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楊照等:產業精準扶貧評價體系構建及研究

[ 作者:楊照?張正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5-16 錄入:王惠敏 ]

——基于14個貧困縣的調查

引言

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 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比例, 從1990年的60%以上, 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 率先實現比例減半, 2014年下降到4.2%。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1]。我國從區域整體貧困變為區域“大分散、小集中”貧困。相應地, 扶貧方式應由大水漫灌式扶貧轉變為精準滴管式扶貧。為此, 2014年中央出臺《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 提出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 對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截止2014年底, 我國還有8 9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15年11月, 中央出臺《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分類施策確保按時脫貧, 即“五個一批”工程。其中產業扶貧涉及3 000多萬貧困人口, 而且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等其他“四個一批”也需要產業扶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決定》同時提出加強對扶貧工作績效的社會監督, 建立對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和扶貧成效的第三方評估機制。當前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庫信息中缺少產業扶貧評價指標, 如主體帶動、產業投入、家庭經營性收入等指標信息。國家旅游局成立國家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觀測中心, 對全國25個省市區111個建檔立卡試點貧困村進行觀測, 從脫貧人數、旅游增收等指標對旅游產業扶貧工作進行動態評價。截至目前, 針對產業扶貧評價的研究多為特定省域或片區的、模式總結式的[2-8], 缺少精準到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的定量分析、現狀分析和評價。研究對產業精準扶貧評價體系進行了探索性研究, 為指導和評價產業精準扶貧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1、科學構建產業精準扶貧評價體系

數據采取2016年農業部“百鄉萬戶”調研的14個貧困縣和32個貧困村的調查樣本數據, 同時引用2016年各貧困縣政府工作公報數據, 如表1。

1.1 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法, 分別從產業精準扶貧關鍵環節選取關鍵指標

遵循科學性、獨立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 按照產業精準扶貧概念內涵, 在已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9-11], 結合政府部門工作實踐[12], 從特色產業選擇精準、經營方式精準、支持方式精準、貧困人口受益精準4個角度, 構建了產業精準扶貧評價指標體系及指標權重。

1.1.1 特色產業選擇精準

貧困縣根據當地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市場空間、環境容量、新型主體帶動能力和產業覆蓋面, 選準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種養業、特色林業、農產品加工、傳統手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產業。監測指標有農產品產量、農業產值、農業增加值、農業利潤率等, 校驗后選擇人均農業增加值指標 (農業增加值/農業人口) 測度當地農業一、二、三產盈利表現水平。

1.1.2 經營方式精準

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在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 與貧困戶建立穩定帶動關系, 向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 通過鼓勵股份合作、推廣訂單幫扶、專業能人帶動等經營模式, 提高產業增值能力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監測指標有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帶動貧困戶數等, 校驗后選擇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人口覆蓋度指標 (企業帶動貧困人數+合作社帶動貧困人數+家庭農場帶動貧困人數+種養大戶帶動貧困人數/總貧困人口數) 測度新型經營主體的帶貧能力。

1.1.3 支持方式精準

貧困縣從產業項目、支撐體系、融資方式等方面加大對貧困地區支持力度。特別是國務院出臺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政策措施, 打破多年政策藩籬, 旨在提高資金使用精準度和效益, 整合資金重點用于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監測指標有產業扶貧財政資金、產業扶貧貸款資金、參加農業保險人口、參加農技培訓人口、獲得市場信息人口等, 校驗后選擇人均產業扶貧財政資金指標 (產業扶貧資金/總貧困人口數) 測度產業扶貧的支持力度。

1.1.4 貧困人口受益精準

產業精準扶貧的核心和落腳點是貧困人口增加收入和就業。監測指標有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家庭經營性收入、產業脫貧人口等, 校驗后選擇農民人均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率和產業脫貧人口比重兩個指標測度貧困人口精準受益深度和廣度。其中人均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率從抽樣的貧困村估算得出。

 1.jpg

1.2 確定關鍵指標及其權重, 建立評價模型

1.2.1 選擇計算方法

熵權法是一種相對比較客觀的賦權方法, 具有較強的數學理論依據。在應用過程中, 熵權法將待評價單元的信息進行量化與綜合, 根據各指標的變異程度, 利用信息熵計算各指標的熵權, 從而得出較為客觀的指標權重。

(1) 數據的標準化處理:采用極差標準化法, 以消除各指標的量綱、數量級關系和正負取向差異, 從而使數據具有可比性。原始數據Xij= (xij) mn

1.jpg

1.2.2 確定指標權重

通過調研數據構建原始數據陣, 根據式 (1) ~ (4) 對矩陣進行標準化處理、計算熵權, 最終得到各評價指標的客觀權重, 如表2。

表2顯示, 各指標權重由大到小依次是人均產業扶貧資金 (0.370) 、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人口覆蓋度 (0.244) 、人均農業增加值 (0.158) 、人均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率 (0.150) 、產業脫貧人口比重 (0.078) 。根據熵權定義, 前4個指標值的變異程度較大, 對產業精準扶貧貢獻突出, 并且能夠分別對應反映4個“精準”實現程度。

 2.jpg

2 產業精準扶貧評價結果分析

2.1 重慶豐都縣綜合得分顯著高于其他調查縣

根據評價分級原理, 運用式 (5) 將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統計數據和計算得到的各個指標權重加權, 計算得到各縣產業精準扶貧的綜合評價分值, 如表3。

 3.jpg

將各個產業的綜合評價在數軸上表示, 如圖1。從圖1可以看出, 各調查縣產業精準扶貧綜合評價由高到低分為3個檔次:表現較好的 (0.8分以上) 為重慶市豐都縣, 得分水平顯著高于其他縣。穩步脫貧的 (0.2~0.6分) 依次為貴州省平塘縣、河南省商城縣、甘肅省古浪縣、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河南省光山縣、甘肅省景泰縣、安徽省壽縣、廣西省田陽縣。脫貧困難較大的 (0.2分以下) 為云南省鎮雄縣。從第三方評估實踐看, 2017年11月, 國務院扶貧辦在國務院扶貧辦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重慶市豐都縣等28個縣率先通過國家轉向評估檢查, 近期將由省級人民政府陸續批準退出貧困縣[13]。

 1.jpg

2.2 從產業選擇精準看, 農業增加值指標位列前茅的縣中有些綜合得分卻不高, 存在“扶農不扶貧”“產業不帶貧”現象

人均農業增加值指標位列前茅的縣中, 廣西的田陽縣和凌云縣, 重慶石柱縣和豐都縣產業發展水平較高。重慶豐都縣打造“1+6+X”特色產業模式, 以肉牛產業加榨菜、烤煙、紅心柚、龍眼、有機水稻和柑橘等7個產業為主, 因地制宜發展桑蠶、花椒、獼猴桃、食用菌等特色產業, 其中“豐都肉牛”已成為全國馳名品牌。豐都縣引導每個貧困村組建合作社, 鼓勵企業“托養”“領養”貧困戶, 將相關財政資金按50%的比例以股權形式量化給參與產業發展的農戶, 農戶按持股比例以合同約定收益率固定分紅, 保證貧困戶分享產業發展增值收益。但有些縣綜合評價分值卻較低, 存在“扶農不扶貧”“產業不帶貧”問題, 亟須向豐都縣借鑒經驗。

2.3 從經營方式精準看, 新型經營主體帶貧指標位列前茅的縣綜合得分也位列前茅, 是產業精準扶貧的關鍵節點

豐都縣、商城縣、海原縣、古浪縣新型經營主體帶貧指標位列前4位, 探索出入社入股、打工就業、代養代種、技術支持、收購產品等利益聯結機制, 在綜合評價中也位次靠前。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是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節點和環節。在實施產業精準扶貧工作中特別要繼續創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 保證貧困人口持續穩定脫貧。

2.4 從支持方式精準看, 產業扶貧資金投入指標權重對產業精準扶貧影響最大, 變“輸血”為“造血”的支持方式成效日顯

豐都縣、平塘縣、田陽縣產業扶貧資金規模達到戶均2 500元以上, 并且均實現了縣級涉農資金整合, 減貧成效大幅提高。財政涉農資金縣級統籌整合是產業扶貧工作的重大創新, 平塘縣通過整合資金打造“中國布衣風情第一村”項目, 列入國家七部委扶持的全國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推進旅游扶貧示范點。整合的資金按照規劃進行統一建設, 有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財政涉農資金縣級統籌整合是產業扶貧工作的重大創新, 通過有效整合資源, 以需求為導向, 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2.5 從貧困人口受益精準看, 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情況直接反應產業扶貧效果, 但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雙重影響下存在不穩定性, 應綜合其他指標進行評價

貧困農戶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情況直接反映產業扶貧效果, 光山縣和商城縣地域面積大、生態環境優良, 地理標志農產品資源豐富, 光山青蝦、光山麻鴨、藍天玉葉、商城黑豬、鲇魚山湖魚、河鳳橋蘿卜都是出名的特色產品, 已經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產業格局, 貧困農戶的經營性收入增長幅度顯著其他調查縣。但是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雙重影響下家庭經營性收入存在不穩定性。貧困人口受益精準指標配合其他指標共同作用可以穩定客觀地顯示減貧效果, 防止單一指標可能出現的意外。

3 產業精準扶貧建議

產業精準扶貧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 建議統籌實施產業精準扶貧監測評價工作, 更科學合理地通過調度各地產業精準扶貧情況, 指導產業扶貧工作。

(1) 強化利益聯結機制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總結推廣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各貧困地區已探索出合作社吸納模式、企業帶動模式、直接幫扶模式、股份合作模式、訂單幫扶模式、托管服務模式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和幫扶模式。要總結各地產業扶貧的好經驗、好做法, 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產業精準扶貧模式, 通過新聞媒體、現場觀摩等形式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各地可以互相參考借鑒。

(2) 加大資金整合投入力度, 圍繞產業扶貧關鍵環節出臺更加精準、更加優惠的政策。有效整合資源, 以需求為導向, 有關部門和省份從資金、項目、金融等方面, 進一步加大產業扶貧資金投入。從產業服務上, 增加貧困戶的產業投入, 如生產資料、生產技術、流通設施、市場銷售, 為貧困戶提供產業脫貧服務圈。從產品增值上, 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培育特色產品和文化品牌, 提高產品品質效益和競爭力, 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8年0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久道免费高清日本视频 | 中文字幕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一 |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特黄一级日本 | 在线免费在线观看的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