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含悅等:基于國際經驗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研究

[ 作者:李含悅?張潤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1-23 錄入:王惠敏 ]

    摘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中國現代農業產業化的創新體制, 通過聚合各經營主體的力量形成產業發展的大動能, 其中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分別對聯合體起著紐帶作用與支撐作用。國外農民合作組織經驗豐富, 其運營模式對中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高水平、高質量發展極具借鑒意義。中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一方面要結合中國農業發展特征;另一方面要順應農業多功能與農民合作多需求的趨勢, 更新理念并積累經驗, 合理發揮政府作用、拓展合作組織業務范圍、創新利益聯結形式、構建區域性農業協同體系。

1 引言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核心、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為基礎、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支撐, 組成緊密型一體化聯盟。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推進組織振興, 當然離不開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與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合發展必將實現前所未有的深化。2016年河北省農業廳印發《關于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意見》, 明確指出了各經營主體的地位及相互關系。2017年農業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 將農民合作社視為聯合體成員。中國農民合作社的出現緩和了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矛盾, 促進了產業鏈的延伸, 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農民合作社一直難以完善, 依然存在很多弊端, 阻礙了其進一步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為補充逐漸蓬勃興起。在建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背景下, 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為該農業經營組織聯盟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與其他經營主體共擔風險、共享利益, 通過分工協作、規模經營和緊密型利益關系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創新。農業合作組織是很多國家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效方式, 國外農業合作組織經過長期的探索與發展, 已經形成了相當成熟的經營模式。本文依托國外農業合作組織先進的發展經驗, 對中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以期找到優化經營組織的措施, 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發展建設提供參考。

2 國外農業合作組織模式分析

2.1 規模化組織的北美模式

2.1.1 美國———工業化大農業經營

美國農業經營以私有大農場為代表, 將科學技術元素滲透到傳統農業的各個環節當中, 生產經營具有高度現代化、規模化、區域化和專業化特點[1], 農業合作社體制呈現出工業化大農業經營的特點。

美國農產品從播種到最終入庫完全利用現代化技術, 依靠先天的資源優勢, 根據不同區域在土壤、地形地勢、氣候等自然條件方面的差異, 結合農作物自身生長規律, 因地制宜地形成了高度區域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實現農業行業間分工與私營農場主之間的聯合與重組, 進一步為生產專業化創造了條件[2]。美國農民合作組織以集中化、多樣化的服務為重點, 合作社按照服務內容大致可分為地方性合作社與區域性合作社。設有董事會和監事會, 一人一票制的表決權, 權力的賦予與出資多少成正比。農民合作社的主要職能包括:農產品和生產資料的采購、供應、銷售, 為農場主提供農業投入品, 以服務協調代替直接經營的方式, 在合作社員之間建立平等的共處方式。美國的農業合作社屬于民營的獨立社會組織, 政府方面更多的是給予服務和培訓教育的機會, 而非管制與指導。資金來源方面, 政府提供延期納稅或者稅收減免等, 銀行提供信貸優惠, 貸款利率一般低于商業性貸款利率。農民合作社可采取股份制經營方式, 社員按股份分紅, 若股利分配低于8%能夠享受稅收優惠, 年終盈余按照一定比例返還社員。

2.1.2 加拿大———共營式契約化管理

加拿大與美國類似, 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需要大型的高效率農業機械作為支撐。以農機合作社為例, 加拿大農機合作社的組織模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社員共營生產資料共享收益的一體化共營模式;二是社員共享機械而收益獨立的機械共營模式。逐漸地, 加拿大形成了以共營式契約化管理為特點的農業合作組織形式。

加拿大以農業合作社為基礎建立了農機合作社, 農業機械共營覆蓋了整個農業生產過程, 對土地和機械實行一體化經營管理, 發揮了規模經營的優勢, 降低了交易成本。合作社與社員之間簽訂契約, 明確各方的責權利、共享機械的數量和種類、合作社資金的管理辦法等, 按照社員使用機械的面積比例確定承擔的融資份額或享受的利益分配。政府農業管理部門作為輔助角色, 通過印發小冊子來幫助農機合作社解決經營管理中的矛盾沖突, 為還未成立的合作社提供咨詢服務的渠道。合作社之間形成互幫互助的機制, 已經成立的合作社向新成立的合作社提供農機培訓、農民教育和咨詢服務;金融機構聯合信用協會對合作社進行信用考察后為其提供資金服務;合作社利用其他相關部門開發的財務軟件管理資金, 提高財務管理效率和能力[3]。

2.2 聚合化組織的歐洲模式

2.2.1 法國———強政府協調推動型

法國的農民合作社形成時間較早, 政府于20世紀60年代起先后頒布了《農業指導法》《合作社調整法》和《農業合作社條例》[4]。法國的農業經營主體不是像美國一樣的大型農場主, 而主要是中等規模的家庭農場主。在發展中, 法國政府的行政力起到了主導作用, 農民合作社作為政府和農民之間的溝通者, 平衡著二者之間的博弈關系, 形成“強政府協調推動型”的特點。

法國農民合作社包括基層合作社與聯合社, 基層合作社由農業生產者直接組建, 實施“一人一票”的決策原則[5]。法國的農業合作社并不主要承擔組織職能, 更多的是在政府與農戶之間扮演“協調者”的角色, 在政府、農民、市場三者間發揮中介作用, 具體體現在:第一, 法國政府重視農民教育, 對不同需求的農民開設配套的教育課程, 設立農民技術培訓中心和短期專業技術教育班, 農民需取得農業職業培訓證書才能加入到農業經營中去。第二, 法國政府通過頒布《農業指導法》《農業共同經營組合法》等一系列法律, 明確了農民合作社的基本服務內容, 給予優惠的稅收政策、低息貸款政策、政府補貼、建立農村信貸機構等。法國政府對農民合作社進行了較強的行政干預, 通過法律援助和財政支持對農民合作社加強監督管理, 使農業合作社演變成為傳遞政府意愿與決策的有效載體。第三, 法國政府鼓勵農業合作保險組織及農村互助保險的發展。1990年制定的《農業保險法》, 建立民間農業保險合作基金組織, 通過該組織農民除了可進行保險買賣和融資, 也能獲得補貼和福利, 保費的1/2~4/5由政府承擔, 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農民的利益。

2.2.2 德國———規范化網絡狀經營

德國第一家農民合作社是萊夫艾森建立于Weyerbusch的面包合作社, 帶有慈善和援助色彩。如今, 德國農業合作社滲透到金融保險、生活消費等各個方面, 幾乎所有的德國農民都加入了一個或多個農民合作社, 農民合作社體系呈現規范化網絡狀經營的特點。

德國農業中央委員會以德國農民協會、德國萊夫艾森協會、德國公法農民協會聯合會以及德國農民與企業協會4家協會為代表組織成立。德國在農業上應用大數據, 實現精細作業, 產業規模效益明顯, 家庭農場以中小型農場為主[6]。橫向來看, 合作組織種類齊全;縱向來看, 各組織間層次分明。德國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帶有嚴密性, 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組織結構完整。農業合作社內部建立了董事會、監事會、合作社社員大會, 依照《合作社法》的規定合作社具有獨立法人地位, 實行一人一票制的決策方法, 對合作社運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社員可被賦予投票權。二是繳納社費。合作社制定章程, 按照章程規定, 申請加入合作社需要繳納一定費用, 其使用、分配方式均以章程為準。三是審計制度嚴格。合作社經過當地合作社審計協會的批準后方可成立, 合作社審計協會定期對合作社的運行管理方式、資金狀況、日常業務開展情況、所獲效益等進行審計, 這是德國農業合作社實踐的一大亮點。四是政府給予支持。政府推行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如制定法律促使農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鼓勵建立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和分支機構, 逐步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實施農業優惠稅收政策、發放資金補貼等, 支持農民之間的自助合作[7]。

2.2.3 英國———自由型特色化服務

英國的農業經營形式以自營農場為主。大規模租賃農場曾短時期取代過家庭農場, 但土地所有者的收益受到了政府干預和地租下降的阻礙, 經過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農民再次獲得了土地, 且政府通過實施優惠政策、加快機械化進程等來維護農民的權益。英國農業合作組織的特色在于其功能的多元化, 呈現出自由型特色化服務的特點[8]。例如, 以食品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為職責的組織機構———LEAF (Linking Environment and Farming) 。

(1) 建立評價體系。自1991年以來, LEAF首先制定了關于綜合農場管理 (IFM) 的實際指南, 并以此作為基礎指導實際行動。該組織通過審查與統計核算的方式對耕作方式進行監測和自我評估。經過多次修訂, LEAF編制了一系列咨詢工具, 用于生物多樣性、水、土壤、排水系統的評估及管理。LEAF為成員提供水資源管理工具, 可繪制用水地圖、評估風險、提高效率, 達到節約資金并保護水資源的目的。

(2) 提高質量安全。鑒于1990年代公眾對食品的興趣重新抬頭, LEAF食品標簽既能獎勵農民對環境做出的貢獻, 又能使消費者選擇購買符合高環境標準的食品, LEAF積極地建立質量保證標志, 于2001年創建了LEAF品牌, 在能源效率、廢物回收、水和土壤管理等方面領先于同行, 帶有LEAF商標的食物開始進入商店和大賣場。如今, 英國20%的種植園都達到了LEAF標準。通過示范農場網絡形成了農場管理的典型示范基地, 目前全國已有40多個。

(3) 加強公眾體驗。LEAF于2001年推出“虛擬農場之行”, 為能夠上網的公眾提供獲取農業和糧食生產體驗的可能;從2006年起, 將每周日定為“農場開放日”, 300個農場在這一天對外開放, 使成千上萬的人能夠參觀農場, 享受農村生活, 了解農作物和動物, 如2014年某農場接待游客207 000人次, 創下了歷史記錄;發起“讓大自然充滿感官”的倡議, 鼓勵殘疾人和老年人體驗農業和農村, 該項目由英國自然基金會資助, 迄今為止已有近1.2萬人參與了體驗[9]。

2.3 精細化組織的東亞模式

2.3.1 日本———集約化分層式經營

日本與歐美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基礎不同, 受地理條件的限制, 日本推進農業規模化的動力不足, 只能依靠提高土地的單產效率來提升現代化農業帶動的經濟效益, 農業合作組織呈現出集約化分層式經營的特點。

日本在認識到本國農業生產的短板后, 積極開展農業科技攻關, 加大科學技術研發在農業方面的應用, 重視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不斷完善農業教育和技術推廣體系, 建立了包括農業職業高中教育、農業繼續教育、農業技術普及組織教育、國內外研修制度的農民職業化教育體系, 鼓勵農業院校學生去農場實習, 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10]。日本農業合作組織帶有比較明顯的行政隸屬關系, 主要由基層農協、縣級聯合會與全國聯合會3個部分組成。基層農業協會的會員為農民, 縣級聯合會由基層農業協會組成, 全國聯合會則是由縣級聯合會構成。每一級各自承擔職能, 自上而下逐層傳達購銷任務。農民采購生產資料的需求通過基層農業協會傳遞到縣級聯合會, 再到達全國聯合會, 由全國聯合協會統一采購生產資料后, 通過基層農業協會發放到農戶手中[11]。日本農業合作組織的職能主要包括采購生產生活資料、銷售農產品、對農戶進行生產性的指導[12]。日本農業合作組織起初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 具備獨立經營的能力后, 政府會降低扶持力度, 但始終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日本農業合作組織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資金和商業銀行貸款, 并采取股金分紅的方式進行利益分配。

2.3.2 韓國———社團化自助式經營

韓國農協發揮著落實農業政策的主體性組織作用, 其自主經營的積極性很高, 服務項目非常豐富, 呈現社團化自助式經營的特點。韓國農協組織分為中央農協和基層農協[13], 按照行政區劃分, 具有地域性。

韓國農協的突出特點在于為成員提供生產生活全方位綜合性服務。農協在教育指導與研究協作方面的事業有:一是教育事業。農協對成員進行現場教育、教育院集中教育、網絡教育及海外研修;創辦農協大學, 附設協同組合經營研究所。二是指導事業, 包括表彰先進農民、對農業金融咨詢進行指導、與地方政府協作、為增加農民非農收入提供指導、成立咨詢團、建立支援基金等。三是研究與協作事業。曾設立農政研究室、宏觀金融研究室、流通研究室、畜牧經濟研究室、互助金融保險研究室、咨詢室、協同組合研究中心, 編輯出版雜志;參與國際合作社聯盟事務, 建立南北農業合作咨詢會促進韓朝農業交流協作。四是開展農政活動, 借助媒體廣泛宣傳農協作用, 建立農業博物館進行特別展示。五是開展“愛農村運動”和“愛食愛農運動”, 保障國民健康, 改善飲食結構, 提高生活質量。農協在經濟方面的事業有:一是農產品共同銷售事業。銷售經營組織從事農產品收購、分類、加工、包裝、出售、流通;市場交涉組織作為代理為成員創造有利的銷售條件。二是工業品共同購買事業, 降低價格并提高市場交涉能力。三是產品制造與加工事業。飼料工廠提供質優價廉的飼料, 低價供應種子種苗, 進行農產品加工。四是共同設施利用事業。農協在金融方面的事業:建立了農協信用事業體系, 開展貸款存款業務;發展保險事業;農協銀行辦理不動產信托、公益信托等業務。農協在社會福利方面的事業:建置生活共同利用設施;發展與老人、幼兒、婦女、學生相關的福利事業;舉辦農民大會及農事慶典;發揚農村傳統文化, 建立農村文化福利中心等;開展免費法律服務事業和消費者維護事業;建立不便事宜申告中心等[14]。

3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現狀及問題

農民合作組織是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的必要組成部分, 但從發展的初期階段來看, 農民合作組織發揮的作用并不明顯, 組織形式和服務項目也比較傳統, 帶動農戶入股龍頭企業的方式單一, 未能很好地促使各經營主體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地域跨度小, 不能實現全社會的資源優化配置。

3.1 依賴龍頭企業不爭先

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中, 農民合作社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將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 以龍頭企業為骨干, 以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 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 以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 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各項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有些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了滿足評選標準, 過分追求行政推動力, 聯合虛假合作社或者僵尸合作社, 仍然依靠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直接帶動農戶。即使實現了產業化, 也沒有消除傳統“龍頭企業+農戶”的經營弊端, 龍頭企業與農戶相互競爭, 農戶難以從產品品牌和產業鏈中獲得更高的收益, 機會主義行為依然存在, 損害了農民的利益。與此同時, 農民合作社自身建設不完善, 內部規章制度不健全, 管理水平低, 合作社缺乏理論指導、經營管理、組織協商、營銷推廣等方面的能力, 農民缺乏合作意識、合作知識、農業技術以及經營管理知識。農民對合作社的認同感不強, 合作社的地位無法得到保證, 難以對農戶產生足夠的激勵作用, 農戶也無法真正從政策中得到實惠。

3.2 受制傳統功能不創新

農業合作組織發揮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等方面的優勢, 抓住產業特色化、品種優良化、品質高端化3個關鍵, 專注于向社員提供優良品種服務、種植技術服務、農業科技服務, 帶動聯合體實行同一品種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統一整地播種、統一噴灑農藥、統一管理和統一收獲的模式, 改善農田基礎設施, 推廣育苗施肥和防止蟲害技術。合作社承擔聯合體的供銷、種養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 專注于新品種、新種植技術的應用和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的提高, 在承擔聯合體供銷、種養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發揮紐帶作用。但是問題在于, 上述皆屬于農業合作組織的傳統服務項目, 農村的金融環境并沒有建立起來, 農民合作組織內部缺乏信用合作服務, 金融服務缺位和金融資源供應不足既是發展的重要難題, 也是發展的長期難題。此外, 現在的農民合作組織并沒有形成穩定的農村金融互助體系, 阻礙了農民合作組織更深一層的發展。

3.3 單向利益關系不緊密

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建立利益關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簽訂聯合體章程, 規范聯合體組織和行為, 妥善協調聯合體各成員單位的利益分配關系, 形成完整的組織架構和日常管理制度, 明確各成員的權利和義務。但是章程僅僅明確了成員組成、設立目的、業務范圍、基本職能、組織機構及其職責、成員的權利與義務、成員退出機制、經費管理等基本行為規范, 各成員主體基本上都能夠滿足條件和要求。二是簽訂收購協議, 達標產品保證收購。當市場價格低于保護價時, 按保護價收購;當市場價格高于保護價時, 按市場價格收購。通過企業與農戶和基地聯合, 保證企業原材料穩定供應, 確保材料穩定生產, 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這種形式僅僅是在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建立了簡單的購銷關系, 保障了農戶的基本利益, 但難以使農戶從全產業鏈上分到更多的利益。

3.4 囿于區域空間不靈活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將距離相近、經營內容相似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組成聯盟, 農民合作社大多以村、鎮為單位, 聯合農戶抱團取暖。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求通過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經營、智能化經營、信息化經營, 實現農業在跨區域聯合與產業融合方面的縱深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區域跨度小, 不利于實現全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但從現階段發展來看, 跨區域經營的大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形成的條件還不充分。原因主要在于:第一, 傳統資本受地域限制的約束還未打破, 土地、資金、勞動力不能自由地跨區域流動。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仍然存在經營風險, 新型規模化經營方式, 例如代耕代種、土地托管、聯耕聯種、按戶連片等的成功經驗, 并未得到廣泛推廣, 仍然需要政府各級組織強有力的引導來打破耕地分割的局面,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第二, 各地區人力資本水平和消費水平不一, 金融發展基礎和金融信用環境更是不平衡, 區域外部金融資源流入的條件并不充分, 落后地區難以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另外, 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輻射帶動作用有限, 金融政策的不完善拉大了區域性差異。第三, 農業勞動者受鄉土情結的影響較深, 意識比較封閉, 對小范圍長期生活的區域和人們熟識感較高, 易于建立農業合作, 這種以鄉情為基礎的合作關系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而與區域以外的主體進行交易時, 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基礎, 容易產生機會主義行為, 導致合作關系破裂。

4 國外農業合作組織的經驗對中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的啟示

4.1 政府重視、政策支持, 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首先, 政府要高度重視產業化聯合體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作用, 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 盡快出臺關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的指導意見, 圍繞各區域特色農業主導產業, 做好頂層設計, 編制產業化聯合體建設規劃;其次, 培育能夠成為聯合體龍頭的產業化龍頭企業, 吸引實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組建產業化聯合體, 打造產業關聯度高、功能互補性強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第三,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 給予聯合體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融資風險補償等金融政策支持, 給予聯合體建設用地、配套設施用地、承包土地流轉等土地政策支持, 立法保障農業合作社權益的長期穩定性;第四, 建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信息庫, 組織第三方開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水平評價, 及時總結好經驗、好做法, 進行聯合體相關政策和典型案例宣傳, 為制定現代農業政策提供參考。

4.2 產業主導拓寬服務, 重視社會福利功能

中國農業合作社囿于地域、人口以及經營傳統, 不能采取不便管理的美國式的大規模綜合性合作社形式[15], 規模小、數量多是中國農業合作社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要以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產業為主導, 聚焦核心業務, 提高專業化程度;從傳統的針對農業生產過程的服務拓展到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的服務, 提升包括農資供應、銷售運輸、技術推廣、教育普及、金融保險、信息咨詢、質量管控、品牌宣傳等全方位的綜合化服務的水平;以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媒介, 促進公益事業的開展, 聯合體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 除了應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提高農民收益外, 也應意識到現代農業的多元功能, 如將農業生產與公眾教育相結合, 向社會開放, 承擔科普教育職能;以農業合作組織為基礎, 聯合科研學者、環保主義者、消費者、農產品加工企業等建立農業管理體系和農業審核體系, 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6]。

4.3 要素入股信用跟進, 共享利益共擔風險

當前只有少數農業產業聯合體建立了聯合體風險基金與經營主體雙向入股等多種利益聯結形式。各成員單位應通過共同出資, 建立農業風險保障基金, 用于各經營主體生產與經營風險補償。聯合體各經營主體協商共同出資籌集聯合體經費, 用于辦公場所租賃、召開會議、人員薪資、品牌培育和注冊、宣傳推介、對外交流、風險基金設立等。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可以通過土地、產品等方式進行出資, 由此可增強聯合體防范風險的能力。另需配套建立聯合體信用機制, 增強聯合體中經營主體的信心, 使其拿出資金作為風險保障金。鼓勵經營主體采用雙向入股的形式, 改變農戶受固有思想和實際能力的束縛不愿將土地等以股份的方式入股企業的想法, 使更多形式的資本入股, 形成規模效益, 企業按股對農戶分紅并實行二次利潤返還, 深化經營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機制。

4.4 科研創新人才驅動, 空間布網協同經營

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科技研發隊伍, 提供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 推進農業科技成果在聯合體內的轉化和運用, 培育和樹立具有示范推廣效應的科技創新能力強的聯合體典型;引導龍頭企業發揮產業組織優勢, 優化產品結構, 更新生產方式, 升級產業體系, 增強帶動能力, 吸引更多的家庭農場與農民合作社, 建設更多互相支撐、互相服務、互相依靠、三產融合、抱團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有效帶動綠色優質農產品高端供給;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 促進其所學理論在實踐中的快速轉化, 調整高校農學專業及課程設置, 培養農業經營人才, 保障農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國家、省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密切合作, 鼓勵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之間的交流合作, 地理位置相鄰且經營項目相似或互補的聯合體可進行“二次聯合”, 形成區域性聯合體, 以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組織載體推動跨區域農業協同經營, 連接更加多元化的農業經營主體, 打破地域約束, 實現網絡化經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世界農業2018年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激情国产综合久久久 | 日本欧美高清乱码一区二区 | 天堂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α√在线 | 五月天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 日韩欧洲亚洲美三区中文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