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只有產業興旺了,才能談到生活富裕以及農村其它條件的改善。目前農業產業從數量看已經非常豐富,非常充足,甚至充足到滯銷和連續數年價格下降,當前產業興旺的最大困局是農業效益低下,利潤太低,甚至虧損,嚴重影響了農民增收。導致更多的農民對農業悲觀,不想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為什么農業產業效益低下、難以興旺呢?
1、普通農產品太多,優質農產品太少
比如我國的蘋果和梨價格連續三年(2015-2017年)下降,而且滯銷,但與此同時,我們每年卻要進口大量的蘋果和梨,僅2017年就進口90萬噸。另外還進口了新西蘭的獼猴桃、車厘子;進口美國的大豆數量高達每年4000萬噸左右,等等。
為什么我們的農產品滯銷了還要進口國外的農產品?原因是我們的農產品雖然數量很多,但優質的太少。為了滿足國內高端消費者需求,就必須進口國外的優質農產品。所以,從2016年開始,國家就提出要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壓縮普通農產品生產,增加優質農產品以及特色農產品的供應量。
2、農戶缺乏農產品營銷技巧和方法
農產品滯銷和價格下降,除了部分農產品質量不高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民不會賣。
我有一個觀點:中國農業以2015年作為一個分界線,2015年以前,比誰會種,只要你有技術能夠種出來,基本上不愁賣,一般都能掙錢。2015年以后,比誰會賣,誰會賣,誰就能掙錢。營銷,有成千上萬種方法,大學里有一個專業就叫市場營銷,但農民對這些方法知之甚少。
有的時候,農民還有一些不錯的農產品,但就是賣不出,賣不上好價錢,主要是不懂得農產品營銷的方法與技巧。而與此同時,消費者有時想買一些好的農產品,卻找不到。比如:我想吃好黃瓜,但我不知道最好的黃瓜叫什么品牌?在哪兒買?我想吃好香蕉,但我不知道最好的香蕉是什么品牌?在哪兒可以買到?農民想賣,買不出去;消費者想買,卻買不到。
3、規模太小,農民沒有經營積極性
我國農村大部分還是小農戶經營的模式,由于規模小,賺錢少,自然就沒有經營的積極性,對農業科技也沒有興趣。政府花錢組織農業專家到農村進行科技培訓時,農民經常不愿意來,常常是給每個學員要發兩袋洗衣服、甚至50元錢,他們才愿意參加培訓。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其根源在于農業經營規模太小。例如給一個養了3只雞的農民講“雞的科學飼養”,他咋會有興趣聽呢?只能靠兩袋洗衣服來吸引他聽課了。如果一個農民養了10萬只雞,那么他對科技的需求是發自內心的,而且需求是很強烈的,因為是否采用科學技術對他的收入有巨大影響。他甚至愿意花錢尋求和購買科學技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農圈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