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有些地區對非貧困縣、非貧困村里貧困戶的幫扶,存在投入不夠、責任不到位等問題,如果不盡快解決好,有可能影響全面脫貧目標如期實現。(新華網 9月18日)
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是短板。而扶貧工作又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的重點任務。打通“最后一公里”,不僅是貧困地區群眾的迫切愿望,也是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所在。政府部門需亟待解決扶持誰、怎么扶、扶什么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第一,堅持領導干部親民性。習近平主席提出:“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廣大貧困人口的實事”。只有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真實貧困情況,看看是不是真的貧困?貧困到什么程度?只有摸清貧困底數,才能杜絕“暗箱操作”,把“假貧困”弄成“真富裕”,使得真正貧困的群眾確得不到救濟。
第二,堅持措施精準性。文章指出,政府向每個貧困村用于改善設施、扶持產業的資金,多的一個村能超過1000萬元,而其他一些非貧困村,貧困戶也不少,卻得不到這樣的扶持。這種現象的產生還需政府部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既重視研究解決扶貧工作中的共性問題,又重視研究解決扶持對象的各類具體問題,根據貧困村和貧困戶不同的致貧原因,實行差異化扶貧,量身定制扶持項目,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合力攻堅,打通脫貧“最后一公里”。
第三,堅持程序透明性。地方政府作為扶貧資金監管的主管部門,要主動擔負起把好資金使用第一道關口,進一步完善規范透明的財政扶貧資金監管制度。對于虛報冒領、擠占挪用、甚至將扶貧資金用于請客送禮、大搞形象工程等現象嚴格進行追責問責,防止擠占挪用、虛報冒領等情況的發生,做到每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把監督權交給群眾。還可以開展扶貧政策宣傳、預防咨詢、資金使用公示等工作,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政府部門要切實打通落實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 需摸清底子, 抓住問題關鍵,對癥下藥祛“病根”,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使措施更加富有力度和富有成效,實現有內生動力的脫貧。
工作單位: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