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周飛舟:鄉是家的外推和擴大:鄉愁的基礎是家

[ 作者:周飛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2-28 錄入:王惠敏 ]

紫金傳媒智庫(以下簡稱“問”):周教授,您好,您也一直遠離家鄉生活、工作,能否從您個人經歷談一談對鄉愁的感觸和理解?

:我個人代表了相當一部分考上大學、在家鄉以外的城市落戶,長期在外工作和生活的人群。這部分人并不比現在的“流動人口”規模小。對于我們這種人而言,生活中有兩個家,一個是小的核心家庭,另一個是在家鄉的父母和親朋故交。在中國的傳統里,父母是家的重心,父母在,外出的人無論在哪里成家立業,都算是“遠游”。遠游的人,就跟風箏一樣,飛得再遠,其“本”在家鄉。我理解的所謂鄉愁,不是一些情懷和感傷,而是對一個人自己出生和成長之處的一種依賴。這種依賴不但不會成為在外打拼的累贅,反而會成為一個人的根本和支持。沒有家、沒有鄉的人沒有根,沒有根就會缺乏營養,又怎么會枝繁葉茂?

問:在您看來,數億人不辭辛勞不遠千里穿越重重困難渡過重重劫難返鄉又返城,究竟是為了什么?中國人為何如此眷戀家鄉?除了每個人的思鄉之情(即“鄉愁”),還有其他哪些因素參與其中?

: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些社會學家說中國是一個“家庭本位”的社會,這說的是中國社會結構的特征。這個特征決定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社會和文化現象,春節期間的遷徙和春運其實只是這種特征的一個表現。

春節是傳統禮俗的重要部分,當然反映了中國社會重視家庭的特點。實際上,中國的傳統節日和禮俗幾乎都以家庭為中心,如清明節、中秋節、春節、元宵節,這與西方的、現代的節日以神、以個人或群體的紀念日、慶祝日為中心很不相同。春節中包含的許多習俗,隨著社會的變遷會有一些改變,但是家庭團聚的功能卻會隨著社會變遷變得更加重要。試想如果沒有幾億人長時間的離家外出、如果沒有長時間的分離,家庭成員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這件事就不會如此重要,就不會引起各種各樣的感慨、乃至所謂“鄉愁”。

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說法,西方的家庭是“接力式”的,孩子成人以后,父母的責任就已經完成,家庭就“自動”分裂了,子女的責任就是撫育后代、去別的地方開花結果。中國的家庭是“反饋式”的,父母子女雙方對彼此都有“無限責任”,父母撫育子女、給子女買房、置辦彩禮,給子女做保姆照看孫輩,而養生送死是子女的責任,這都是天經地義。這個不取決于子女怎么想,父母都是這么做,子女一旦成了父母也這么做。用費先生的話來說,這叫做“上有祖宗、下有子孫”。中國的經濟社會現象千變萬化,但是中國人以父母子女為核心的生活理念、乃至由此生發的價值觀念卻很難發生變化。所以說,春節團圓,這個表面上是個禮俗,實際上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的表達。

問:許多從鄉村或小城鎮走入大都市的人,恐怕都會承認,相對于大城市,鄉村或者小城鎮的物質更加貧乏、眼界更加狹隘、人際關系更加復雜,但在文學上“鄉愁”還是被賦予一種浪漫的色彩,這看上去像是一對矛盾,您如何看待這種矛盾的心理?

答: “鄉愁”的基礎是家,鄉是家的外推和擴大。人們對家的感受,和外在的物質和社會條件沒有太大的關系,都是“誰不說俺家鄉好”。家鄉都是只有自己可以說不好,別人不能說,這就是為什么網絡上最沒有結果的爭論是所謂“地域黑”引起的。所以,這不是一對矛盾,這個不在同一個層次上。外面可以很好,一個人可以在外面生活的很好,這不妨礙家鄉的好。人們對許多人和事的感情都不是物質條件決定的。

問:“鄉愁”應該是一種文學的表達,社會學或人口學意義上的“鄉愁”又如何理解?

:“鄉愁”是重視家庭和鄉土的人在離開家鄉、不能經常回到家鄉時的一種情感表達。這種情感之所以濃厚,是因為當代中國的城市化使得億萬個家庭分居兩地。這其實是中國城市化道路不同于西方國家城市化道路的最大特點。從社會學意義上說,中國城市化走的是一條以土地財政和公共投資為推動力的道路,這導致外來人口“落地”困難,沒有能力進行全家的“遷移”。所以,幾億的流動人口只是外出“打工掙錢”,他們的理想是回家結婚生子、回家為兒子買房。“鄉愁”只是一種文學性的表達而已,實際上就幾億的流動人口而言,他們想的是怎么攢錢在家鄉的縣城買房,想的是兒孫和養老的事情,這一切一切的希望和前景全都寄托在老家,當然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有所謂的“鄉愁”。

問:您曾經提出,鄉村內生的文化,如禮俗、宗祠等十分重要,但對于這些鄉俗文化已經被破壞、斷裂的中國多數農村,該如何去面對這種沒有鄉俗文化的現狀?需要恢復這種文化嗎?還有恢復的可能嗎?

:西方社會學理論的基礎是工業革命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變遷,所以受過社會學訓練的學者大都有一種城市——鄉村的二元思維模式。中國正在經歷西方社會兩百年前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這種思維模式也很有市場,有些人把鄉村的衰敗乃至消亡看成是自然的而且進步的歷史過程。實際上,鄉村的空心化是事實,但是鄉村的衰敗卻不是鄉村自己的過錯。這種二元意識要負很大的責任。

中國的資源結構決定了這樣一個前景,就是人口不可能都集中到東部地區的城市中來。東部工業化的高潮逐漸退卻以后,相當部分的人口返回中西部地區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返鄉不等于返回農業。返鄉可以帶動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只是這種工業化不一定是東部沿海地區外向型規模工業的形式,而是可能以農副業為基礎的、以加工業、建筑業、服務業為主要形式的縣-鄉-村產業體系。事實上,我們在很多地區看到這些產業蓬勃發展的苗頭,如各種特色產業和各種淘寶村。這是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前景,所以現在的鄉村不能任由其衰敗和消亡,這就是中央提出“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

鄉村的重要性遠不止于此。中國有句話叫做“禮失求諸野”,中國的文化傳統更多地保留在鄉村。我們這幾代人自己或父母大部分都在農村和城鎮長大,受到的是傳統文化的滋養。文化的滋養是潛移默化的,與你自己認同不同沒關系,也不會因為你生活在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不起作用了。城里人很多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其實是鄉村的文化“給予的”,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城市里還缺乏能夠讓人心安、能夠讓人自立和自新的文化傳統。這就是鄉村的各種家庭、禮俗比如祭祀文化之所以很重要的原因。

作者簡介:周飛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城鎮化和城鄉發展;地方政府行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及社會思想。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紫金傳媒智庫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乱码页 |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另类sm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看天天在线精品 |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国产a | 中国少妇与黑人高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