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長期以來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其在得到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文化自覺、價值信仰等問題。因此,要切實發揮農村教育對農村社會的文明引領作用,需要厘清農村教育優先發展內涵,明確優先發展內容,并處理好各種發展關系的本末輕緩之別。
確立農村教育優先發展的意識觀念
隨著市場經濟對農村社會的席卷以及高等教育擴招、質量滑坡及就業問題嚴峻等問題的出現,農村社會成員不再將農村教育當作唯一出路,而是要“掂量掂量”看“劃不劃算”。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教育不重要了,而是教育較之以往對一個人、一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更為明顯,只不過其形式、內容有了新變化。
一是農村教育對象之全員化。在農村社會,當人們言及教育時,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將其與學校教育聯系起來,這也意味著或折射出農村教育對象的“縮窄化”,僅僅將中小學生當成是受教育者,在這種思維意識下農村學校教育成為農村教育的代名詞,農村老年人、中青年社會成員、幼兒等都似乎與教育“絕緣”,農村教育“凋敝”為農村中小學生“孤軍奮戰”的戰場,這無疑是不正常的。第一,農村教育作為農村社會的子系統,承擔著促進農村社會文明進步的重任,而主體必然離不開全體農村社會成員的推動,絕不可能僅僅依靠尚未成年的農村青少年來承載,畢竟在應試升學體制下勝出的農村中小學生走的是“逃離農村融入城市”之路,他們“無心也無力”來發揮推動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第二,農村學校教育的質量與農村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密不可分,只有作為農村中小學生父母或家長一輩重視教育,并有著自我的教育“堅守”,方能配合學校教育之實施,并糾正或減少學校教育之“弊”。總之,當前農村教育要變成農村文明發展的一部分,有必要讓所有農村社會成員都成為接受教育的對象,讓其能夠通過教育“明辨是非、判斷善惡”,促使農村社會生活和諧化。
二是農村教育目的之“為己”化。毋庸置疑,當前農村教育依然定尊于學校教育一端,這可從兩大層面反映出來。其一,受“學而優則仕”傳統思想的影響,一直以來“為學以求官至仕”、“光耀門楣”觀點左右著農村社會成員對教育的態度,“十年寒窗、一朝聞名”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農村學子,而這種目的恰恰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借助于應試升學體系得以實現,所以讀書求學是農村家庭的頭等大事,它寄托著一個家庭的所有希望;其二,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對農村社會的裹挾,加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蔓延,農村社會成員對農村學校教育的熱情降溫,雖然不少家庭依然出于“名望”之慮讓子女考入大學,但不再寄托著改變家庭生活的“奢求”,甚至成為一種被拖著走的“無奈之舉”,因為他們清楚教育經濟投入和產出不再成正比。這兩大層面都顯示了當前農村教育的功利化色彩。在這樣的功利目的或思維心態下,農村教育注定是要失敗的,因為教育畢竟不是一個純粹的功利活動,其價值或意義更多地在于能夠“為己”,使自我成為不斷超越生命的意義人。所以,當前農村教育務必要從“事物”中擺脫出來,只有農村社會成員將教育變為自我生命的組成部分或存在方式,才能使教育回歸到育人的本質上。
三是農村教育過程之生活化?,F實中農村教育被農村學校所“代表”,而在科層制管理之下的農村學校教育是計劃性的,農村中小學生圍繞著學校設計的教學計劃接受著系統化的教育過程,這的確也是學校教育優勢所在。然而因農村教育被封閉于學校圍墻之后,其教育過程就被“固型化”。也就是說農村教育已然獨立于人們的“生命生活”之外,其過程由“理論知識系統”所占據,這從身處學校教育中學生的“一心只讀圣賢書”之身心狀態中得以顯現。換言之,無論是農村中小學生還是社會成員,在其看來教育僅為一項“任務”罷了,是外在于己而被迫執行的“事件”。因此,發展農村教育需要轉變社會成員的觀念態度,讓其以一種習慣化、日常化的自覺省思來看待教育,將之當成是自己生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此農村教育才能與每一個家庭或每一個人發生關系,以其生活之中遭遇的問題為一種資源來構建教育意義生境,也即唯有農村社會成員都學會過一種“反思的生活”,農村社會發展才能真正充滿潛力。所以,當前農村教育要優先發展的是一種環境氣氛,一種農村社會成員都對教育充滿崇敬的意識心理,不再把教育當作一種工具,而是如同空氣一樣須臾不可離,這樣農村教育才能真正扎根于農村大地上并具有基礎性價值意義。
當前農村教育優先發展的路徑方式
農村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在意識觀念上促成社會成員對農村教育認識的自覺之外,還得從具體的路徑方法上來加以貫徹落實,真正將農村教育嵌入農村社會發展之中,以促進農村社會的內生和諧發展。
第一,注重基層力量,增強農村教育主體隊伍力量。
在以學校教育為唯一形式的農村教育結構之下,農村教育主體是單一的和封閉的,主要集中于中小學校中的學生和教師,而廣大的農村社會成員或家庭只扮演著“觀眾”的角色,他們可以“談論、批評或譏笑教育”,卻從未真正融入“教育之中”,既表現在未能以參與者的身份來促進農村學校教育的發展,也未能以自我教育者的身份來進行反思學習。因此,當前農村教育要注重學習型社會的構建,讓每一個農村社會成員都能獲得教育機會,把教育當成是“自我成人”的必要存在方式。當然這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可逐步展開關于農村教育組織的設立和設計管理,讓村落中有一定文化水平或身份地位的老人、中青年社會成員及學生代表參與進來,主要進行與學校教育的溝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收集組織、國家政治方針政策的宣傳等??傊?,農村教育是活的,是具體的,是生活化的,因而建立組織化、常規化的農村教育組織是較可行的舉措。雖然暫無先例可循,但不斷加以政府、學校力量的引導,定能成為活躍于農村的、基礎性的有效教育形式或存在。
第二,夯實基礎教育,提升農村幼兒教育的專業性。
不可否認,當前農村教育或整個教育系統存在的問題不少,尤其是應試教育體制下大部分人都多少受到了“傷害”,無論身處學校教育系統中的學生還是校外的父母都圍繞著“分數、名校”而“煞費苦心”,人人弄得“精疲力盡”卻又“身不由己”,這的確是很長時期以來人們所面對的教育的“痛”。但必須清楚的是,包括農村教育在內的教育系統“有問題”并不構成人們“躲避、逃避或敵視”教育的理由。這恰恰表明,“此時此刻”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及社會成員身心的健康更離不開教育,或者說離不開“以人的完整生命發展”為目的的教育。那么,試問如何才能使農村教育發揮出“育人”的本質?顯然,在市場經濟不斷裹挾農村社會的今天,教育在人們心里已變得“無足輕重”,因而要想讓農村教育“強大起來”,成為實現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的力量,有必要夯實農村基礎教育,特別要加大對農村幼兒教育的投入和引導,讓農村兒童真正“贏在明天”,成為未來社會的主人。從這個意義而言,拯救農村教育或中國教育的是“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和深入的當下,農村幼兒教育需求旺盛,可質量卻堪憂,所以目前要根據農村村落布局情況適當增加幼兒園辦學點,并配置以優秀的教育師資、環境資源等,讓“好教育”深深地種在幼兒心中,讓其真正喜歡教育,以教育來“立身處世”,進而讓“百年大計教為本”的理念成為現實。
第三,注重公共空間建設,豐富農村社會文娛活動。
作為單一形式的農村學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獨立于農村社會成員生活之外的,而好的農村教育應該起到“化民成俗”的功效,讓農村教育浸潤其身心之中。因此,當前農村教育要走“大眾化”道路,讓教育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最為現實和有效的方法是注重農村公共空間建設,讓農村社會成員走出家門,過一種“交往的生活”。畢竟隨著農村物質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被“名利”吸引,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成一種“商品交換”,在這種情況下“人心渙散而無凝聚力”。所以,當前農村教育要夯實服務于農村社會成員身心“舒展”的公共空間建設,讓其有“吐露心聲和交流思想”的公共平臺,而這種平臺的建設應盡可能面向全體成員,而不僅僅是諸如“老年人活動中心”。為此,農村社會須對公共空間進行規劃,從布局、數量、活動主題等方面進行通盤考慮,在保證全體村民有集體議事或活動參與的場所之外,還得根據不同年齡、不同事務內容而組織多種文化娛樂教育主題,讓每一個村民都與有意義的教育發生關系,而不應像現在農村的文化娛樂活動專屬于農村部分成員。因此,目前農村教育十分有必要拓展和豐富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如閱讀、健身、舞蹈、職業技能培訓等,讓所有農村社會成員都“有所為”并從中受益,而不再像當前農村社會成員文化娛樂生活的匱乏或單調,并不斷固化、異化或遮蔽農村社會成員人性中的“意識、能動”等類特征的發揮。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白族傳統文化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生共諧’機制研究”(15XMZ051)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大理白族文化認同‘復合基因’的教育傳承機制研究”(14YJC88006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田夏彪,大理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