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作為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已經得到社會普遍共識。如何實現城鎮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目前都存在著以城市化代替城鎮化的問題。這種傾向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各地興起大城市熱,小城鎮建設越來越被忽視,甚至出現停滯萎縮的局面。據統計,我國現有600多家城市正在規劃拉開新一輪大城市框架, 180多個地級市正在規劃“國際大都市”,城鎮化演變成了城市規模競賽。從我國國情出發,這種只注重大城市的城鎮化發展是十分危險的。一方面,原有的大城市人滿為患,“城市病”越來越重,難以接納新的城市人口;另一方面,新的城市盲目追高求大,城市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同樣難以接納新的城市人口;更為重要的是,城市資源浪費嚴重,城市可持續發展難以為繼。因此,如果我們新一輪城鎮化不認識到這些,農民城鎮化夢想很可能落空。
“城鎮化”顧名思義,就是城市和小城鎮共同發展的進程。我國城鎮化最早拉開序幕是從小城鎮開始的,自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小城鎮,大戰略”以來,小城鎮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新時期要不要繼續建設小城鎮?回答是肯定的。從小城鎮具有的功能來看,當前我國小城鎮依然承擔著城鎮化的重要職責。一是解決農村地區就地城鎮化問題。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特別是中央關于建設小城鎮政策的出臺,各地小城鎮發展迅速,長三角、珠三角一帶的小城鎮,已經成為外來人口聚集地,有的人口規模已達到內地中等城市水平,實現了區域城鄉一體化。二是解決產業聚集問題。小城鎮不僅是農民創業的載體,也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平臺,通過多年發展,形成了農村產業的集中區,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解決了農民進鎮就業問題。小城鎮發展的動力源于產業,產業的發展又為當地農民進鎮就業落戶創造了條件。四是解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一直是與“三農”問題緊密聯系的。我國還有一半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多數就業在農業,建設小城鎮既能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特別是依托小城鎮發展專業市場、特色市場,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目前,一些地區正在嘗試家庭農場生產與田園村莊建設相結合,形成小城鎮與新農村城鄉互補的發展格局,這些都為新時期小城鎮發展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當前我國小城鎮建設中,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發展無序,規模過小,總體規劃滯后。從小城鎮發展歷史來看,改革開放初期,各地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小城鎮發展較快,出現了“小城鎮熱”,但90年代后期,農村人口、資金、物流都涌向大中城市,小城鎮建設出現了低谷。2006年中央提出“新農村”政策后,小城鎮處在城市與新農村之間,依然是發展低谷,甚至邊緣化,更沒有長遠規劃和戰略布局。二是產業聚集不足,鄉鎮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上世紀80、90年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為小城鎮發展注入了活力。但90年代后期鄉鎮企業逐漸被東南沿海的外資企業發展所代替,一江春水向東流,內地鄉鎮經濟受其影響,出現萎縮甚至凋敝。三是基礎設施配套較差,人口聚集功能較弱。近年來,由于城市建設重點轉向大中城市,鄉鎮基礎設施投入不到位,商貿、居住、文化、教育、衛生功能不到位,影響了小城鎮聚集人口的能力。四是改革政策不到位,制度性障礙嚴重。一方面農民進入小城鎮,如何解決小城鎮就業、居住與農村原有生產、生活的關系,包括承包地、宅基地的財產化問題,沒有政策規范和指引。另一方面,小城鎮的戶籍政策、就業政策、創業政策以及金融信貸政策等,都沒有做出相應的改革與配套,影響了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從小城鎮長遠發展戰略來看,為更好地完善城鎮化發展的格局,小城鎮的發展必須立足農村實際,立足農民需求,可以分三個層次有序開展。一是普通小城鎮建設,通常以行政區劃鄉鎮為主,依托當地鎮政府所在的集鎮,搞好小城鎮建設。這是小城鎮的基礎,是當地農民改善生活環境的首選。二是中心鎮建設,這類小城鎮人口相對較多,二、三產業相對集中,集貿市場較為繁榮,為當地農民就業、生活提供了便利條件,這是城鎮化體系建設的重點。三是縣城所在地的城關鎮建設,通常又稱為縣城。這是地方政府精心打造的小城市。我國東部地區的縣城,已經超出小城鎮概念,無論是外在的發展體量,還是內在的配套實施,都達到了中等城市水平,可以說是小城鎮升級的最高版。因此,這三級小城鎮盡管體量不同,功能差異較大,但共同組成了我國城鎮化體系“鎮”的核心內容,不僅是我國城鎮化涉及人口最多的載體,也是當前城鎮化最薄弱的基礎環節,更是城鎮化需要迫切關注的問題。因此,可以說,小城鎮建設是聯系農村與城市的重要橋梁,是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要基石,也是城鎮化發展的潛力所在。
城鎮化的本質是為了滿足人們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就業機會、改善人生活質量的需求,提高城鎮化率的目的是為了更多的農民真正融入城鎮、分享城鎮化發展的成果,得到更多的公共服務。因此,實現這一要求,與以往的小城鎮建設不同,新時期小城鎮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完善小城鎮的配套功能,增加基本公共服務產品,改善居住生活環境,提升小城鎮的品質,使之在推進農村地區城鎮化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第一,要與培育地方產業相結合,打造產業特色鮮明的小城鎮。沒有產業支撐的小城鎮,就沒有吸納當地農民進鎮就業的能力。因此,小城鎮建設必須結合本地資源優勢,積極培育二、三產業,集中力量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形成產業競爭優勢,帶動當地農民進鎮務工、定居生活,實現農村就地城鎮化、農民就地城鎮化。
第二,要與弘揚地方文化相結合,打造人文特色鮮明的小城鎮。我國地域產別很大,各地小城鎮風情各異,這是小城鎮的魅力所在,也是城鎮化可以承載“鄉愁”的文化所在。要發揮這一地域優勢,特別是小城鎮的歷史文化優勢,深度開發旅游文化資源,借鑒國外旅游小鎮的成功經驗,建設一批人文特色的小城鎮,帶動旅游文化業發展,為農民就業、創業提供更多機會。
第三,要與建設公共產品相結合,打造功能配套的高品質小城鎮。小城鎮之所以不被城鎮化看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公共設施配套不全,都市化的公共產品較少。因此,小城鎮要面向未來,高起點規劃,結合當地居民的實際需求,規劃建設好醫院、學校、圖書館、影視文化館等必要的公共產品,解決好自來水、燃氣、電力供給以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配套問題,特別是城鄉交通路網的配套建設。同時,鼓勵多渠道開發興建有地域特色的住宅小區,滿足當地農民城鎮化的住房需求。
第四,要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打造生態宜居的小城鎮。生態環境惡劣是一直是困擾我國城鎮化的重要因素。小城鎮建設一定要吸取大城市的經驗教訓,高度重視保護好當地生態環境。要把生態環境作為核心競爭力,摒棄急功近利的工業化思想,凡是與生態環境相悖污染類項目一律不上,為子孫后代留下財富,為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留下空間。
第五,要與建設新農村相結合,打造鎮村和諧的小城鎮。小城鎮一個天然的優勢就是與農村連為一體。在新一輪城鎮化發展影響下,我國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空心村”現象。為此,要通過小城鎮建設,特別是產業發展等措施,將“空心村”人口融入小城鎮,逐步改造“空心村”,騰出更多小城鎮發展空間,同時對有條件的村莊規劃建設為中心村,為未來的小城鎮建設創造條件。
第六,要與改革戶籍政策相結合,打造農民進鎮落戶自由的小城鎮。能不能真正實現城鎮化有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就是城鎮戶籍問題,這是城鎮化改革的重要內容。由于現有小城鎮保障水平較低,農民進鎮居住成本較低,完全具備戶籍政策放開的條件,由進鎮農民自主選擇,形成農民進鎮落戶無門檻政策,積極探索解決城鄉二元結構,推進鎮村一體化發展。
作者單位:國家行政學院辦公廳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本》第三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