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總書記聯系點,蘭考的點滴變化,倍受關注。兩年來,從“大考”到“大干”,從“大干”到“大變”,蘭考無論黨員干部還是普通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3月28日《人民日報》)
從“坐著等”到“比著干”,從“差不多”到“細小實”,從“人叫人不動”到“一級做給一級看”,繼承和發揚焦裕祿精神—對群眾的親勁、抓工作的韌勁、干事業的拼勁。在脫貧攻堅路上不斷改進工作作風、轉變工作思路,從群眾實際情況出發,為農民創造看得見的收入、摸得著的實惠;不斷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領導干部之間互相查找問題、提出改進建議,讓“三嚴三實”的標尺落地生根;不斷細化駐村干部考、評、比的標準,層層評議、量化考核,督導駐村工作不再敷衍了事、避重就輕;不斷創新脫貧攻堅工作方法,創建微信群,打造24小時工作平臺,不論群眾干部,不論問題大小,隨手拍,實時發,微信群里,時時有人解決。
“蘭考標準”創造“蘭考形象”,兩年完成脫貧總目標的91%,1年簽下29個億元以上項目,各級黨員干部更是甩開膀子干,沉下身子做,不斷向焦裕祿靠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蘭考標準”值得推廣開來,學習借鑒。
身子沉下去,了解群眾的需求。扶貧脫貧工作不是“面子工程”,更不是“政績工程”。基層工作尤其是農村工作頭緒多、壓力大,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把惠農政策落到實處等等,都需要做很多具體實在的工作,需要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和困難。黨員干部進村入戶,躬下身子討良方,蹲到灶邊繪藍圖,為群眾送溫暖、送政策、送技術、送項目、送資金,實實在在破解難題,化解矛盾,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農村和諧發展環境。
步子邁開來,摸清貧困村的村情。全國各地貧困村村情各不同,量當地實際,裁實踐之衣。幫扶工作不是拍腦門決策,而是要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各級黨委政府開展扶貧工作的過程中,首先應做好調研文章,將當地自然風貌、風土人情了然于心,扶貧工作的開展才能做到“對癥下藥”;其次是立足自身實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到“揚長避短短變長”,從最擅長處著手,不能盲目跟風。這樣,各級黨委政府深入基層開展幫扶工作便會得心應手,幫扶項目的設計也在能力范圍之內,操作起來也會如魚得水。
思維活起來,探索精準發力的路子。面對新思路,按部就班、因循守舊已不適應當前的發展局勢,只有充分結合新的經濟常態、新的社會格局,摒棄等、靠思想,用發展創新的理念、制度、技術,實現貧困戶自我的“精準賦能”,激發貧困戶的發展動力。從技術上,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信息化成為可能,通過建立貧困戶的信息平臺,時時更新貧困戶數據庫、追蹤貧困戶脫貧動態、監管貧困政策、資金的使用,實現精準扶貧的高效管理;從管理制度上,改變以往的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對于貧困戶的精準識別、貧困政策的精準落實、扶貧資金的高效使用,需要建立健全約束和獎勵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作者地址: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