選擇——關注控制權、選擇權和社群,激發一種內生動力。
67歲的美國人毛里西奧?利姆?米勒(Mauricio Lim Miller)一輩子都在和貧窮打交道,盡管在別人眼中他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是曾經有一度,他并不是很篤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知道怎么戰勝貧窮。1999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比爾?克林頓在國情咨文演講中還特別提到了他。在20多年的時間里,他因為帶領公益組織亞洲鄰里設計(Asian Neighborhood Design)成為一個全美知名的社區脫貧模范而備受推崇。但當白宮邀請他出席那個活動的時候,出于這樣的顧慮,他先是婉言謝絕了白宮的邀請,直到在太太的勸說下才答應下來。
米勒的工作是幫助人們擺脫貧窮,但是他對自己的工作到底是否有效心存懷疑,因為他不時地看到那些經過他幫助的家庭過一段時間,又出現在他眼前,因為他們又回到了困境之中,這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努力。直到2000年的一天,晚餐的時候,他接到了加州奧克蘭市市長杰瑞?布朗(Jerry Brown)打來的電話。這個電話本身并沒有什么激動人心的地方,但是它直接導致了兩件事的發生:亞洲鄰里設計項目的終止和家庭獨立計劃(Family Independence Initiative,以下簡稱FII)的發起。
而FII的成功,讓米勒在去年8月份出版了專著《另一種方法:我們關于貧窮的大部分認知都是錯的》(The Alternative: Most of What You Believe About Poverty Is Wrong)。對于致力于幫助低收入群體脫離貧困的專業人士和政策制定者來說,這本書值得一讀。因為對于貧窮,我們有太多的誤解。如果我們不能完全準確地了解貧窮的本質,我們的工作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對于向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邁進的中國,亦是如此。
在電話里,市長對米勒的疑慮表示理解,他深有感觸地說:在過去30年里,我們一直在和貧窮做斗爭,但是,我們所有的努力只是讓貧窮變得更加可以忍受。現在,假設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如果讓你來做,你會怎么做?米勒承認自己并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他意識到,其實他自己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作為墨西哥移民的兒子,他的母親,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一路是如何拼命工作并最終把他送進了伯克利大學的校園的。
作者系長江商學院副院長
中國鄉村網轉自:FT中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